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龍飛御天歌》第五、六章

雖然延宕了一年,還是繼續來讀一讀世界上第一本韓文詩歌作品《龍飛御天歌》吧!

從這次開始,我會嘗試更加仔細說明中世韓語解讀的部分,希望增進大家對於中世韓語的了解。由於本人並非韓語專班出身,如解釋有錯漏之處,還請不吝指教分享。

今天就讓我們來繼續讀第五章和第六章吧!這兩章一樣是接續前面第三、四章的內容,拿朝鮮太祖的曾祖父翼祖李行里的事蹟,與周朝先祖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功業相對比,藉以說明朝鮮取代高麗,如同周之滅商一般順天應人,以強化朝鮮王朝統治的正當性。


這二章的韓文句子比較艱澀一點,嘗試註解如下,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句意。

  1. 現代韓語為가에 있는。這裡的中世韓語的結合為:ᄀᆞᆺ- 애-ㅿ,ᄀᆞᆺ是「邊、邊緣」的意思,現代韓語為가;而애則是中世韓語的方位格助詞之一,中世韓語方位格助詞要遵守母音調和,故有애與에兩種,因為前接的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是陽性母音,所以要搭配陽性母音的助詞애,在現代語中已不再遵循母音調和而僅保有에一種。這裡的ᄀᆞᆺ接上助詞애之後,終聲的ㅅ連至下一音節助詞的初聲,成為ᄀᆞ새,但是因為前後母音的有聲化,使得原本無聲的ㅅ同化為有聲的半齒音ㅿ,因而變成ᄀᆞᅀᅢ 。而最後面的終聲ㅿ則是中世韓語的冠形詞型語尾,相當於現代韓語的사이ㅅ,不過語法不大相同。
  2. 現代語為움을。움(洞窟)這個字的古語是우ᇡ,後面多了個終聲ㅎ,所以第二個終聲連到後面的助詞初聲變成움흘。
  3. 現代語為이르시니,這裡是「說」的意思。中世韓語的動詞原型為니ᄅᆞ다,演變至現代語時開頭初聲ㄴ因頭音法則脫落,而第二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變為後高母音ㅡ,故現代語動詞為이르다。
  4. 現代語為저러하시니。遠稱指示詞在中世韓語為뎌,到了近代韓語因為口蓋音化變為져,現代韓語介音脫落變為저。
  5. 現代語為안에 있는。這裡的變化和前面相同,是안ㅎ-애-ㅿ結合而成的,안後面添用終聲ㅎ為中世語的副詞格。
  6. 現代語為뵈옵느니。ᅀᆞᆸ語尾在中世語是表示謙遜的語尾,與表示尊敬的語尾시相對。中世語音節開頭的半齒音ㅿ在現代韓語中皆脫落,而母音ㆍ(아래아)變為後圓唇母音ㅗ,故現代語變為옵,不過這個語尾現在已很少用。
  7. 現代語為맡으실 것이므로。-ㄹᄊᆡ是中世韓語表示原因的語尾。
  8. 現代語為가가,第一個가是「邊、邊緣」的意思,第二個가是主格助詞。和前面一樣,가的古語是ᄀᆞᆺ,後面接上主格助詞이,終聲ㅅ連到主格助詞的音節開頭,被同化為有聲音的ㅿ,因而變成ᄀᆞᅀᅵ。
  9. 現代語為저자,「市集」的意思。
  10. 現代語為같으니。같다的古語為ᄀᆞᆮᄒᆞ다。
  11. 現代語為나라를。中世韓語裡面許多名詞,特別是母音ㅏ結尾的名詞,在與助詞連用時要添用終聲ㅎ與之結合。名詞나라(國家)就是這樣的詞,獨用時為나라,但若連接助詞的時候要加上ㅎ,所以當連接受格助詞ᄋᆞᆯ的時候,變為나라ᄒᆞᆯ。中世韓語之中,受格助詞一樣有區分陰陽性需遵守母音調和,分為ᄋᆞᆯ與을。因為前一個音節라為陽性母音,所以這裡要接陽性的受格助詞ᄋᆞᆯ。
第五章的前半段講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典故,這是接著前面第三、四章的故事。古公亶父為了不讓人民流血犧牲,將土地讓予戎狄,自己另擇他處棲身。於是古公亶父離開豳,渡過了漆水與沮水,最後到達了岐山安頓下來,周室由此而興。漆水與沮水是黃河的支流,傳說古公亶父在渡過漆水與沮水的時候,曾在河邊開鑿了洞窟作為暫時棲身之處,第五章開頭第一句「漆沮陶穴」指的就是這個故事。這個洞窟一直到周公的時候仍看得到,第五章裡面的後聖,指的正是周公。周公向他的姪子周成王指著先祖古公亶父開鑿的洞窟遺跡,藉此向成王說明建立國家之艱難。

第五章後半段則是模仿前段,講的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曾祖父翼祖李行里的故事。李行里接替他的父親穆祖李安社當上了元朝遼陽行省的斡東地區的達魯花赤的職位,負責管理現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咸鏡道地區的女真人。但在任內李行里與當地的女真人產生對立,遭到女真人的奇襲。李行里帶著家人出逃,逃到圖們江河口附近的赤島上避難,李行里一樣在赤島上開鑿了洞穴以暫居,而赤島上的這個洞窟,到了朝鮮世宗時期仍然可見。將李行里與周太王相比,當然是有意要抬高朝鮮王朝先祖的地位。

第六章則是加強說明第五章的內容,以周王朝與朝鮮王朝來比較。殷商之德已衰落,故由周代之得以天下。漢文部分的「九圍」即是九州,《詩經.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其代指天下之意,所以在韓文部分即用天下一詞。這裡的西水指的就是第五章提到的漆水與沮水,古公亶父為了不讓人民為他犧牲,選擇自己離開,但是原本住在豳的百姓們卻因古公亶父的仁德皆舉家追隨古公亶父,於是豳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跟著古公亶父來到西水岸邊,建立了聚落。

同樣的,高麗的氣運已盡,於是李氏取而代之。「大東」指的就是朝鮮半島,是韓國傳統的自稱之一。這裡講的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高祖父穆祖李安社的故事,李安社一家原本住在全州,但因為妓生的問題得罪了當地的別監,於是舉家搬到江原道的三陟,而後又搬到宜州,即現今北韓江原道元山市。在元朝佔領了半島東北地區建立雙城總管府之後,李安社接受了元朝的官職成為達魯花赤,移居到現在的咸鏡道地方。在李安社離開全州之時,全州許多百姓崇慕李安社的仁德,舉家追隨李安社,傳說當時跟著李安社的就有一百七十餘戶,隨著他到了江原道與咸鏡道地方落腳,在東岸的日本海之濱,建立了聚落。拿朝鮮先祖這樣與周室先祖相似的事蹟對比,藉以說明朝鮮建國早有預兆,乃是上承天意。

世宗大王下令編撰龍飛御天歌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藉以宣傳強化朝鮮王朝的正當性。與周武王順天應人高舉義旗推翻殷商不同,朝鮮太祖李成桂是以篡位的方式,強迫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禪位給他的,不符儒教忠君思想傳統,且最後幾位高麗國王也並非暴君,並沒有推翻的正當性。是故在龍飛御天歌之中,不斷拿周代的故事對照,將朝鮮實質的篡位重新定位為湯武之易姓革命,也算是當年一種政治宣傳的手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