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整理
這裡的祖、宗是「廟號」,也就是在宗廟牌位上使用的稱呼,所以一定是國王過世之後由下一任國王給定,除了廟號之外還會有「諡號」,不過因為諡號通常都非常長,所以一般都是以廟號作為稱呼。
以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為例,他的所有名稱為:
- 姓:李
- 名:祹
- 字:元正
- 廟號:世宗
- 諡號: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諡號與廟號是沿習中國的傳統,古代有名的人死後會給諡號,依其一生的功過給定評價。君主自然也不例外,像漢武帝他的諡號是「孝武」,他的正確稱法是「漢孝武皇帝」,不過後人都習慣簡稱漢武帝,因為漢代皇帝的諡號都有一個孝字,就直接省略。而漢武帝在太廟裡面的牌位廟號就是「世宗」,所以你要稱他為「漢世宗」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很少人這樣稱呼,唐代以前的皇帝不是人人都有廟號,所以一般都是用諡號稱呼。在武周之後,皇帝的諡號字數越來越長,太難記誦,所以唐以後的君主都用廟號稱呼。像李世民,他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為「太宗」,所以多稱其為唐太宗。
廟號基本上是兩個字,第一個字是君王一生功過決定的評價,第二個字不是祖就是宗。廟號從商代就已出現,祖與宗的差別在於「祖有功而宗有德」,不過這也只是個概念。一般來說開國君主一定是「祖」,而在任內有極大功績者也會用「祖」,其它則用「宗」。
而朝鮮王朝27代國王之中,廟號為祖的,我個人將其分為三類:
- 開國君王:太祖
- 旁系登基:世祖、宣祖、仁祖
- 大韓帝國追封:英祖、正祖、純祖
第一類無須贅言,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廢黜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後自立為王,建立朝鮮王朝,以其開國的功績,廟號自然是「太祖」而不會有其它。
第二類是旁系登基,也就是本來不應該是由他們登上王位的。世祖是世宗的嫡次子,原被封為首陽大君,原本王位是不會由他繼承。世宗過世之後,由王世子也就是世宗的嫡長子即位,是為文宗。但文宗身體不大好,僅在位兩年就過世,王位傳給文宗唯一的兒子李弘暐。但李弘暐當時年僅十二歲,他的叔父首陽大君在他即位隔年發動「癸酉靖難」,把文宗特意安排輔佐李弘暐的大臣悉數殺光,掌握朝廷的實權。最後首陽大君逼迫姪子李弘暐將王位禪讓給他,登基為朝鮮國王。首陽大君過世之後,王世子即位,即後來的睿宗。睿宗認為他的父王拯救孱弱的王室,撥亂反正功績卓著,堅持將其廟號定為「世祖」。
朝鮮第十三代國王明宗晚年時因為唯一的兒子已經過世,沒有人能夠繼承王位,因此明宗選了他的姪子河城君入宮為王儲,明宗過世之後河城君即位,也就是宣祖。其實宣祖過世之後,本來他的廟號是「宣宗」,在他的兒子光海君即位後第九年,光海君將其廟號改為「宣祖」。為何光海君會將他的父親的廟號由宗改祖?其源由應該與朝鮮歷史上重要的外交問題「宗系辯誣」有關。明代在編行《大明會典》的時候,因為誤信朝鮮逆臣的誣蔑,把朝鮮太祖李成桂記載為高麗末期權臣李仁任的後孫。在朝鮮建立後,朝鮮王室一直不斷與明國交涉,要求明國修改這個錯誤的記錄。經過兩百年無數次的拖宕與交涉後,終於在朝鮮宣祖11年,明國重修《大明會典》時,把對李成桂錯誤的記載修掉了。光海君認為宣祖在位時洗刷了對於朝鮮王室歷時兩百年的誣蔑,功績甚大,故而稱祖。
由於光海君對待政敵的手段相當殘忍,蒸殺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永昌大君,將名義上的母親仁穆大妃廢為庶人,加上光海君外交政策傾向與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結盟,與傳統上親近明國的儒教大臣意見不和,因此失勢的西人黨發動政變,推翻光海君,改立光海君的姪子,光海君弟弟定遠君的兒子綾陽君為王。這件事情史稱「仁祖反正」事件,綾陽君即位過世後,其廟號為「仁祖」。仁祖也是旁系即位,廢黜了暴君光海君,撥亂反正,因而其廟號為祖。其實一開始仁祖的廟號是「烈祖」,三個月後重新改為「仁祖」。
世祖、宣祖、仁祖都是旁系即位,無論其取得王位的手段為何,他們讓王室的繼承更換了血脈,這也是他們廟號稱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類的英祖、正祖、純祖則都是在朝鮮末期高宗在位時更改其廟號的,原本這三個國王的廟號都是宗,分別為英宗、正宗、純宗。朝鮮晚期王室不知是不是長年近親通婚,王室很難生出男孩子,就算生了也很難活得久,王室人丁單薄,王位幾乎都是一脈單傳。
到了第二十五代國王哲宗,哲宗只有一個嫡長子,但出年隔年就夭折,其它庶子也都是很早就夭折了。哲宗過世後沒有任何兒子能繼承王位,甚至連姪子都沒有,朝鮮王室一脈等於是絕嗣。為了維持朝鮮王室的存續,只能從其他宗親之中再選人繼承王位。
當時與王室血緣最接近的只剩南延君的後嗣一派,南延君本來是仁祖的兒子麟坪大君的後代,與當時的王室血緣已經隔了相當遠,算是遠親。但是他後來成為英宗的孫子恩信君的養子,繼承的恩信君的血脈,因此在王室族譜上大幅拉近了與王室的關係。
哲宗過世後,南延君的兒子興宣君李昰應與前任國王憲宗的母親趙大妃達成協議,將興宣君的次子李載晃入繼成為趙大妃的兒子,從而繼承王位,是為高宗。高宗即位之時,已是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殖民興盛期,朝鮮自然無法自外於世界。1894年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清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清國承認朝鮮獨立。於是在1897年,朝鮮正式宣布脫離宗主國,將國號改為「大韓帝國」。原本的朝鮮國國王高宗,登基成為大韓帝國皇帝,名義上成為與清國皇帝光緒與日本天皇明治位於同等地位。
韓國獨立之後,高宗追封歷代朝鮮國王為皇帝,重上皇帝諡號。由於高宗在名義上是繼承純宗之後的大統,所以高宗將與他直系血統的幾代國王的廟號,由宗改為祖,以彰其帝國開基之功,因此英宗、正宗、純宗的廟號皆被改為英祖、正祖、純組。
廟號裡面只有「祖」與「宗」兩種,所以如果國王的稱號不是○祖與○宗的,這就表示這個國王沒有廟號,也就是在宗廟裡面是沒有供奉他們的牌位的。
朝鮮王朝之中,有四位國王在死後並沒有直接入祀宗廟,他們分別是:
- 恭靖王(定宗)
- 魯山君(端宗)
- 燕山君
- 光海君
他們沒有入祀宗廟的原因都是因為王位被奪,而後任國王不承認他們王位的正當性。
恭靖王是朝鮮第二代國王,為太祖李成桂的第二個兒子李芳果,但因為太祖第五個兒子李芳遠在朝鮮建國中居功厥偉,接連發動兩次王子之亂,使得李芳果不得不讓位給弟弟李芳遠。由於李芳遠自認繼承太祖之位,不承認李芳果為正式的朝鮮國王,在李芳果過世後,李芳遠的兒子世宗也沒給他廟號,僅諡號「恭靖王」。
而魯山君就是我剛剛前面提到的文宗的兒子李弘暐,在世祖發動靖難後被逼退位為上王,最後上王也被廢,被降封為魯山君,最後遭到世祖賜死,死後也不承認他在位的正當性,故沒有廟號。
燕山君是朝鮮第九代國王成宗的長子,成宗過世後即位。燕山君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典型,按史書記載他不視朝政而且非常好色。最後朴元宗、成希顏等大臣發動政變,推翻燕山君,改立成宗的次子晉城大君為王,是為中宗,史稱「中宗反正」事件。在燕山君死後因其暴虐,王位正當性不被承認,故也沒有廟號。
而光海君我剛剛已經提過,他最後被仁祖推翻,王位不被承認,故也沒有廟號。
在朝鮮第十八代國王肅宗在位時期,肅宗進行了「定宗復位」與「端宗復位」。由於恭靖王與魯山君並非因為統治暴虐而遭推翻,只是被旁系勢力奪取王位,因此肅宗追封恭靖王與魯山君「定宗」與「端宗」廟號,承認他們的王位正統,讓他們入祀宗廟,也等於是恢復他們的名譽。而燕山君與光海君則從未得到廟號追封,也因此他們兩個是朝鮮歷代國王中唯二稱君者。
朝鮮國王的兒子在長成後皆有封號,按朝鮮禮法,王嫡子,也就是王妃所生的封「大君」,而其它嬪妃所生的庶子則封為「君」。不過若是嫡長子,一般長成後都是直接冊封為王世子,而世子就不會有大君的封號了。魯山君與燕山君原本都是嫡長子,他們本來就是被冊封為世子的,他們的君封號,都是他們被廢位之後降封的。而光海君是宣祖的庶二子,光海就是他出生長成後被封的稱號,在壬辰倭亂時光海君才被臨危授命立為世子。因此在他被廢位之後仍以他先前封號稱之。燕山君與光海君因為他們不被後世承認為朝鮮國王,他們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因此僅以他們的封號稱之。
謝謝您分享,韓國歷史的文章或資料,在維基百科上的資料看似齊全,但因為是多人整理的資料,還是以參考為主。細項的說明或是來龍去脈介紹都很少,謝謝您詳細說明。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看完衣袖紅鑲邊很納悶為什麼英祖跟正祖是祖,而世宗大王為宗,也藉此多了解了朝鮮歷史
回覆刪除搜遍網路,你這篇最棒。
回覆刪除能馬上能讓沒基礎又想了解的人有概念👍
好奇問一下,你是純興趣還是涉專業啊?能如此直入韓國歷史初心者的困惑又很有系統,詳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