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국악특강 - 내 귀에 맺힌 음악 1 (조세린)



這次與大家分享的是國樂放送的公開國樂特講的節目,這系列國樂特講的節目都非常不錯,邀請的都是相當知名的國樂名人,除了實際的音樂演出之外,更有深入的訪談,對於了解韓國國樂很有幫助。

這一集請到的是伽倻琴的演奏家趙世麟教授,不要懷疑你的眼睛,身著韓服演奏伽倻琴的確實是一位白人女子!

趙世麟教授的本名是Jocelyn Clark,是美國阿拉斯加人,從小學習鋼琴和黑管。十八歲的時候到日本時,開始學習日本傳統的琴(こと)。二十歲時曾在中國南京音樂學院學習古箏,在二十二歲時得到獎學金,前往韓國國立國樂院學習伽倻琴。她於200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研究所的博士論文主題便是伽倻琴並唱,自2008年起於韓國培材大學Appenzeller國際學部擔任教授。

特講節目一開始,Clark教授首先彈奏的是成錦鳶流伽倻琴散調,這是一般比較不常聽到的散調流派。中間是深入的訪談,Clark教授的韓語非常好,影片並沒有字幕,是個練習韓語聽力的好機會。訪談的重點前半段著重於伽倻琴、日本琴與中國古箏的差異,Clark教授並非出身東亞文化圈,但卻熟習中日韓傳統撥弦樂器的演奏,以她的背景和經歷,並實際演奏示範伽倻琴、日本琴和古箏在撥奏技法與弄絃法的差異,十分精彩值得一聽。

中間有一段錄音是這三個樂器合奏的曲子,是趙世麟教授所組成的IIIZ+樂團,演奏伽倻琴的是趙世麟教授,演奏日本琴的是日本演奏家水谷隆子,而演奏古箏的則是台灣演奏家賴宜絜。細細聆聽便可分出這三個相似的樂器截然不同的音色特性,如同趙世麟教授所說的其最重要的差別便是在於其背後代表的文化的差異。後段部分的訪談則是談到Clark教授的博士論文關於學習伽倻琴並唱的趣事,以及對於韓國國樂推展及扎根上的見解。Clark教授所言現今韓國年輕人對於國樂的不關心及以西方文化為尊的階級潮流,相信對於喜愛韓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來說皆有同感。

趙世麟教授一直是我敬佩及效仿的名人,希望有一天也能像教授一樣說出「한국인들이 한국을 좋아하게 만드는 것이 내 역할」。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點絳唇》— 金曜日出勤


午過貪杯,淺嘗非酒猶仍醉。暫且輕寐,來待黃昏退。
斜影婆娑,搖落窗櫺帷。
因何未?案書盈匱,最是催人累。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출강


周末又要結束了,這星期的周末感覺特別短啊!
好久沒有分享韓國音樂了,這次來聽一聽韓國樂器玄琴的演奏吧。 

玄琴(거문고)為韓國傳統撥弦樂器的一種,又稱作玄鶴琴,相傳是西元六世紀高句麗陽原王時期的宰相王山嶽根據中原傳入的古琴所改制而成的樂器。與七弦的古琴不同,玄琴僅有六條弦,音域有三個八度,而且彈奏的方式並非像古琴般直接用手指撥奏,而是右手持一細竹棍,以竹棍挑奏,此竹棍韓語稱作술대。玄琴的聲音深沉內歛,自古以來就是儒生士大夫偏愛演奏的樂器。相較於韓國另一種撥弦樂器伽倻琴,伽倻琴則多是妓生演奏的樂器,直到現在傳統上仍然還有男生要學玄琴,伽倻琴是女生在學的刻板印象。(不過我還是比較想學伽倻琴 XD) 

玄琴和伽倻琴隨著古代半島三韓移民帶入日本,玄琴被稱作「百濟琴」(くだらごと),而伽倻琴則被稱為「新羅琴」(しらぎご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收藏著古代的百濟琴與新羅琴。 

這首玄琴獨奏曲名為《出鋼》,是北韓玄琴演奏家김용실於1964年所創作的曲子。他在咸鏡南道咸興市的興南製鍊所中,看到冶鐵工人勞動的模樣所創作的玄琴曲,傳說김용실為了深入了解工人們的工作情形,還曾經真的在興南製鍊所與冶鐵工人們一起工作。김용실是北韓已故的知名伽倻琴演奏家安基玉的弟子,安基玉除了伽倻琴外也是演奏玄琴的能手,김용실的玄琴技法便是自安基玉習得的。

這首曲子節奏行進明快,相較傳統節奏緩慢的玄琴音樂有種全然不同的感覺,樂曲的結構為A、B、A'三樂章的形式,最初A段樂章以快速拍子的上行音與反覆的技法描寫製鍊所工人捶打冶練的聲音,流動的琴音極富畫面感。中間B段轉入傳統慢板三拍節奏,以柔緩的旋律轉入抒情的歌唱,最後第一樂章旋律重現充滿律動的緊張感作結。 

《出鋼》這首曲子由南韓玄琴演奏家이세환向居住在日本的在日朝鮮人學習後,於1995年「琴律樂會」演奏會中首次在南韓演出,此後該首曲子在南韓便成為知名的玄琴獨奏曲。就在又要開始上班的此時,以這首描寫勞動大眾的曲子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