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反而讓韓國滅亡嗎?

近來因為哈爾濱火車站設立安重根紀念館的新聞,沒想到在批踢踢八卦板引起不少人討論,探討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是否反而導致日本加速併吞韓國,說實在的這問題我以前確實也仔細想過很多次。


個人認為就算伊藤活得久一點,以當時的局面,韓國也頂多再撐個一兩年,最終還是會被日本合併。八卦板有板友說若安重根不幹掉伊藤博文,韓國還有機會撐到二戰結束,個人覺得這有點痴人說夢,韓國能維持獨立的唯一可能就是各列強勢力均衡而不讓韓國單獨落入一國之手,但當時英國支持日本,美國不想插手,俄國又被日本打敗加上國內共產革命,隨著世界局勢,韓國終會落入日本手裡。

研究日韓近代史的許多著作都會提到當時日本對於韓國的政策分為伊藤博文為主的自治派,以及山縣有朋、桂太郎等人為主的武斷併合派。研究所時在台大圖書館曾讀過森山茂德的《日韓併合》一書,森山的看法就蠻傾向描述伊藤博文是極力諫言阻擋吞併韓國,伊藤被暗殺反而是除掉了鴿派勢力,加速了鷹派合併韓國的進程。

或許伊藤的「自治育成政策」的確是讓大韓帝國維持表面的存續,但伊藤絕對不是反對吞併韓國,而是反對立即併吞韓國。綜觀伊藤博文外交手段,可以看出他是非常謹慎而且實際了解日本與歐美列強之間巨大差距的精明政治家。

日本作為後進的帝國主義國家,各方面其實與歐美差距甚遠。以往在歷史課本中讀到明治維新,好像日本文明開化之後就一路突飛猛進,一躍成為先進國家。事實上在明治時期,日本人民的平均生活水準是非常困苦的,為了國家的近代化背負著龐大外債,稅收的負擔又極為沉重,日本的近代化是建立在對國民的經濟剝削之上。

其實在日清與日俄戰爭,伊藤對於日本能否戰勝都不是很樂觀,清國就算再不濟,畢竟還是大國,生產力遠非才剛進行工業化的日本能相比,更別說是幕末以來的大患俄國了。日本能戰勝清俄這兩個大國,可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之運,而伊藤也深諳日本的底子,知道見好就收。

幕末以來日本的國防思想就是要合併朝鮮、進取滿洲、威逼俄國、壓制支那,吉田松陰的思想即如是,而伊藤博文與山縣有朋都是吉田松陰的學生,自然受其影響。控制朝鮮可以說是當時日本人認為維繫帝國生存與擴張的第一步,在日本根基尚未穩固的明治六年(1873年)就開始濔漫征韓論即是一個例子。

1880年沙皇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建案後,日本可說是舉國震動,一旦鐵路完成,俄國從莫斯科派兵僅需十天就能抵達日本海沿岸,對日本是極大的威脅。而對日本來說更可怕的是,若是朝鮮落入俄國手中,釜山距離福岡不過短短200公里,日本等於是門戶洞開。當時日本輿論紛紛倡議要求政府儘速合併朝鮮以抵禦俄國,合併韓國早是日本的國策,剩下的只是時機問題。

伊藤自然深知韓國在日本戰略上的重要性,但他注重實質利益大於名份,老實說,合併韓國的事,伊藤早就在做了。伊藤擔任韓國統監之後,掌握韓國財政與內政,解散韓國軍隊全面由日軍駐劄,逼迫高宗退位,全面深化日本對於韓國的控制並排斥外國干涉,都是在為日本併吞韓國舖路。伊藤知道韓國是與俄國斡旋重要的一顆棋,在未確定與俄國對於韓國及滿洲利益之分配,加上韓國內部烽起的反日義兵勢力未完全鎮壓之前,貿然合併韓國未必對日本有足夠的好處,這也是伊藤主張自治育成政策,將合併韓國作為長期問題之主要考量。

此外另一個因素也影響了伊藤的暫緩合併韓國的主張,那就是臺灣的統治經驗。日本在取得臺灣前毫無殖民地統治經驗,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反而變成日本沉重的負擔,日本每年都要撥出大量的經費支援臺灣的財政,故而在帝國議會還曾有人提議將臺灣以一億日圓賣給英國。最後在兒玉總督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戮力改善下,在統治臺灣十年後終於達成臺灣財政獨立,但這是建立在對於臺灣農民極嚴酷的經濟剝削之下。臺灣的經驗讓伊藤對於合併韓國多了份審慎,若非準備妥當,貿然合併反而變成帝國的負擔。

不過到了1909年,伊藤博文對於合併韓國的立場似乎也發生轉變,原本自治育成政策中重要項目之司法制度改革,卻急變改為將韓國司法權全面交給日本處理,這似乎象徵伊藤政策路線的轉換,從自治育成一變為合併政策。在四月伊藤與首相桂太郎及外相小村壽太郎討論同意合併韓國,七月六日閣議中通過合併韓國的方針並由天皇裁決通過,伊藤也簽署了該閣議文件,顯示伊藤此時已不再持反對合併的立場,這是安重根暗殺行動前三個月的事。因此,就算安重根沒暗殺伊藤,合併韓國也已是箭在弦上,伊藤被暗殺的確讓日本找到一個合併的好藉口,但就算沒有這暗殺事件,韓國不久後還是會被合併。伊藤在總理與韓國統監任內推動消滅韓國國權推動併合的侵略手段,是韓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將韓國滅亡歸結於安重根暗殺伊藤,我想是犯了未見全局之迷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