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大覺國師義天 대각국사 의천

韓國的國史編撰委員會推出「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行之多年,用以檢定考生對於韓國史的了解程度。檢定分為初、中、高三級,其中各分二個小級,和韓國語能力試驗(TOPIK)一樣分為六級。以我個人從考古題的程度來看,在大學有認真修讀韓文系「韓國歷史」相關課程的話,通過初級應該不成問題。若要通過中級,則需要多方廣涉韓國史的書籍,方能有高分通過的把握。至於高級,則需對韓國各時期歷史的事件與人物都要非常熟悉,因為題目模稜兩可的陷阱很多,若沒有完全理清事件來龍去脈很容易被題目誤導。

藉由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考題,確實蠻能幫助我們檢視自己對於韓國史的了解程度,而這些考題亦能讓我們加深對於韓國史的廣度與深度。是故計畫日後不定期來討論一下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題目,藉由題目來了解韓國史中特定的主題。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上一屆第十八屆的高級試題的其中一題吧!

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題目皆以韓文出題,所以需要有一定的韓語能力,至少得看懂題目在問什麼方能作答。為了幫助尚未熟稔韓語的朋友,在此將試題內容淺譯如下:

11. 關於下列人物的說明,何者正確?  [3分]
  • 生歿年代:1055年 ~ 1101年
  • 略歷:文宗第四子,11歲時出家。31歲渡宋與高僧們討論佛法,收集佛經後歸國。以華嚴宗為基礎,致力統合教宗;43歲時主持國清寺竣工,重視教觀兼修,開創新的宗派。
①  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合禪宗。
②  開創以法華信仰為重點的白蓮結社。
③  強調心性陶冶,打造接納性理學的基礎。
④  為了抵禦蒙古入侵,刊行再雕大藏經。
⑤  遊歷印度與中亞,著有《往五天竺國傳》。

想一想,知道答案了嗎?



這一題的答案是,你答對了嗎?

這題考的主要是高麗時期的佛教史,基本上就是在測驗你認不認識題目中這一位在韓國佛教史、對外交流史、甚至在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及你知不知道他的事蹟與選項中其他韓國高僧的差別。

他就是高麗前期的高僧「大覺國師義天」,其實我在本篇的標題中已經露餡了。

高麗僧統大覺國師義天,本名王煦,字義天,是高麗文宗第四子,文宗九年(1055年)仁睿王后李氏所生。傳說仁睿王后在生下義天大師之前,曾夢見黃龍出世的胎夢,而後有了身孕。義天十一歲時,文宗召集王子們,向諸王子問道:「有誰願意出家為僧奉侍佛祖積累功德?」這時義天起身回答說:「小兒願意按父王御令出家為僧。」於是義天便於靈通寺中剃度出家,拜於景德國師爛圓門下開始習讀經教。高麗自太祖王建開國以來歷代國王皆崇信佛法,文宗亦然。而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后亦是出身自輩出多位高僧的慶源李氏家門,從小義天便深受佛法薰陶。而文宗在義天出生後的隔年便發願開始興建高麗規模最大的佛寺興王寺,在義天十一歲之時,文宗著眼於興王寺即將竣工,應是希望自己發願興建的寺剎能交由其中一位王子來擔任住持管理,故欲從諸王子中選其一人出家,而義天亦是了解了父王的心思,故而自請出家。

義天在出家的當年十月便在佛日寺受具足戒,成為真正的比丘。義天自幼聰敏,加上好學不倦,博覽《華嚴經》等群經典籍,通達佛教各宗派思想,對於儒、道之說亦多有涉獵。義天出家後二年,便被授職任命為僧統,賜號祐世,這時義天才只有十三歲。在高麗第四代國王光宗時,高麗導入科舉制度,與之同時亦開設僧科,也就是將佛教僧侶納入官職體系之中。而僧統則是僧侶位階中最高的地位,義天十三歲就成為僧統,除了他的王子身份之外,他對於佛法的深入了解亦是其因。在景德國師圓寂之後,義天接替其位,升座講授華嚴,這時義天年紀是二十二歲。

義天在研習賢首教觀之時,聽聞當時在宋朝杭州慧因寺的淨源法師以出眾之慧行而為學者之師,於是便託人帶訊向淨源法師問法。義天與淨源多年間透過商船往返以書信往來,相互贈與佛典,義天對淨源仰慕倍致,便決定渡海入宋求法。義天在文宗在位晚期曾向文宗上書期能去國求法,但被文宗拒絕。在義天的二哥宣宗即位後,義天又再次上書希望能渡海求法,義天親自面見哥哥宣宗,懇切表述自己求法的迫切之情,言詞激動處甚至還落淚不已。宣宗被弟弟的懇切之心打動,便欲同意義天的請求,但是高麗朝廷各大臣聚眾上諫極言不可,宣宗不得已最後還是拒絕了弟弟的請求。

義天渡宋求法屢遭拒絕的原因,主要由於高麗內外情勢之故。當時的東亞情勢,高麗北方與遼國相接壤,隔海西與宋、東與倭相望。高麗前期與遼長期對峙,遼曾多次入侵,一直是高麗的邊患,在文宗的父親顯宗之時擊退了契丹的第三次入侵而後簽訂協議,高麗與遼才有了長時間的和平。當時高麗同時與宋遼兩國保持外交關係,若是身為高麗王子的義天前往宋國,很可能會引起與遼國之間的外交糾紛,損及好不容易建立的和平態勢。此外,在文宗過世後,文宗的長子王勳即位是為順宗,但順宗自幼體弱,在位僅三個月就過世了,由文宗第二子王運即位,是為宣宗。同年之間接連二位國王崩御,在宣宗即位未久,情勢未及穩定之下,身為王弟的義天要出國留學實非適當的時機。

宣宗與高麗朝廷的反對並未打消義天求法的熱情,在多次上書未果後,義天秘密地安排了前往宋國的商船,帶著弟子二人與隨從,留書給宣宗後便偷偷地離開高麗前往宋國了。義天在宋元豐八年(1084年)五月於山東的密州登岸,這時義天的年紀是三十歲。義天一行人費時二個月,從密州一路前往汴京,沿路上義天只要聽說何處有知名之高僧,便積極遍尋求訪,十分謙虛好學。

義天到了汴京之後,得到宋哲宗與太后親自接見,哲宗對義天十分禮遇賞賜有加,也指派朝廷積極協助安排義天在宋國的參訪行程。哲宗對於義天的極度禮遇當然是著眼於宋遼對立的情勢之下盡可能拉攏高麗,不過義天在宋求法的過程倒是沒有很強的政治性意味。義天在汴京待了一個多月,遍詣京中各宗派著名高僧,而義天的博學與謙虛亦得到宋國高僧名德的讚揚名聲大震。而後義天上表乞書希望能夠南下前往杭州,宋廷很快便批准義天的請求,並派遣禮部主客員外郎楊傑與義天同行,啟程前往杭州。

在杭州義天終於見到仰慕多年的淨源法師,義天朝夕聽聞淨源講授大經,潛心探討華嚴玄要。淨源與義天之間師徒之情非常深,早在淨源與義天書信往來未久,淨源便以「法子」稱呼義天,而淨源對於義天也推崇倍致,淨源曾說過:「洪揚吾道,不二十人而已,然吾子夙直善本,果棄王位,事佛弘經,有生知乏性,才識明茂,舉天下緇倫一人而已。」,淨源一生講經不倦,弟子數百人,但其推崇所舉者僅義天一人,可見淨源對於義天期許之深。

在杭州義天除了主要向淨源學習華嚴之外,亦與當時在杭州天竺寺的慈辯大師學習天台教觀,及向靈芝寺的元照大師學習律儀,遍參圓、律、台、禪諸宗精義。

就在義天在杭州與諸僧研討佛學心要之時,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太后實在太想念他,寢食不安,便命宣宗派使臣致書宋廷,希望讓義天回國。哲宗在收到高麗送來的書表後,便下詔召義天進京。淨源一路陪著義天返回汴京,路上講學不輟,可見其師徒情誼之深切。

義天抵達汴京後仍受到宋朝廷熱烈款待,五日後義天向哲宗與皇太后辭別,於是義天和淨源一行人又再次南下,經過嘉興回到了杭州慧因寺。這時義天也不得不向淨源告別了,淨源對義天說:「願僧統歸廣作佛事,傳一燈,使百千燈相續而無窮。」足見淨源對義天傳法至東國的殷切期許。在師徒臨行離別之時,淨源賦詩贈與義天,詩道「離國心茫海上塵,歸時身遇浙江春,休言求法多賢哲,自古王宮只一人。」深深透露出其惜別之情。

義天在拜別淨源之後,南下前往浙江天台山,朝禮天台開宗祖師隋代智者大師之浮屠,並於智者大師塔下立誓:「他日還鄉,盡命弘揚,以報大師為物設教,劬勞之德。」這就是著名的「塔下之誓」。義天繼續遊歷寧波等地參訪名剎高僧後,最後於定海搭乘高麗赴宋賀使之回程船隻啟程回到高麗,結束了十四個月於宋國的求法行程。

義天攜帶了一千多卷佛經回到高麗,一至國境便上表乞罪,宣宗與太后御駕親至城外迎接義天,義天求法歸國之事頓時轟動朝野。義天回國後不久就被任命為興王寺住持,在宣宗的同意之下,於興王寺中設立教藏都監,開始進行佛典的編纂工作,自宋、遼、日本等地收集各類佛學書籍,並整合高麗原有經藏,於五年後宣宗八年(1091年)完成佛典總目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的整理,開始進行正式佛典編撰及整理注疏的作業。到了肅宗元年(1096年),義天已經完成了總數共達1011部4857卷的佛典刊行。為了與顯宗年間完成的《初雕大藏經》作為區分,義天所整理的佛典總集被稱作《續藏經》。義天的《續藏經》在完成之後,與《初雕大藏經》一起保存於大邱的符仁寺,可惜二百年後蒙古入侵,《續藏經》與《初雕大藏經》完全燒毀現已不存。《續藏經》僅剩一小部分活字版本曾流至日本保存免於戰火,朝鮮初期重修時自日本引回,保存於順天的松廣寺。

佛教與其它宗教最大不同的特色就是佛教的典籍數量非常多,佛陀隨著眾生的根性不同開示不同的修行方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依據不同典籍的理論與修行方式,佛教分出相當多不同的教派,佛入滅後不久僧團發生根本分裂,印度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而後大乘佛教興起因大乘教義研究方向不同從而產生更多宗派。印度各宗派而後分別傳入中土,在中土的祖師也自行創立不同的教派,漢傳佛教於中土獨立發展出的教派最著名者當屬禪宗、華嚴宗與天台宗。在中土宗派的發展上,自唐以後禪宗是最興盛的教派,其理論與修學方式也與其它教派有相當大的差異。禪宗不立文字且不重經論,與原有依經論發展出之各宗派呈明顯對比,因此在唐代以後漢傳佛教分類上,常分為「宗門」(禪宗)與「教下」(禪宗以外其它宗派)。

當時的高麗佛教亦是禪宗與教宗(教下)分立的局面,由於修行方法與理念的不同,加之背後支援勢力的競爭態勢,高麗的禪宗與教宗是極度對立的情況。教宗不認可禪宗教法的傳承,認為禪宗非佛親說;而禪宗則批評教宗拘泥文字探討,非佛陀本懷。而教宗之內,各宗派之間的對立競爭亦是相當明顯,特別是華嚴宗與法相宗之間,由於高麗王室普遍支持華嚴宗,而慶源李氏為首的貴族門閥勢力則大力支持法相宗,使得原本佛教宗派之爭更染上了政治勢力角力的陰影。

義天自出家便從景德國師學習華嚴,景德國師圓寂後接替華嚴講席,入宋求法主要也是向華嚴宗大師淨源學習,義天前半生基本上所學與弘揚者主要是華嚴宗。不過義天對於其它宗派的研究亦十分深入,義天主張「禪教合一」,致力於統合當時對立的禪宗與教宗,其收集整理《續藏經》與祖師大德各種注疏,正是希望能以教法統攝禪與教內諸宗,緩和各宗派間之對立。

就在義天主持興王寺致力於佛典彙集與教派統整時,一向支持他的母親仁睿王太后於宣宗九年(1092年)過世,二年後他最有力的支柱哥哥宣宗也過世了。宣宗崩御後,由宣宗的長子王昱即位,是為獻宗。但是獻宗即位時只有十一歲,且自幼病弱身體不好,是由母親思肅王太后垂簾聽政,思肅王太后出身貴族門閥慶源李氏家門,藉著太后攝政讓慶源李氏一派得以掌控朝政。在這樣的態勢下,義天自然無法繼續待在興王寺,加上義天也不想捲入王室繼承的糾葛,於是義天便離開開京,前往伽倻山海印寺隱居。

由於太后攝政王權弱化,且獻宗年幼多病沒有繼承人,便引起了其它政治勢力的覬覦。思肅太后的堂弟李資義,便計畫擁立宣宗與其親妹妹元信宮主所生的漢山侯王昀為王,於是其招募了大批勇士,圖謀發動叛亂。就在李資義招集人手調動散勇,被獻宗的叔父雞林公王顒發覺,指令上將軍王國髦先發制人鎮壓叛黨,李資義就在鎮壓的途中為王國髦的部下高義和所殺,這便是高麗史上的「李資義之亂」。

按照高麗的傳統,當國王去世,國王幼子未成年時,習慣上是傳位給弟弟的。但宣宗過世前按宣宗的遺言傳位給未成年的獻宗,這件事在高麗王室內部引起不小風波,而宣宗的弟弟,也是義天的三哥雞林公王顒按往例正是下一順位的繼承人。以平定李資義之亂為契機,雞林公趁勢強迫年幼的獻宗將王位禪讓給他,是為高麗第十五代國王肅宗。

肅宗即位之後面對慶源李氏門閥莫大的政治壓力,便計畫箝制慶源李氏的力量。而當時法相宗在慶源李氏大力支持下因而興盛,其它諸宗則顯頹敝之勢。於是肅宗便想起了在海印寺隱居的弟弟義天,加上當時國清寺也快要完工,正好讓義天回來主持,統合佛教宗派進行改革,同時也可強化王權。國清寺是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太后在世時發願興建的寺剎,仁睿太后當初就是希望能由義天來主持。於是義天於肅宗二年(1097年)接到肅宗的詔命後,在國清寺落成後回來主持,於國清寺開創了天台宗,這時義天是四十三歲。義天在浙江天台山時向智者大師的浮屠所立下的「塔下之誓」,終於在十一年後實現,義天終於在東土開創了天台宗,成為韓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師。

義天雖深習華嚴宗,但開創天台宗絕非偶然。面對當時高麗佛教禪門九山與教宗的對立,義天尋思以天台止觀為基礎的新的禪法,來重振並整併禪宗教法,強調教觀兼修。在高麗天台開宗之後,許多原本禪宗其它山門的弟子們紛紛投入義天門下,天台由此而盛。在義天致力於禪教諸宗的統合之下,高麗佛教終於完成「五教兩宗」的統併。五教分別為:戒律宗(南山宗)、法相宗(慈恩宗)、法性宗(中道宗)、涅槃宗(始興宗)、圓融宗(華嚴宗)。而兩宗則是天台宗與禪宗(後為曹溪宗)。

費盡心力戮力振興高麗佛教的義天,於肅宗六年(1101年)時因病累倒。肅宗聽到這個消息,親自出宮前往探視,並冊封義天為國師。十日後義天圓寂,世壽四十七歲。肅宗在聽到弟弟圓寂的消息之後,悲痛異常,破格身著喪服三日為義天服喪,並決意追諡義天「大覺」。大覺指的正是大覺悟者,在佛教之中,只有佛的解脫知見才能稱為大覺,故大覺只能用以指稱佛陀。中書門下省上諫不可用大覺諡號,但肅宗極力堅持,最後仍然追諡義天「大覺國師」。

大覺國師義天與一百多年後的高僧佛日普照國師知訥,並稱高麗佛教雙璧。義天是韓國天台宗祖師,而知訥則是韓國禪宗曹溪宗的祖師。知訥所處的高麗中期是個武臣興起的混亂時代,掌握軍事力量的武臣大戮文臣推翻了長期以王室與貴族為中心的高麗朝廷,建立如同日本幕府的軍事獨裁政權,高麗國王成為架空的傀儡,所有政事處理全部移行至武臣建立的重房與都房,朝廷只是虛有其表的空殼。在經歷二十多年掌權武臣間相互奪權的殺戮之後,最後由權臣崔忠獻剷除反對勢力,廢立國王另立新主,鞏固統治地位,確立了世襲六十餘年的崔氏武臣政權。在武臣政權興起後,急需一個支持其政權的新的思想體系。與長期由王室與貴族所支持的教宗相對的禪宗,則成為了武臣政權支持的對象。

知訥大師自幼八歲出家,二十五歲通過僧科,但對於出仕並無興趣,故而遊歷多方寺剎專心修道。一日於昌原清涼寺閱讀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之時,對於經中所言之「真如自性」心下有悟,了解自心自悟是解脫的根本途逕,曾言「狂心歇處,即是菩提,性淨妙明,非從人得」。知訥認為禪宗與教宗皆是佛陀根本之教導,主張禪教一致、定慧雙修。在義天創立天台宗之後,高麗禪宗的發展陷入了停滯,而知訥則是禪宗的中興之祖。知訥在高麗熙宗元年(1205年)將松廣山定慧社改稱為曹溪山修禪社,「曹溪」之名即取自六祖慧能大師傳禪之地廣東的曹溪山。知訥致力於禪教的調合,並將禪宗九山門整併為合一的宗派「曹溪宗」,為曹溪宗祖師。知訥大師所創立之曹溪宗,是目前韓國規模最大且最興盛的佛教宗派。熙宗六年(1210年)知訥圓寂,熙宗追諡「佛日普照國師」。

義天與知訥皆致力於統合當時教宗與禪宗相互對立的佛教界,義天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整禪宗,而知訥則是以禪宗為中心嘗試融合教宗。因此,這題的答案是「①  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合禪宗」。

這一題的其它選項並非隨意亂湊,都是韓國歷代其它高僧的事蹟,因此若是不熟悉各個高僧的經歷與思想上的差異,大概不容易選出正確的答案。我們繼續來簡單地看一看這些選項講的到底是哪幾位韓國高僧吧!

②  開創以法華信仰為重點的白蓮結社

看到這題選項裡面的白蓮結社,就可以知道講的是高麗中期的高僧了世。高麗圓妙國師了世,於高麗明宗四年(1174年)十二歲時於陝川天樂寺出家修習天台教觀。後來了世曾一度參加知訥的定慧社向知訥學習修禪,然而後來又從知訥的曹溪禪復歸天台教法,認為對於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的眾生,天台的一心三觀與法華經思想為主的懺悔修行才是更好的方法。了世在高宗十九年(1232年)六十九歲時,在全羅道萬德寺開創以天台止觀、法華三昧懺、淨土往生為主要信仰的白蓮結社運動。了世於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圓寂,世壽八十四歲,追贈「圓妙國師」。

③  強調心性陶冶,打造接納性理學的基礎。

這個選項提到的心性陶治與儒教性理學,可知其講的正是高麗中期的高僧慧諶。高麗真覺國師慧諶,俗名崔寔,他原本是個儒學者,神宗四年(1201年)二十五歲時司馬試及第進入太學,而後由於其母生病返鄉照料,開始接觸讀誦佛經。母親過世後,他前往曹溪山,在知訥大師門下剃度出家,法號慧諶,是知訥重要的大弟子。知訥圓寂後,慧諶接替主持曹溪山修禪社,成為曹溪宗第二代祖師。由於慧諶深諳儒學,其重視修身思想的重要性,並主張「禪儒一致」,認為「知其實則儒佛無殊」,在高麗建國以來的思想基盤佛教之中導入儒教概念,也為日後高麗後期接受宋人性理學的理論埋下了根基。慧諶在當時其聲名遠播相當有威望,在政治上亦受到武臣政權的支持。崔忠獻的兒子高麗門下侍中崔瑀,也就是崔氏武臣政權的第二代掌權者,其便讓他二個兒子跟隨慧諶於其門下出家。而高麗高宗在其即位之後,其連續冊封慧諶為禪師與大禪師,未參加僧科而授與僧職者,慧諶可說是高麗第一人。慧諶於高宗二十一年(1234年)圓寂,世壽五十八歲,高宗追諡「真覺國師」。

④  為了抵禦蒙古入侵,刊行再雕大藏經

對東亞歷史有基本概念的話,應該就不會選這個答案,因為蒙古的興起是十三世紀,與題目中的人物生卒年份並不符合。高麗四百多年歷史之中,曾經刻過二次大藏經,其緣由都與外族入侵有關。第一次是在高麗顯宗年間,顯宗二年(1010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軍四十萬人攻打高麗,雖然高麗一度堅守擊敗契丹軍隊,但最後仍遭契丹反攻,北方諸州沒多久便落入契丹之手,連首都開城都陷落,顯宗逃到了羅州。為了祈求佛祖庇佑佛力加持,抵禦契丹的入侵,讓契丹能退去,顯宗年間以宋代傳入之《開寶藏》為底本,開始了大藏經的編修與刻印之工作,歷時多年之後終於完成大藏經全集之刻本,木刻板保存於大邱的符仁寺,為了與之後第二次雕刻的大藏經作為區別,這次雕的大藏經稱作《初雕大藏經》。而後義天自宋國帶回與他國收集的大量經典整理而成的《續藏經》也同樣與《初雕大藏經》一起保存於符仁寺。

高麗高宗十八年(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遣使命令高麗投降蒙古,當時崔瑀主導之武臣政權堅決抵抗斬殺蒙古使者以示拒絕。於是同年八月窩闊台命令撒里塔率兵攻打高麗,高麗北方諸州很快陷落,西京平壤被圍,這時高麗派使臣與蒙古議和,高麗同意在諸州郡設立達魯花赤由蒙古官員監視,蒙古暫時撤兵。但是隔年崔瑀斬殺蒙古所派駐之達魯花赤,並將高宗與政府機構由開城遷移至江華島,準備長期抗戰。於是蒙古再次派遣大軍侵攻高麗,這次蒙古勢如破竹,一路打到高麗南部全羅道與慶尚道地區,保存於符仁寺的《初雕大藏經》與《續藏經》木刻經板與印本全被蒙古軍隊放火燒毀盡成灰燼。雖然蒙古軍所向披靡,不過始終對於江華島沒有辦法。為了祈求佛祖佛力加披,以造經功德抵禦蒙古入侵,高宗祈願再造被燒毀之大藏經,於高宗二十三年(1236年),於江華島設立藏經都監,以僧統開泰寺住持守其大師負責重雕大藏經之重任。守其大師以契丹版與宋版大藏經為底,嚴密校對勘誤,歷時十六年,終於於高宗三十八年(1251年)完工。這次所雕之大藏經稱作《再雕大藏經》,原本收藏保存於江華島,在高麗晚期十四世紀之後為了避免倭寇入侵,將大藏經經板悉數移至伽倻山海印寺保存。伽倻山海印寺現存的《高麗八萬大藏經》正是七百多年前這次所雕造的原版原物,是世界上現存漢文大藏經中最古老的版本。比高麗大藏經更早的宋藏、契丹藏現早已不存,故高麗大藏經在佛教上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⑤  遊歷印度與中亞,著有《往五天竺國傳》

看到《往五天竺國傳》就知道講的是統一新羅時期的高僧慧超大師了。慧超大師於新羅聖德王三年(704年)出生,出家後專習密教,其於聖德王十八年(719年)來到了當時唐國的廣州,向印度僧侶金剛智學習密法。受到金剛智的影響,慧超有了前往印度求法的決心。慧超出發西行的時間未有確切的記載,據學者推斷應該是在732年前後,慧超一路西行,以四年的時間遊歷現今的中亞阿富汗、喀什米爾與印度等地,而後回到長安。之後開始與師父金剛智研習密法,並開始進行密教經典的漢譯,唐建中元年(780年)前往五臺山延續經典翻譯工作,於唐貞元四年(788年)圓寂。而《往五天竺國傳》就是慧超西行遊歷中亞印度後記載其經歷之紀錄,詳細記錄西域各國宗教、風俗、文化等。但這本書在唐以後便佚失,一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法國東洋學者Paul Pelliot於敦煌千佛洞石佛塑像中發現,方為世人所知,原書目前保存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雖然這只是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中一個僅佔三分的考題,不過其題目背後所蘊含之韓國佛教史與人物故事卻是相當的豐富且引入人勝,這也正是研讀歷史最令人感到有趣的地方了。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於韓國的佛教歷史有一點了解與收穫,則幸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