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KBS國樂管弦樂團 送年音樂會 — 京畿民謠


今年的最後一天,來聽點應景的歌謠吧,韓國的京畿民謠!算算也好久沒有分享介紹韓國國樂了。

這是去年KBS國樂管弦樂團送年音樂會的演出,由我很喜歡的名唱李鎬演和她的弟子朴政美合唱,李鎬演的高亢又帶著幾分淒苦的嗓音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聲音。演唱的曲目都是很熟悉的民謠曲子:太平歌、倡夫打令、船歌,都是耳熟能詳的韓國民謠,除了船歌之外我應該都介紹過。她的弟子朴政美在第二首倡夫打令的演唱頗令人驚艷,高音淒絕的聲音頗有李鎬演的味道,不愧是得到2011年KBS國樂大競演民謠部門首獎的狀元,看來是韓國聲樂界的一顆新星啊。之前介紹過的少女名唱宋素喜也是李鎬演的弟子,門下名生輩出,不愧是一代名唱。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孟買千人洗衣場 Mahalaxmi Dhobi Ghat

到孟買的外國觀光客幾乎都會來的景點:Mahalaxmi Dhobi Ghat千人洗衣場

從Mahalaxmi站旁邊的陸橋觀看千人洗衣場的全景
要到這裡很簡單,搭郊區鐵路西線在Mahalaxmi站下車,走過車站的陸橋就能看到Dhobi Ghat的全景了。Dhobi是印地語,指的是洗衣服的人。在印度種姓制度下,屬於地位最低的首陀羅,專門替人洗衣服為生,而這個職業是世襲的。Ghat則是河邊的階梯的意思,孟買有很多個Dhobi Ghat,但Mahalaxmi Dhobi Ghat是全孟買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洗衣場,是一百多年前孟買政府所興建的大型洗衣場,用以解決孟買城內洗衣的問題。整個洗衣場有八百多個洗衣池,照片中一格一格的就是洗衣池了。這個洗衣池每一格很多都是有主人的,有些Dhobi是一代傳一代,而有些則是雇用貧民窟的人來當洗衣工。

洗衣池
雖然印度聯邦憲法明定禁止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的潛規則在印度仍然持續運作,很多Dhobi依然還是按照種姓制度父子相承。若你在孟買送洗衣服,或是你住的飯店旅館的床單被套,很可能就是在這裡由Dhobi為你用人工反覆搥洗燙漿的。不過也不要因此就小看這些人,他們仍然努力地做好他們的工作,把衣服洗得很乾淨。雖然Dhobi幾乎都不識字,按種姓制度傳統他們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他們卻能夠將來自各個不同地方的待洗衣物分門別類,洗淨收摺後毫無差錯地送回原來各個地方,就像孟買有名的便當配送一樣,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認真工作的Dhobi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觀第十八代大選慟感賦詩一首

是日寒風沁骨涼,海東大選正方央
前王後族爭權座,富閥諸商捍寶堂
識士高呼邦已圮,黔黎卻願目成盲
光州故跡猶何在,豈意如今涙滿眶


(七言律詩,仄起首句入韻,押平聲陽韻)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孟買郊區鐵路 Mumbai Suburban Railway

郊區鐵路就相當於孟買的捷運,連接整個大孟買地區,每日運量超過七百萬人次,是世界運輸量最大的城市大眾運輸系統。我搭的這一條是中央線,從孟買到塔那的這一段是十九世紀英國人興建的,是整個印度次大陸第一條火車軌道。

Kanjurmarg站南向月台
雖然很多旅遊書都不建議觀光客搭郊區鐵路,但來到孟買就是要體驗孟買人的生活,若是沒體驗過人擠人的郊區鐵路,那就缺少了深刻體驗孟買的絕佳機會了。郊區鐵路列車分為First-class和Second-class二種車廂,票價差十倍。為了體驗一般印度人搭車的感覺,我買的是最便宜的second-class車票,從我投宿的孟買北部郊區Kanjurmarg搭到南部的市中心CST終點站只要八塊印度盧比,不到台幣五塊錢,車程要將近五十分鐘,孟買處處都是驚奇!

郊區鐵路中央線列車內
中央線CST終點站月台(舊稱維多利亞終點站)
西線Dadar站轉乘通道,上班尖峰時刻

西線Dadar站月台與轉乘通道
西線南端Churchgate終點端月台
旅遊書上一直警告不要在上下班的尖峰時刻搭郊區鐵路,但我星期三那天早上還是在八點多的尖峰時刻從中央線北部的Kanjurmarg站搭上郊區鐵路,到Dadar轉乘站轉乘西線到南端的終點站Churchgate。一路上人真的很多很擠,但倒也沒發生什麼事,原以為郊區鐵路不過這樣,旅遊書也太大驚小怪了。

不過印度總是會適時提醒你印度這偉大的國度是不會照你想像的方式運作的。為了看到阿拉伯海灣美麗的夜景,我一直在南孟買等待日落時分。但當天是深夜的班機回香港,我沒得選擇,只能在晚上七點下班的尖峰時刻再次搭乘郊區鐵路返回在北孟買郊區的guest house。從西線終點站Churchgate搭上車,一樣要在Dadar站轉乘中央線列車。還好列車車廂內還算不擠,就在列車緩緩接近Dadar站的時候,我移動到了車門邊,身旁的印度人一直叫我趕快下車,那時心想車都還沒停,為何就叫我跳車了。就在遲疑的當下,車漸停妥時,在月台上密密麻麻的人龍瞬間開始爆湧入車廂內,迎面而來排山倒海巨大人牆的衝擊力道不但讓我絲毫無法前進,更讓我雙腳根本無法踏著地面,只能隨著人流載浮載沉。幸好在這時有個好心的印度人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用力把我從巨大的人牆之中拉了出來,讓我脫離了苦海。

India is so incredible. That's why it is so amazing.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古代韓語的漢字表記系統

這是我在批踢踢實業坊的韓國板中所寫的文章,在此轉錄至自己的部落格中留下紀錄。

韓文發明之前,朝鮮半島使用的文字系統的確是漢字沒錯,至於實際使用的語言,當然還是古代的韓國語。韓語與漢語無論在語法或構詞之上特性截然不同,而漢字起初是為表記漢語而設計的,因此漢字當然並不適合用以表記韓語,不過古代的韓國人一開始也沒有其它的選擇。

西元三世紀時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大約五世紀之後半島三國的漢字使用已相當成熟。最初三國的漢字文獻完全是漢文式的,也就是用漢語寫作,和中土漢文差異不大,但是畢竟實際使用的語言並非漢語,而漢字所記錄的也不是韓語。為了讓韓語能夠文字化,古代韓國人嘗試過很多方式用漢字來記錄古代韓語。

最初的嘗試為調整語句中漢字的語順,將其改為韓語的語順。在慶州出土的西元六世紀的《壬申誓記石銘》中,可以看到如下的例子:

二人并誓記,天前誓,今自三年以後,忠道執持,過失無誓

可以看到這個碑銘上的句子完全不是漢文的語順,而是類似韓語這樣 SOV 語言的句子。像是最後一句「過失無誓」就是韓語的語順,而正確的漢文語順應為「誓無過失」。這樣的表記方式我們稱其為「誓記式」,其名稱即來自這個誓記石銘。在五世紀後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留下許多石碑,其文內容皆以誓記式記錄。

誓記式是古代韓國人最初的試驗,雖然調整了語序較符合韓國人語言的思考方式,但其仍非韓語,其中語彙與語法虛詞仍然不是韓語,並不是完整的韓語表記方法。在西元十世紀時,也就是新羅統一三國前後,一種新的韓語表記方式產生了。這種表記方法我們稱作「鄉札」,鄉就是 local 的意思,札則是文字。以鄉札所記錄的作品至今傳世的很少,僅有 25 首我們稱作「鄉歌」的作品流傳下來。

鄉札是利用漢字的「音」與「訓」用以記錄古代韓語的一種複雜的系統。我們以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首鄉歌《薯童謠》為例,其全文如下:

善花公主主隱,他密只嫁良置古。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全部都是漢字,但是相信除非你是研究古代韓語的學者,不然應該是讀不懂的。在實詞的部分,鄉札以漢字的訓讀來表示,而虛詞的部分則採用音讀。

我們來嘗試解讀一下後面二句就好,「薯童房乙」這句:前二個字薯童是實詞,我們可以唸漢字音 서동,或是解讀為純韓語 맛둥 也可以,這二種都有學者專書支持,反正意思就是薯童。

「房」是古代韓語裡面對人的蔑稱,讀作 방,這個詞到現代韓語仍然存在,像是女生稱呼丈夫為「서방님」,漢字雖然寫作「書房님」,但是其語源和「書房」沒有關係,是從十五世紀之後才產生用同音漢字記錄的詞彙。

「乙」是虛詞,用以表示韓語的受格助詞,就是現代的 을。不過在古代韓語中受格助詞有區分陰陽性,要遵守母音調和,在這裡要讀作 ᄋᆞᆯ。(ㆍ是已經消失的韓語母音 아래아,不知道沒關係,反正當作受格助詞就好)。所以「薯童房乙」整句用現代韓語來寫就是 서동방을。

「夜矣卯乙抱遣去如」:第一個字「夜」是實詞,讀作 밤,就是韓語夜晚的意思。第二個字「矣」則是虛詞,表示韓語的時間格助詞,也就是現代的 에,不過一樣在古代韓語中這個助詞有分陰陽性,在這裡要讀作 ᄋᆡ,因為 밤 母音是陽性。

「卯乙」要合在一起解讀,二個字都是音讀,卯讀作 모,而乙則是表示終聲 ㄹ,所以合起來是 몰,這個詞在古代韓語是 모ᄅᆞ다 (不知道)的副詞形,可譯為「偷偷地」的意思。(모ᄅᆞ다 在現代韓語是 모르다)

「抱」是實詞,表示動詞 안다(擁抱)的語幹 안
「遣」是虛詞,用以表記韓語的連接語尾 고
「去」是實詞,表示動詞 가다(去)的語幹 가
「如」是虛詞,用以表記韓語的終結語尾 다

所以「夜矣卯乙抱遣去如」整句用現代韓語來寫的話就是:밤에 몰래 안고가다。這二句合在一起,就是「晚上偷偷地去抱薯童」的意思了。

看了解讀之後有沒有感到一陣頭昏腦脹的感覺?鄉札的確是個很複雜的系統,但是這是古代韓國人為了以漢字完整表記韓語所做出的相當大的努力與成就,鄉札已經是個可以完整記錄韓語的成熟文字系統。

我們若是要將現代韓語的「我是學生」該句 나는 학생입니다 用鄉札來寫的話,可以記錄為「吾隱學生是音尼多」。不過由於流傳下來的鄉歌作品太少,仍然有部分地方至今未能完全解讀出來。

雖然鄉札是個完整的系統,但是實在太過複雜且不易學習使用,在十三世紀之後再也沒有任何和鄉札有關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了。

除了鄉札之外,與鄉札在同一個時間發展出另一種文字系統,稱作「吏讀」。相傳是新羅人薛聰所發明,不過這樣的系統應該不是單一一個人發明出來的。相較鄉札是完整的韓語文字系統,吏讀則比較像是誓記式和鄉札的混和體。吏讀把漢文改成韓語的語順,然後在漢字詞後面添加類似鄉札的韓語虛詞。

我們以十四世紀末朝鮮初年的《大明律直解》一書為例,這本是解釋明朝的律法的書。這本書有漢文和吏讀二個版本,可以對照來看,我們看其中一句:

吏讀:「徒役年限內良中 老疾去等 如前論之
漢文:「若在徒役年限內老疾,亦如之」 

吏讀句子中有標顏色的地方表示是韓語語法成份,未標色者則是漢文的內容  。

「良中」是表示中世韓語的時間格助詞아ᄒᆡ,相當於現在的에。
「是」是訓讀詞,表示韓語的動詞이다的語幹이。
「去等」是中世韓語的假定連接語尾,跟現代韓語一樣讀作 거든,為「如果」之意。
「為」是表示中世韓語的動詞 ᄒᆞ다 (做)的語幹 ᄒᆞ (現代韓語為하)。
「乎」是表示中世韓語尊敬態的冠形詞形語尾 온。
「事」是訓讀,表示韓語的依存名詞 일 (事情)。

我們知道了這些吏讀的虛詞所對應的韓語語法成份之後,基本上就不難解讀這句話了吧!吏讀的使用歷史相當悠久,其與漢文並用相當長的時間。高麗與朝鮮的官方文書除了漢文之外,亦有許多吏讀的版本。就算韓文發明之後仍然持續有吏讀文書存在,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都仍在使用。不過基本上吏讀仍然是以漢文為宗,只是加入了韓語的句法成份幫助閱讀與理解。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系統:誓記式、鄉札、吏讀之外,還有一種系統也要提一下,那就是「口訣」。其所表示的部分稱作「點吐」,所謂的「吐」就是指韓語的助詞語尾。口訣大概一樣在十世紀之後開始有相關的文獻出現,高麗時期之後漸增多。但是口訣基本上比較算是輔助漢文學習的一種手段,舉例如下:

 「天地之間萬物之中  唯人  最貴為尼  所貴乎人者  以其有五倫也」 

有標注顏色的部分就是口訣,「厓」表示韓語的方位格助詞 에,「是」表示韓語的主格助詞 이,「為」是動詞 ᄒᆞ다(做)的語幹 ᄒᆞ(現代韓語為 하)。「尼」則是表示韓語的語尾 니,「隱」則是韓語的助詞 는,而最後的「羅」則是表示引用的助詞 라。

若把這些稱作「吐」的口訣漢字全部拿掉,會發現這仍然是完整的漢文語句。另外由於口訣的吐用漢字來表記,筆畫太多書寫實在太浪費時間,因此後來韓國人把口訣使用的漢字進行筆畫刪減,創造出特殊的口訣記號。 像是「厓」簡化為「厂」,「尼」省改為「匕」等。韓國人所發明的口訣記號中,有不少記號和日文的片假名很像,當然讀音和片假名不相同,只是同為漢字偏旁的化簡而已。口訣的目的主要是幫助漢文句子的閱讀,因此流傳下來的口訣文獻中,很多口訣記號都是直接標注在漢文句子的旁邊。 

誓記式漢文、鄉札、口訣、吏讀,都是古代韓國人為了記錄韓語所做的各種嘗試,利用外來的漢字,想辦法用漢字將韓語文字化,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漢字記錄的文獻,讓現在的我們得以研究了解古代的韓語到底是什麼樣的語言。拜偉大的世宗大王之賜,韓語終於能夠擺脫這個極不合身的漢字系統,若是我們現在學習韓語得從鄉札這樣複雜的系統開始學習,不知會是何種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