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伽倻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伽倻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千古風流 — 韓國國樂

批踢踢韓國語板已經兩年沒有舉辦過板聚了,在今年10月7日終於恢復舉行批踢踢韓國語板第十七次板聚,於本次板聚中我也主講了一個講題,題目為「千古風流 — 韓國國樂」。雖已經相隔兩年都沒有板聚,不過本次前來參加的板友倒還是不少。雖然收集不到多少參加板友們的心得文章,不過按照往例還是把投影片公開好了。


這是我在韓國語板板聚之中第一次主講韓國國樂有關的題目,起因是因為在板聚之前於Facebook上面好友們所選擇之故。本次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器樂之上,從基本的聲學原理與樂理開始,了解韓國國樂的基本知識與認識傳統樂器,並在講演之中穿插撥放演奏錄影讓與會的朋友們實際聆賞,體會韓國國樂的獨特音樂美學。本人並非音樂專業,僅是單因興趣嘗試接觸韓國傳統音樂,希望藉由本次簡單的介紹,能夠讓某些人對於韓國國樂產生些許興趣,則感幸甚。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投影片,也希望再下次的板聚能夠見到各位喔!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국악특강 - 내 귀에 맺힌 음악 1 (조세린)



這次與大家分享的是國樂放送的公開國樂特講的節目,這系列國樂特講的節目都非常不錯,邀請的都是相當知名的國樂名人,除了實際的音樂演出之外,更有深入的訪談,對於了解韓國國樂很有幫助。

這一集請到的是伽倻琴的演奏家趙世麟教授,不要懷疑你的眼睛,身著韓服演奏伽倻琴的確實是一位白人女子!

趙世麟教授的本名是Jocelyn Clark,是美國阿拉斯加人,從小學習鋼琴和黑管。十八歲的時候到日本時,開始學習日本傳統的琴(こと)。二十歲時曾在中國南京音樂學院學習古箏,在二十二歲時得到獎學金,前往韓國國立國樂院學習伽倻琴。她於2005年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研究所的博士論文主題便是伽倻琴並唱,自2008年起於韓國培材大學Appenzeller國際學部擔任教授。

特講節目一開始,Clark教授首先彈奏的是成錦鳶流伽倻琴散調,這是一般比較不常聽到的散調流派。中間是深入的訪談,Clark教授的韓語非常好,影片並沒有字幕,是個練習韓語聽力的好機會。訪談的重點前半段著重於伽倻琴、日本琴與中國古箏的差異,Clark教授並非出身東亞文化圈,但卻熟習中日韓傳統撥弦樂器的演奏,以她的背景和經歷,並實際演奏示範伽倻琴、日本琴和古箏在撥奏技法與弄絃法的差異,十分精彩值得一聽。

中間有一段錄音是這三個樂器合奏的曲子,是趙世麟教授所組成的IIIZ+樂團,演奏伽倻琴的是趙世麟教授,演奏日本琴的是日本演奏家水谷隆子,而演奏古箏的則是台灣演奏家賴宜絜。細細聆聽便可分出這三個相似的樂器截然不同的音色特性,如同趙世麟教授所說的其最重要的差別便是在於其背後代表的文化的差異。後段部分的訪談則是談到Clark教授的博士論文關於學習伽倻琴並唱的趣事,以及對於韓國國樂推展及扎根上的見解。Clark教授所言現今韓國年輕人對於國樂的不關心及以西方文化為尊的階級潮流,相信對於喜愛韓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來說皆有同感。

趙世麟教授一直是我敬佩及效仿的名人,希望有一天也能像教授一樣說出「한국인들이 한국을 좋아하게 만드는 것이 내 역할」。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비단길



周末邊看paper給review comment,便打開iTunes邊聽著傳統音樂來幫助保持專注。

今天聽的是韓國伽倻琴大師黃炳冀老師的作品「絲路」,這是他在1977年時創作的伽倻琴曲,而後收錄在他的第二張專輯之中。據說創作這首曲子的靈感來自新羅時期的古墓之中所出土的閃耀著神秘光芒的波斯玻璃杯,玻璃杯從亞洲大陸西端的波斯,在千百年前沿著絲路來到亞洲極東之處的新羅,連接神秘異域的絲路便是此曲發想的樂思。這首曲子共分為四個樂章,並沒有完全按照傳統伽倻琴散調曲式的安排,從悲喜交織充滿幻想的旋律開始,中段快速的四拍節奏隨著漸次升高的音域帶動了樂曲的緊張感,正如行走在絲路上那未知何方的不確定感。後段則以高音弦的泛音與低音弦的和音,以高超的伽倻琴弄弦技巧創造出與傳統不同的異國情趣,在暴風般的低音區掃弦嘎然而止後,第一樂章的美妙旋律再現,全曲便在幻想般的旋律之中結束,留下餘音在聽者的耳邊迴盪。

黃炳冀老師是我非常喜愛的伽倻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大半生都投身於伽倻琴的世界之中,他原本是首爾國立大學法律系畢業的,但畢業後卻毅然決定投身伽倻琴演奏與創作,終成為韓國首屈一指的伽倻琴大師。對韓國傳統音樂有興趣的朋友,別忘了細細聆聽黃炳冀老師的作品喔。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가야금 민간풍류




睡前來分享一首幫助睡眠的曲子。

這是由韓國著名伽倻琴演奏家이슬기所演奏的金竹坡流伽倻琴散調,散調是一種單一樂器獨奏的曲式,朝鮮末期19世紀晚期逐漸發展出來,而伽倻琴是第一個有散調樂曲的韓國樂器。金竹坡是伽倻琴散調創始者金昌祖的孫女,師承許多名家,在1979年被認定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第23號伽倻琴散調與並唱的藝能保有者。這首是金竹坡流的民間風流散調樂曲,曲中使用許多伽倻琴特有的弄絃技巧製造的泛音效果,大家可以仔細欣賞。

伽倻琴和古箏確實是相似的樂器,傳說在六世紀時,伽倻國的嘉實王模仿漢箏而發明了伽倻琴。伽倻琴彈奏的方式也與古箏在一些地方很接近,但運指撥絃的方式則較有不同。不過伽倻琴和古箏最大的差別在音色,絲絃與鋼絃以及樂器共鳴板結構的不同創造了伽倻琴和古箏全然不同調性的色彩。細細聆賞伽倻琴曲和古箏曲,便能感受二種樂器各自勾繪的音聲世界。

另外,這位演奏家이슬기在韓國年輕一代的伽倻琴演奏家中算是特別的一位,她是伽倻琴名人也是梨花女大國樂系教授文在淑的女兒。不過她的伽倻琴並不限於傳統,她創作不少結合伽倻琴和西洋樂器,如鋼琴、吉他、電子琴、band等,融合爵士搖滾等曲風的伽倻琴曲,或許可以改變大家認為伽倻琴都是老人在聽的安眠曲的印象,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找이슬기的演出。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서동요



這是二星期前板聚的時候所播放的那首國樂演奏曲,提供給想聽完整首的朋友。這首曲名為「薯童謠」,取材自千年前傳說中的百濟國王和新羅公主的愛情故事,形制則仿如西洋古典音樂室內樂的三重奏形式。笙簧神秘的樂音似帶領著聽眾回到千年前的過去,短簫和伽倻琴在高低音域的互補創造樂曲在聽覺上的和諧感,可說是國樂創作曲中難得的佳作。

另外推薦這個KBS「국악한마당」的節目,韓國時間每周六中午12點10分播出,現在已經是第890集了,對於韓國傳統音樂、唱劇、板索里、傳統舞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