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KBS國樂管弦樂團 送年音樂會 — 京畿民謠


今年的最後一天,來聽點應景的歌謠吧,韓國的京畿民謠!算算也好久沒有分享介紹韓國國樂了。

這是去年KBS國樂管弦樂團送年音樂會的演出,由我很喜歡的名唱李鎬演和她的弟子朴政美合唱,李鎬演的高亢又帶著幾分淒苦的嗓音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聲音。演唱的曲目都是很熟悉的民謠曲子:太平歌、倡夫打令、船歌,都是耳熟能詳的韓國民謠,除了船歌之外我應該都介紹過。她的弟子朴政美在第二首倡夫打令的演唱頗令人驚艷,高音淒絕的聲音頗有李鎬演的味道,不愧是得到2011年KBS國樂大競演民謠部門首獎的狀元,看來是韓國聲樂界的一顆新星啊。之前介紹過的少女名唱宋素喜也是李鎬演的弟子,門下名生輩出,不愧是一代名唱。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孟買千人洗衣場 Mahalaxmi Dhobi Ghat

到孟買的外國觀光客幾乎都會來的景點:Mahalaxmi Dhobi Ghat千人洗衣場

從Mahalaxmi站旁邊的陸橋觀看千人洗衣場的全景
要到這裡很簡單,搭郊區鐵路西線在Mahalaxmi站下車,走過車站的陸橋就能看到Dhobi Ghat的全景了。Dhobi是印地語,指的是洗衣服的人。在印度種姓制度下,屬於地位最低的首陀羅,專門替人洗衣服為生,而這個職業是世襲的。Ghat則是河邊的階梯的意思,孟買有很多個Dhobi Ghat,但Mahalaxmi Dhobi Ghat是全孟買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洗衣場,是一百多年前孟買政府所興建的大型洗衣場,用以解決孟買城內洗衣的問題。整個洗衣場有八百多個洗衣池,照片中一格一格的就是洗衣池了。這個洗衣池每一格很多都是有主人的,有些Dhobi是一代傳一代,而有些則是雇用貧民窟的人來當洗衣工。

洗衣池
雖然印度聯邦憲法明定禁止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的潛規則在印度仍然持續運作,很多Dhobi依然還是按照種姓制度父子相承。若你在孟買送洗衣服,或是你住的飯店旅館的床單被套,很可能就是在這裡由Dhobi為你用人工反覆搥洗燙漿的。不過也不要因此就小看這些人,他們仍然努力地做好他們的工作,把衣服洗得很乾淨。雖然Dhobi幾乎都不識字,按種姓制度傳統他們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他們卻能夠將來自各個不同地方的待洗衣物分門別類,洗淨收摺後毫無差錯地送回原來各個地方,就像孟買有名的便當配送一樣,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認真工作的Dhobi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觀第十八代大選慟感賦詩一首

是日寒風沁骨涼,海東大選正方央
前王後族爭權座,富閥諸商捍寶堂
識士高呼邦已圮,黔黎卻願目成盲
光州故跡猶何在,豈意如今涙滿眶


(七言律詩,仄起首句入韻,押平聲陽韻)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孟買郊區鐵路 Mumbai Suburban Railway

郊區鐵路就相當於孟買的捷運,連接整個大孟買地區,每日運量超過七百萬人次,是世界運輸量最大的城市大眾運輸系統。我搭的這一條是中央線,從孟買到塔那的這一段是十九世紀英國人興建的,是整個印度次大陸第一條火車軌道。

Kanjurmarg站南向月台
雖然很多旅遊書都不建議觀光客搭郊區鐵路,但來到孟買就是要體驗孟買人的生活,若是沒體驗過人擠人的郊區鐵路,那就缺少了深刻體驗孟買的絕佳機會了。郊區鐵路列車分為First-class和Second-class二種車廂,票價差十倍。為了體驗一般印度人搭車的感覺,我買的是最便宜的second-class車票,從我投宿的孟買北部郊區Kanjurmarg搭到南部的市中心CST終點站只要八塊印度盧比,不到台幣五塊錢,車程要將近五十分鐘,孟買處處都是驚奇!

郊區鐵路中央線列車內
中央線CST終點站月台(舊稱維多利亞終點站)
西線Dadar站轉乘通道,上班尖峰時刻

西線Dadar站月台與轉乘通道
西線南端Churchgate終點端月台
旅遊書上一直警告不要在上下班的尖峰時刻搭郊區鐵路,但我星期三那天早上還是在八點多的尖峰時刻從中央線北部的Kanjurmarg站搭上郊區鐵路,到Dadar轉乘站轉乘西線到南端的終點站Churchgate。一路上人真的很多很擠,但倒也沒發生什麼事,原以為郊區鐵路不過這樣,旅遊書也太大驚小怪了。

不過印度總是會適時提醒你印度這偉大的國度是不會照你想像的方式運作的。為了看到阿拉伯海灣美麗的夜景,我一直在南孟買等待日落時分。但當天是深夜的班機回香港,我沒得選擇,只能在晚上七點下班的尖峰時刻再次搭乘郊區鐵路返回在北孟買郊區的guest house。從西線終點站Churchgate搭上車,一樣要在Dadar站轉乘中央線列車。還好列車車廂內還算不擠,就在列車緩緩接近Dadar站的時候,我移動到了車門邊,身旁的印度人一直叫我趕快下車,那時心想車都還沒停,為何就叫我跳車了。就在遲疑的當下,車漸停妥時,在月台上密密麻麻的人龍瞬間開始爆湧入車廂內,迎面而來排山倒海巨大人牆的衝擊力道不但讓我絲毫無法前進,更讓我雙腳根本無法踏著地面,只能隨著人流載浮載沉。幸好在這時有個好心的印度人一把抓住了我的手,用力把我從巨大的人牆之中拉了出來,讓我脫離了苦海。

India is so incredible. That's why it is so amazing.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古代韓語的漢字表記系統

這是我在批踢踢實業坊的韓國板中所寫的文章,在此轉錄至自己的部落格中留下紀錄。

韓文發明之前,朝鮮半島使用的文字系統的確是漢字沒錯,至於實際使用的語言,當然還是古代的韓國語。韓語與漢語無論在語法或構詞之上特性截然不同,而漢字起初是為表記漢語而設計的,因此漢字當然並不適合用以表記韓語,不過古代的韓國人一開始也沒有其它的選擇。

西元三世紀時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大約五世紀之後半島三國的漢字使用已相當成熟。最初三國的漢字文獻完全是漢文式的,也就是用漢語寫作,和中土漢文差異不大,但是畢竟實際使用的語言並非漢語,而漢字所記錄的也不是韓語。為了讓韓語能夠文字化,古代韓國人嘗試過很多方式用漢字來記錄古代韓語。

最初的嘗試為調整語句中漢字的語順,將其改為韓語的語順。在慶州出土的西元六世紀的《壬申誓記石銘》中,可以看到如下的例子:

二人并誓記,天前誓,今自三年以後,忠道執持,過失無誓

可以看到這個碑銘上的句子完全不是漢文的語順,而是類似韓語這樣 SOV 語言的句子。像是最後一句「過失無誓」就是韓語的語順,而正確的漢文語順應為「誓無過失」。這樣的表記方式我們稱其為「誓記式」,其名稱即來自這個誓記石銘。在五世紀後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留下許多石碑,其文內容皆以誓記式記錄。

誓記式是古代韓國人最初的試驗,雖然調整了語序較符合韓國人語言的思考方式,但其仍非韓語,其中語彙與語法虛詞仍然不是韓語,並不是完整的韓語表記方法。在西元十世紀時,也就是新羅統一三國前後,一種新的韓語表記方式產生了。這種表記方法我們稱作「鄉札」,鄉就是 local 的意思,札則是文字。以鄉札所記錄的作品至今傳世的很少,僅有 25 首我們稱作「鄉歌」的作品流傳下來。

鄉札是利用漢字的「音」與「訓」用以記錄古代韓語的一種複雜的系統。我們以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首鄉歌《薯童謠》為例,其全文如下:

善花公主主隱,他密只嫁良置古。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全部都是漢字,但是相信除非你是研究古代韓語的學者,不然應該是讀不懂的。在實詞的部分,鄉札以漢字的訓讀來表示,而虛詞的部分則採用音讀。

我們來嘗試解讀一下後面二句就好,「薯童房乙」這句:前二個字薯童是實詞,我們可以唸漢字音 서동,或是解讀為純韓語 맛둥 也可以,這二種都有學者專書支持,反正意思就是薯童。

「房」是古代韓語裡面對人的蔑稱,讀作 방,這個詞到現代韓語仍然存在,像是女生稱呼丈夫為「서방님」,漢字雖然寫作「書房님」,但是其語源和「書房」沒有關係,是從十五世紀之後才產生用同音漢字記錄的詞彙。

「乙」是虛詞,用以表示韓語的受格助詞,就是現代的 을。不過在古代韓語中受格助詞有區分陰陽性,要遵守母音調和,在這裡要讀作 ᄋᆞᆯ。(ㆍ是已經消失的韓語母音 아래아,不知道沒關係,反正當作受格助詞就好)。所以「薯童房乙」整句用現代韓語來寫就是 서동방을。

「夜矣卯乙抱遣去如」:第一個字「夜」是實詞,讀作 밤,就是韓語夜晚的意思。第二個字「矣」則是虛詞,表示韓語的時間格助詞,也就是現代的 에,不過一樣在古代韓語中這個助詞有分陰陽性,在這裡要讀作 ᄋᆡ,因為 밤 母音是陽性。

「卯乙」要合在一起解讀,二個字都是音讀,卯讀作 모,而乙則是表示終聲 ㄹ,所以合起來是 몰,這個詞在古代韓語是 모ᄅᆞ다 (不知道)的副詞形,可譯為「偷偷地」的意思。(모ᄅᆞ다 在現代韓語是 모르다)

「抱」是實詞,表示動詞 안다(擁抱)的語幹 안
「遣」是虛詞,用以表記韓語的連接語尾 고
「去」是實詞,表示動詞 가다(去)的語幹 가
「如」是虛詞,用以表記韓語的終結語尾 다

所以「夜矣卯乙抱遣去如」整句用現代韓語來寫的話就是:밤에 몰래 안고가다。這二句合在一起,就是「晚上偷偷地去抱薯童」的意思了。

看了解讀之後有沒有感到一陣頭昏腦脹的感覺?鄉札的確是個很複雜的系統,但是這是古代韓國人為了以漢字完整表記韓語所做出的相當大的努力與成就,鄉札已經是個可以完整記錄韓語的成熟文字系統。

我們若是要將現代韓語的「我是學生」該句 나는 학생입니다 用鄉札來寫的話,可以記錄為「吾隱學生是音尼多」。不過由於流傳下來的鄉歌作品太少,仍然有部分地方至今未能完全解讀出來。

雖然鄉札是個完整的系統,但是實在太過複雜且不易學習使用,在十三世紀之後再也沒有任何和鄉札有關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了。

除了鄉札之外,與鄉札在同一個時間發展出另一種文字系統,稱作「吏讀」。相傳是新羅人薛聰所發明,不過這樣的系統應該不是單一一個人發明出來的。相較鄉札是完整的韓語文字系統,吏讀則比較像是誓記式和鄉札的混和體。吏讀把漢文改成韓語的語順,然後在漢字詞後面添加類似鄉札的韓語虛詞。

我們以十四世紀末朝鮮初年的《大明律直解》一書為例,這本是解釋明朝的律法的書。這本書有漢文和吏讀二個版本,可以對照來看,我們看其中一句:

吏讀:「徒役年限內良中 老疾去等 如前論之
漢文:「若在徒役年限內老疾,亦如之」 

吏讀句子中有標顏色的地方表示是韓語語法成份,未標色者則是漢文的內容  。

「良中」是表示中世韓語的時間格助詞아ᄒᆡ,相當於現在的에。
「是」是訓讀詞,表示韓語的動詞이다的語幹이。
「去等」是中世韓語的假定連接語尾,跟現代韓語一樣讀作 거든,為「如果」之意。
「為」是表示中世韓語的動詞 ᄒᆞ다 (做)的語幹 ᄒᆞ (現代韓語為하)。
「乎」是表示中世韓語尊敬態的冠形詞形語尾 온。
「事」是訓讀,表示韓語的依存名詞 일 (事情)。

我們知道了這些吏讀的虛詞所對應的韓語語法成份之後,基本上就不難解讀這句話了吧!吏讀的使用歷史相當悠久,其與漢文並用相當長的時間。高麗與朝鮮的官方文書除了漢文之外,亦有許多吏讀的版本。就算韓文發明之後仍然持續有吏讀文書存在,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都仍在使用。不過基本上吏讀仍然是以漢文為宗,只是加入了韓語的句法成份幫助閱讀與理解。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系統:誓記式、鄉札、吏讀之外,還有一種系統也要提一下,那就是「口訣」。其所表示的部分稱作「點吐」,所謂的「吐」就是指韓語的助詞語尾。口訣大概一樣在十世紀之後開始有相關的文獻出現,高麗時期之後漸增多。但是口訣基本上比較算是輔助漢文學習的一種手段,舉例如下:

 「天地之間萬物之中  唯人  最貴為尼  所貴乎人者  以其有五倫也」 

有標注顏色的部分就是口訣,「厓」表示韓語的方位格助詞 에,「是」表示韓語的主格助詞 이,「為」是動詞 ᄒᆞ다(做)的語幹 ᄒᆞ(現代韓語為 하)。「尼」則是表示韓語的語尾 니,「隱」則是韓語的助詞 는,而最後的「羅」則是表示引用的助詞 라。

若把這些稱作「吐」的口訣漢字全部拿掉,會發現這仍然是完整的漢文語句。另外由於口訣的吐用漢字來表記,筆畫太多書寫實在太浪費時間,因此後來韓國人把口訣使用的漢字進行筆畫刪減,創造出特殊的口訣記號。 像是「厓」簡化為「厂」,「尼」省改為「匕」等。韓國人所發明的口訣記號中,有不少記號和日文的片假名很像,當然讀音和片假名不相同,只是同為漢字偏旁的化簡而已。口訣的目的主要是幫助漢文句子的閱讀,因此流傳下來的口訣文獻中,很多口訣記號都是直接標注在漢文句子的旁邊。 

誓記式漢文、鄉札、口訣、吏讀,都是古代韓國人為了記錄韓語所做的各種嘗試,利用外來的漢字,想辦法用漢字將韓語文字化,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漢字記錄的文獻,讓現在的我們得以研究了解古代的韓語到底是什麼樣的語言。拜偉大的世宗大王之賜,韓語終於能夠擺脫這個極不合身的漢字系統,若是我們現在學習韓語得從鄉札這樣複雜的系統開始學習,不知會是何種光景。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卜算子》— 憶古城遊

明月落西城,樓影隨風淡。漫步歸途未見人,相伴不驚暗。
同憶異鄉情,共訴平生感。回望佳人道所思,此輩終無憾。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見友人賞樂詞賦詩一首

絲絲細雨來
滴滴落深苔
忽覺倻琴響
誰人訴怨哀

(平起五言絕句,押平聲灰韻)
今朝見友雨中聞樂之詞有感,故興起而為此詩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如夢令》— 今朝有感

昨夜敞懷低訴,殷盼回眸輕顧。
殘夢醉癡人,猶道美人如故。
今悟,今悟。終是一人空度。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蝶戀花》— 乞巧

七巧節時風雨降。霎雨還晴,搖亂心頭漾。
銀漢雖迢猶對望。人間縱近空憑想。

一夜相思難自忘。如夢驚回,聞見倻琴唱。
弦月如鉤殘撥響。餘音無語言惆悵。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漁歌子》— 近日整理寫真有感

前過扶桑細雨中。偶停神社霧朦朧。
祈所願,怯成空。思君但盼訴情衷。


試譯為時調:

扶桑에 건너가니 이슬비 떨어지고
안개 속의 神社에서 하느님께 빌었다가
사모한 絕代佳人이야 전해볼까 하노라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聞朝鮮火箭墜海〉

主席榮光百歲秋
光明火箭撼恩仇
東洋未濟偏西落
但見饑民萬事憂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해를 품은 달(擁抱太陽的月亮) 時代背景

最近最紅的歷史劇不用說一定是해품달了,雖然它是一齣完全架空的假想歷史劇,但是劇中出現的任何情節與事物卻無可避免地必然反應了歷史。在看戲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想起這應該是朝鮮時期什麼時候的事,就來整理一下해품달可能的時代背景好了。

1. 諺文

잔실在返回星宿廳遇到小時候救過她的陽明君之後,曾寫了一封信給陽明君。而這封信是用諺文書寫的,所以해품달的時代一定是在諺文發明之後,即朝鮮世宗25年(1443年)以後。

2. 活人署

巫女月被嫁禍為寫符阻撓上殿合房,被以迷惑宗親的罪名流配至西活人署。朝鮮王朝時期為了照顧生病的窮人,在首都漢陽的東側與西側分別設置了二個醫療官廳,稱為「活人院」。在世祖12年(1466年)將活人院改名為「活人署」,在劇中出現的名稱為活人署,故해품달的時代勢必是在世祖12年以後。

3. 星宿廳與昭格署

星宿廳的巫女張綠英在大妃尹氏的命令下實行黑咒術暗害煙雨,而後劇中出現了一個綠英認識的昭格署道士深知其內幕要讓一切歸回原位。星宿廳是朝鮮開國以來沿續高麗時期的傳統在宮內就存在的一個特殊的官廳,專門為王室進行韓國傳統的薩滿教祭儀,主持星宿廳的巫師稱為國巫或國巫堂。而昭格署則是屬於禮曹之下專門進行道教儀式的機關,原本稱作「昭格殿」,在世祖12年(1466年)升格為「昭格署」。由於朝鮮時期將性理學奉為圭臬,原本高麗時期興盛的佛教、道教及薩滿教都被儒學者視為迷信異端,而王室之中竟然還存在著這樣進行迷信儀式的官廳便成為儒生們炮轟的重點,星宿廳和昭格署便被認為是迷信的根源。在成宗、燕山君與中宗時期都有儒生上書要求撤廢星宿廳與昭格署,實際撤廢的時間並沒有記錄,但是《朝鮮王朝實錄》在中宗以後的記錄之中再也沒有任何有關星宿廳的記載;而昭格署在中宗時曾一度廢止後又復設,最遲在宣祖25年(1592年)壬辰倭亂之後就已經廢止。而해품달中出現了星宿廳和昭格署,故其應該在世祖時期以後至中宗時期之間,最晚不會晚於宣祖時期。

4. 景福宮

在劇中國王的寢殿是康寧殿,而王妃的寢殿的名字是交泰殿。在第六集中長大後的李暄第一次登場時背景的殿閣是香遠亭,在在都說明了當時朝鮮王室所使用的正宮是景福宮。景福宫是朝鮮太祖擇定漢陽為首都後開始興建的王宫,一直都是朝鮮王室居住的正宮。但在宣祖25年(1592年)時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大軍進攻朝鮮,宣祖在忠州失守之後就倉皇逃離王宮,景福宮在戰亂之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幾乎大部分的殿閣都被燒毀,成為一片廢墟。倭亂結束後宣祖返回漢陽,景福宮已完全無法居住,故僅暫以月山大君的故宅為別宮(即現今的德壽宮),而後重建昌德宮作為正宮,至於景福宮則完全沒有能力再重建。此後二百七十餘年朝鮮的正宮都是昌德宮,而景福宮則是爬滿蟲連老虎都會跑進去的廢墟。一直到高宗2年(1865年),興宣大院君為了重振王室的威望而重建景福宮,於1868年完工後朝鮮王室才重新搬回景福宮。昌德宮中國王的寢殿為熙政堂,而王妃的寢殿為大造殿,해품달中使用的王宮是景福宮無疑,是故해품달的時代必是在宣祖25年壬辰倭亂發生之前。(否則就必須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但這時期已太晚)

5. 士林派與勳舊派

在劇中王大妃尹氏與尹大衡的談話之中曾提到士林派儒生與勳舊派官僚,而儀賓許炎也曾奉王命前往士林派儒士的故鄉嶺南地區遊歷。以士林派與勳舊派及外戚官僚對立的這點來看,應該是以中宗與明宗時期作為背景。中宗是由朴元宗、成希顏等人發動政變推翻燕山君後才得以即位,因此中宗不得不受到這些勳舊功臣的牽制。為了反制勳舊派功臣,中宗而後倚重士林派儒生首領趙光祖推進改革,最後士林和勳舊兩派互鬥釀成了多次士禍。而這時中宗第二繼妃文定王后尹氏以其兄長尹元衡為首逐步擴大尹氏外戚勢力,中宗昇遐後世子即位是為仁宗,但仁宗在位一年就過世,而後文定王后的兒子慶源大君即位,是為明宗。明宗初年文定王后垂簾聽政,尹氏外戚勢力可說隻手遮天。而到了宣祖時期,東人黨與西人黨正式成型,朝鮮的政治生態不再是士林和勳舊的對立,而走向了結黨傾軋的朋黨政治。해품달中王大妃尹氏在李暄即位初年曾經垂簾聽政,又是以親族尹大衡領導外戚勢力,故很可能是以中宗明宗時期的文定王后尹氏與尹元衡作為故事的範本。

6. 宮中婦女的髮飾

在해품달裡面,中殿、大妃、王大妃,以及宮中的尚宮的髮飾都是첩지머리,而兩班家的夫人如煙雨的母親也是첩지머리的髮飾。傳統上朝鮮已婚婦女的髮飾是使用加髢,也就是戴上假髮編成盤狀的髮髻。在蒙古入侵高麗後,高麗忠烈王下令全國遵從蒙古習俗,頭髮也要像蒙古人一樣編髮梳成髮髻,此後高麗婦女們便開始使用加髢。到了朝鮮時期,女生一樣繼續沿習蒙古風俗,發展出各種加髢的類型和裝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到了朝鮮後期,加髢上的飾物越來越多,也越大越重,價錢更是連番飆漲成為一種競奢的風氣。後來更有婦女因加髢太重頸椎折斷致死,故當時的國王英祖於英祖33年(1757年)下令宮中與士族婦女禁止使用加髢,因此宮中婦女與兩班婦女都改為將頭髮梳至腦後以髮簪固定的첩지머리髮飾。해품달裡面婦女的髮型是在英祖33年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像煙雨以及她母親所穿著韓服上衣저고리的形制與長度都是朝鮮後期的風格,若按此點則해품달的年代應在英祖以後,但是這與前面五點是完全相違背的。(英祖時期已是十八世紀,而中宗則是十六世紀)不過這點應該是為了減輕演員們的負擔所做的考量,而且我個人也覺得첩지머리比加髢要好看得多。

綜合以上幾點觀察,若要幫해품달找一個時代背景的話,合理的推斷應該是在成宗、中宗、明宗年間,約西元十五至十六世紀左右。當然這樣的推理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因為這根本就只是一部想像的架空歷史劇啊!只是覺得好玩分析一下而已。

最後附上提到的朝鮮國王順序,幫助大家了解先後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국악특강 - 내 귀에 맺힌 음악 1 (조세린)



這次與大家分享的是國樂放送的公開國樂特講的節目,這系列國樂特講的節目都非常不錯,邀請的都是相當知名的國樂名人,除了實際的音樂演出之外,更有深入的訪談,對於了解韓國國樂很有幫助。

這一集請到的是伽倻琴的演奏家趙世麟教授,不要懷疑你的眼睛,身著韓服演奏伽倻琴的確實是一位白人女子!

趙世麟教授的本名是Jocelyn Clark,是美國阿拉斯加人,從小學習鋼琴和黑管。十八歲的時候到日本時,開始學習日本傳統的琴(こと)。二十歲時曾在中國南京音樂學院學習古箏,在二十二歲時得到獎學金,前往韓國國立國樂院學習伽倻琴。她於200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研究所的博士論文主題便是伽倻琴並唱,自2008年起於韓國培材大學Appenzeller國際學部擔任教授。

特講節目一開始,Clark教授首先彈奏的是成錦鳶流伽倻琴散調,這是一般比較不常聽到的散調流派。中間是深入的訪談,Clark教授的韓語非常好,影片並沒有字幕,是個練習韓語聽力的好機會。訪談的重點前半段著重於伽倻琴、日本琴與中國古箏的差異,Clark教授並非出身東亞文化圈,但卻熟習中日韓傳統撥弦樂器的演奏,以她的背景和經歷,並實際演奏示範伽倻琴、日本琴和古箏在撥奏技法與弄絃法的差異,十分精彩值得一聽。

中間有一段錄音是這三個樂器合奏的曲子,是趙世麟教授所組成的IIIZ+樂團,演奏伽倻琴的是趙世麟教授,演奏日本琴的是日本演奏家水谷隆子,而演奏古箏的則是台灣演奏家賴宜絜。細細聆聽便可分出這三個相似的樂器截然不同的音色特性,如同趙世麟教授所說的其最重要的差別便是在於其背後代表的文化的差異。後段部分的訪談則是談到Clark教授的博士論文關於學習伽倻琴並唱的趣事,以及對於韓國國樂推展及扎根上的見解。Clark教授所言現今韓國年輕人對於國樂的不關心及以西方文化為尊的階級潮流,相信對於喜愛韓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來說皆有同感。

趙世麟教授一直是我敬佩及效仿的名人,希望有一天也能像教授一樣說出「한국인들이 한국을 좋아하게 만드는 것이 내 역할」。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點絳唇》— 金曜日出勤


午過貪杯,淺嘗非酒猶仍醉。暫且輕寐,來待黃昏退。
斜影婆娑,搖落窗櫺帷。
因何未?案書盈匱,最是催人累。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출강


周末又要結束了,這星期的周末感覺特別短啊!
好久沒有分享韓國音樂了,這次來聽一聽韓國樂器玄琴的演奏吧。 

玄琴(거문고)為韓國傳統撥弦樂器的一種,又稱作玄鶴琴,相傳是西元六世紀高句麗陽原王時期的宰相王山嶽根據中原傳入的古琴所改制而成的樂器。與七弦的古琴不同,玄琴僅有六條弦,音域有三個八度,而且彈奏的方式並非像古琴般直接用手指撥奏,而是右手持一細竹棍,以竹棍挑奏,此竹棍韓語稱作술대。玄琴的聲音深沉內歛,自古以來就是儒生士大夫偏愛演奏的樂器。相較於韓國另一種撥弦樂器伽倻琴,伽倻琴則多是妓生演奏的樂器,直到現在傳統上仍然還有男生要學玄琴,伽倻琴是女生在學的刻板印象。(不過我還是比較想學伽倻琴 XD) 

玄琴和伽倻琴隨著古代半島三韓移民帶入日本,玄琴被稱作「百濟琴」(くだらごと),而伽倻琴則被稱為「新羅琴」(しらぎご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收藏著古代的百濟琴與新羅琴。 

這首玄琴獨奏曲名為《出鋼》,是北韓玄琴演奏家김용실於1964年所創作的曲子。他在咸鏡南道咸興市的興南製鍊所中,看到冶鐵工人勞動的模樣所創作的玄琴曲,傳說김용실為了深入了解工人們的工作情形,還曾經真的在興南製鍊所與冶鐵工人們一起工作。김용실是北韓已故的知名伽倻琴演奏家安基玉的弟子,安基玉除了伽倻琴外也是演奏玄琴的能手,김용실的玄琴技法便是自安基玉習得的。

這首曲子節奏行進明快,相較傳統節奏緩慢的玄琴音樂有種全然不同的感覺,樂曲的結構為A、B、A'三樂章的形式,最初A段樂章以快速拍子的上行音與反覆的技法描寫製鍊所工人捶打冶練的聲音,流動的琴音極富畫面感。中間B段轉入傳統慢板三拍節奏,以柔緩的旋律轉入抒情的歌唱,最後第一樂章旋律重現充滿律動的緊張感作結。 

《出鋼》這首曲子由南韓玄琴演奏家이세환向居住在日本的在日朝鮮人學習後,於1995年「琴律樂會」演奏會中首次在南韓演出,此後該首曲子在南韓便成為知名的玄琴獨奏曲。就在又要開始上班的此時,以這首描寫勞動大眾的曲子與大家分享。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韓國古典詩歌概說


去年聖誕節舉辦的韓國語板第15次板聚,或許有些朋友因為節日的關係不便參加板聚,故按照往例在此和大家分享在板聚時我所主講之題目「韓國古典詩歌概說」的投影片。

[投影片於此下載]

繼近二年前的第九次板聚後再次分享韓國文學的主題,從三國早期的漢文詩歌開始,依照朝代順序解說新羅鄉歌、百濟歌謠、高麗俗謠,以及朝鮮的時調與歌辭,希望能讓參與的朋友們簡單了解古代韓語歌謠的體裁,並試著揉合詩歌背後的歷史故事及相關的韓劇或電影欣賞,以期讓外國文學這樣生硬的主題不會那麼無趣。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投影片,也希望下次能夠在板聚見到各位喔。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龍飛御天歌》第三、四章

繼上一次讀了《龍飛御天歌》最初二章,今天再來讀一讀第三章和第四章吧! 

第三、四章的韓文和漢文部分都不算太難,但困難之處則是在於其背後的歷史典故。這兩章的結構都是用對比的方式,比較中國周朝的始祖與朝鮮太祖的曾祖父穆祖李安社的故事,藉以說明穆祖的行跡和周朝先祖們是一樣的。《龍飛御天歌》編撰的目的就是在於說明朝鮮王朝順天應人的正當性,別忘了朝鮮是太祖李成桂是用篡位的手段取得高麗的王位的,並非是革命而建立的王朝,在儒教思想上這是不忠的大逆。世宗大王命令編寫此歌就是希望向臣民宣說朝鮮王朝創立的正統性,所以才不斷拿朝鮮先祖的故事牽合周朝先祖,以強調麗鮮之替就如同周之勝殷,雖然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地方蠻牽強的。

  1. 사시어,動詞原形是살다
  2. 열으시니
  3. 사이에 
  4. 這動詞在古語是侵犯的意思,現代語譯침범하므로
  5. 옮으심도,現代語動詞原形是옮다
  6. 하늘
  7. 뜻이시니
這一段的歷史典故因為我們的歷史教育基本上不會提到,所以還是幫大家注釋一下。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王朝,但是商王實際控制的領土有限,實際統治區域外仍有很多氏族部落的邦國,而商王則是這些邦國的共主。距商遙遠的西方有個小部落就是周,周國老實說文化並不發達。周族人原本是居住在現今的山西省中南部一帶,在周族始祖棄的曾孫公劉時,遷居到豳,就是現在的陝西省旬邑縣。周遷至豳之後發展逐漸穩定下來,從遊牧漸轉化農耕的文化形態。一直到了公劉的九世孫古公亶父時已經有基本的規模,由於周的北方與遊牧民族接壤,時常侵擾。古公亶父時玁狁和戎狄來攻打周要求財物,古公亶父便給了他們許多馬匹和珠玉。但是後來戒狄又再次入侵,這次他們要求的是土地和人民,這時周國的人民皆感憤怒,想要與戎狄決一死戰。但由於古公亶父不願見到人民為了他上戰場犧牲,便決定將土地和人民讓給戎狄,自己另擇他處棲身。古公亶父和一群部下離開豳,跋山涉水越過現今的渭水,來到了一處稱作岐山的地方,就是現今的陝西省岐山縣。古公亶父便選擇在岐山安定下來,而原本在豳的人民們後來也都紛紛跟隨亶父搬到岐山,附近的人也因亶父的仁政而歸附,周國因此得到快速的發展。岐山又稱為周原,這也是周國的國號之始。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周文王,曾孫周武王滅商後,因周國王業是從古公亶父開始,追封古公亶父為周太王。 

「昔周大王」:指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
「豳」:音ㄅㄧㄣ,古地名,周先祖公劉所立之都城,今陝西省旬邑縣。此字又通「邠」。
「狄人」:指周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戎狄。
「岐山」:古地名,周太王古公亶父所遷之都城,今陝西省岐山縣。岐山自周太王開始,在周武王滅商之後一直是西周的都城,一直到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洛陽)為止。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龍飛御天歌》第一、二章

最近好像看「樹大根深」的人還不少,相信大家應該知道為何這齣戲的劇名要取名為「뿌리 깊은 나무」吧,這是出自《龍飛御天歌》的第二章中「根深之木,風亦不扤…」的第一句話。拿出你的韓幣一萬元紙鈔,在世宗大王頭像的左邊日月五峰圖上有一段韓文詩,仔細看一看就是這一段喔! 

《龍飛御天歌》是世宗大王發明韓文之後,第一個用韓文所寫成的作品,是歷史上第一本韓文書,由鄭麟趾等人奉王命所編撰的一部講述朝鮮開國故事的長篇詩歌,共有125章。《龍飛御天歌》與隨後由世宗大王親撰的《月印千江之曲》合稱韓文發明初期韓文詩歌的雙璧,也是我們研究韓文發明時期的中世韓語及初期正書法的珍貴資料。 

藉著看樹大根深的這個機會,我打算在新的一年再把《龍飛御天歌》重新完整讀一遍,並嘗試整理解讀和大家分享。詩歌的內容都是五百多年前的古韓文因此並不是很容易能讀懂,我會試著以注釋的方式來解釋。今天就從第一章和第二章開始吧,希望我這次能持之以恆。

  1. 나시어,現代語的動詞是날다
  2. 뿌리
  3. 나무는 
  4. 바람에 
  5. 움직이므로 
  6. 꽃 
  7. 좋고,現代語已口蓋音化 
  8. 這裡是열매的意思,不是夏天 
  9. 샘이 
  10. 물은 
  11. 가물에 
  12. 그치지 않으므로 
  13. 내가,내是河川之意,가是主格助詞 
  14. 바다에
《龍飛御天歌》原書中每一章除了韓文原文外皆附有漢文翻譯,若韓文句子讀不大懂時可以參考漢文的內容。不過漢文可能有些地方還是不大容易理解,我嘗試注釋如下。 

「海東」:古代韓國的自稱,位在中原外海以東。
「六龍」:這是出自《周易》乾卦的典故,乾卦彖辭:「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在這裡六龍借代指稱朝鮮開國的六位大王,分別是穆祖李安社、翼祖李行里、度祖李椿、桓祖李子春、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遠,其中太祖以前的廟號是追封的。
「古聖」:這裡指中國古代的聖君
「同符」:符節相同之意,符節是古代用以相合確認的憑證。這裡是出自《孟子》離婁下的典故:「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孟子這段是在講堯舜和周文王,而在這首歌裡指的是朝鮮開國六位大王的言行與中國古代聖君是一樣的。 「扤」:音ㄨˋ,動搖的意思。
「灼」:這裡是明亮照耀的意思。
「蕡」:音ㄈㄣˊ,草木果實很多的樣子。 

這裡面有幾個古語沒有仔細說明可能會讓人誤解。 第二章第一句的最後一段 여름 하느니 (느的母音是一個點),하느니的原形是하다,不過這裡的하다並不是我們所學的現代語的動詞,하다在古語形容詞是「多」的意思。現代語的하다在古韓文裡面第一個字的母音不是ㅏ而是一個點(아래아),所以和하다(多)並不會搞混。 這裡여름是動詞열다(結果實)的名詞形,就是果實的意思,按現代的正書法應寫作열음。不過여름在古語中並不會和「夏天」這個詞搞混,因為現代語的여름在古語是녀름。這一整句合起來便是漢文的「有蕡其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