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時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鄭澈 — 訓民歌(八) 송강 정철 <훈민가> 제8연

周末的時候,一位韓國朋友拍了一張古韓文書法作品的照片,傳來問我說能不能看得懂這個連韓國人都覺得有點艱澀的古文。看了一下古文的內容,好熟悉啊,這不是松江先生的時調《訓民歌》的其中一聯嗎。松江先生鄭澈是我最喜歡的時調詩人之一,在2011年12月批踢踢韓國語板第十五次板聚時,我所主講的「韓國古典詩歌概說」講題中,在時調與歌辭的部分,我介紹最多的便是鄭澈的作品,像是時調《訓民歌》與《將進酒辭》,還有歌辭《思美人曲》,就可以知道我有多麼喜歡鄭澈了。

上回演講我介紹的是鄭澈《訓民歌》的第一聯與第四聯,而這次韓國朋友傳給我看的是第八聯。《訓民歌》總共有十六聯,是一首非常長的聯時調,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第八聯吧!


【註釋】
  1. 마을。在古韓文中看到這個字可以讓我們大略推估文獻的時代,在最早的中世韓語文獻裡是寫成ᄆᆞᅀᆞᆯ,到中世韓語晚期該半齒音ㅿ脫落,變成ᄆᆞᄋᆞᆯ,也就是鄭澈這首時調所用的。近代韓語初期(約16世紀)開始非起首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逐漸轉化為母音ㅡ,變成ᄆᆞ을。在近代韓語後期(18世紀後),連起首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也全面轉變為母音ㅏ,아래아完全消失,最後變成現代韓語的마을。
  2. 사람
  3. 옳은。古韓文綴字法常在表音主義與形態主義兩者間搖擺,但多以表音主義為主,按照實際發音拼寫,而不像現代韓文採行形態主義。在中世韓語裡,冠形詞型語尾需遵守母音調和,有區分ᄋᆞᆫ與은,因為前一個音節的母音ㅗ是陽性母音,所以這裡要接ᄋᆞᆫ,然後前字的終聲連至語尾音節的初聲,所以寫成올ᄒᆞᆫ
  4. 하자꾸나。-쟈ᄉᆞ라是中世韓語之勸誘型語尾的一種。
  5. 옳지。古韓文採表音主義,按實際發音拼寫故寫成올치。
  6. 옷在中世韓語中是表示限定的助詞,也可以在這裡當作先語末語尾。
  7. 하면。現代韓語的動詞하다在中世韓語為ᄒᆞ다,中世韓語另有一個形容詞하다,是「多」的意思,學習中世韓語時切莫混淆。
  8. 마소, 말과 소。這裡是馬和牛兩個字合成的,可以引申為禽獸的意思。
  9. 고깔,頭戴的三角笠。古韓文表示緊音的記法與現代不同,不過發音是一樣的。
  10. 씌워。在初聲為二個子音字母ㅄ組合的這種記法稱為「合用並書」。在中世韓語中的合用並書記法的實際發音為何仍具爭議,合用並書在現代韓語多轉化為緊音,而在中世韓語的發音是否與現代一致,不同學者仍持不同的看法。
  11. 다른가。-랴為中世韓語之疑問形語尾的一種。
【現代韓語改寫】
마을 사람들아 옳은 일 하자꾸나
사람이 되어나서 옳지 못 하면
마소를 갓 고깔 씌어 밥먹이나 다르랴

【現代韓語解釋】
마을 사람들아, 옳은 일 하자구나
사림이 태어나서 옳지 못하면
말과 소에게 갓이나 고깔을 씌어 놓고 밥이나 먹이는 것과 다른 게 무엇이 있겠는가?

【漢譯】
鄉閭之民,務為正道。
既生為人,未行正道,
戴笠牛馬,與之何異?

《訓民歌》是鄭澈四十五歲在擔任江原道觀察使的時候,為了教化鄉民所寫的一系列時調作品,內容主要宣揚傳統忠孝仁義的概念。

松江鄭澈先生影幀

鄭澈,字季涵,號松江,別號蟄菴居士,諡號文清。其於朝鮮中宗31年(1536年)時於漢城出生,父親是敦寧府判官鄭惟沉,出身兩班名門,家境也還不錯。鄭澈是七個兄弟姊妹之中最小的,上面共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姊姊,其中大姊後來成為仁宗的後宮貴人鄭氏,二姊成為王室宗親桂林君李瑠的夫人,所以鄭澈從小便有機會時常出入王宮,在王宮之中認識了仁宗的異母弟弟慶源大君,和慶源大君交情甚篤。

仁宗即位一年後突然暴斃,由弟弟慶源大君即位,是為明宗。這時原本朝廷有兩派外戚勢力,分別是仁宗的母親章敬王后尹氏的哥哥尹任為首的大尹派,以及慶源大君的母親文定王后尹氏的哥哥尹元衡為首的小尹派。在明宗即位之後,小尹派得勢,尹元衡等人誣告大尹派尹任等人逆謀舉事,使得尹任被賜死。而尹元衡一黨又誣告宗親桂林君李瑠與尹任同謀,桂林君被處刑,而鄭澈一家也因此被牽連,隨著鄭澈的父親鄭惟沉被流配至咸鏡道定平。明宗六年因為元子出生而得到特赦,全家移住到故鄉全羅道昌平,這時鄭澈也拜入大儒金允悌的門下,而後更娶了金允悌的外孫女為妻。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青山裡碧溪水 — 黃真伊

情人節剛過,今天正好重溫這首有名的時調,黃真伊所著之名時調「青山裡碧溪水」。這首時調是黃真伊最著名的作品,韓國人基本上應該沒有不知道的,因為中學國文課本有收錄該詩。這首時調的內容其實充滿了男女之間的挑逗意味,多年前我在批踢踢韓國語板曾介紹過這首時調,在2010年韓國語板第九次板聚我所發表之「風之詩人—黃真伊」的講題之中也曾再特別解說這首時調的內容與背景,今天就再來複習一遍吧!

時調的原文是中世韓語,不過該詩用字與現代韓語差異沒有很大,並不難讀,原文如下:


【現代韓語改寫】
청산리 벽계수야 수이감을 자랑마라
일도창해하면 돌아오기 어려우니
명월이 만공산하니 쉬어간들 어떠리

【漢譯】
青山裡碧溪水,莫誇易移去
一到滄海難復回
明月滿空山,暫休且去若何


這首時調的內容,看似描寫青山碧水與明月,但實際上黃真伊在此詩之中特意用以暗喻。 碧溪水的原意是碧綠的溪水,但是黃真伊這首時調實際上是寫給王室宗親碧溪守的,水、守二字同音,黃真伊實際上在此用以指喻碧溪守。碧溪守,本名李渾源,為朝鮮太宗的第二個兒子孝寧大君的曾孫,為朝鮮王室宗親。而明月在詩中雖然確為皎潔月亮之意,但「明月」同時也是黃真伊的妓名,這裡實際上指的是她自己。

本首時調為傳統的平時調結構,分三章四音步。其內容極具挑逗意味,是黃真伊特地試探碧溪守的心意而作。

有關黃真伊的韓劇或韓國電影,幾乎毫無例外一定會描寫黃真伊與碧溪守之間故事,其相關傳說便是源於這首時調之背景。關於這首時調的背景,流傳著二種說法。

一說是根據具樹勳的《二旬錄》,王室宗親碧溪守是個自律十分謹嚴的人,在當時松都名妓黃真伊的名聲已經遍傳全朝鮮,這時碧溪守誇下海口說,如果見到黃真伊,無論黃真伊怎樣挑逗誘惑他,他絕對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她打動。黃真伊聽到了碧溪守這番話,便很想親自會一會,試試誘惑碧溪守。

有一天,她終於聽到碧溪守來到松都的消息,她便派人請他在某天月光皎潔的秋日夜晚到開城的滿月臺一見。黃真伊盛裝打扮,用清亮的嗓音朗讀這首時調。碧溪守騎著驢子來赴會,聽到這首時調,並見到黃真伊的美貌,不知不覺便陶醉於時調的內容之中,從驢子上摔了下來,傷到了腰。他一見到黃真伊馬上破功,成為眾人的笑柄。

另一說則是根據徐有英《錦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故事。當時黃真伊以其美貌和詩名著稱於世,王室宗親碧溪守很想見一見她,但礙於自己不是有名的名仕,黃真伊恐不會赴約,因此便向蓀谷李達詢問能夠見到黃真伊的方法。

李達跟他說:「你叫小書僮帶著玄琴跟在你後面,到黃真伊住處附近的小樓上喝酒,並彈奏玄琴,黃真伊就會出來坐在你旁邊。這時一定要裝做沒看到,起身上馬離開,黃真伊一定會跟著追上來。在通過吹笛橋之前千萬不能回頭看,若你不回頭看你就成功了,反之則否。」

碧溪守便照著李達的話去做,騎著驢子,叫書僮帶著玄琴跟著他來到了小樓,喝了酒,彈起了玄琴之後,便起身騎上驢子離開。這時黃真伊果然跟在他後面追了上來,到了吹笛橋前,黃真伊便吟起了這首時調。碧溪守一聽見這首時調,再也無法向前走,不自覺地回頭,於是不小心從驢子上摔了下來。

黃真伊笑著說:「這人根本不是什麼名仕,不過是個風流的公子哥兒罷了。」言畢,即轉身離去,留下碧溪守一人羞憤無比地佇在那裡。

不管是哪種說法,這首時調證明了黃真伊的文才。越研讀黃真伊的漢詩和時調,以及研究她的身世和時代,越讓人感到著迷啊。如果可以的話真想回到十六世紀的中宗時代,去會一會松都三絕啊。不過可能我要先成為一個名仕才行。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잘 가노라 달리지 말며

原本前年偶爾還時常會寫些偽文青的東西,沒想到去年竟然幾乎整年沒再寫過有關文學類的文章。今年新的開始,再來假裝一下文青吧!

晚上隨手翻讀時調作品,正好讀到一首,其內容感覺正是要敦促我最近事事怠惰放逸,故與大家分享。這首時調的作者是金天澤,他是朝鮮晚期肅宗英祖時期的人,據傳他在唱曲方面是當代天才,與金壽長等人共組敬亭山歌壇傳為一時絕唱。而金天澤最著名的就是他在英祖四年時整理編撰了韓國第一本時調選集《青丘永言》,在韓國詩歌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相信研究韓國文學史的朋友們應該都聽過這本書。


原文是古韓文,一般電腦沒特殊字型可能沒辦法顯示,所以一樣用貼圖的方式放上來。古韓文不是很好讀,故再以嘗試以現代韓語改寫,並翻成漢文以供大家參考,若改寫翻譯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現代韓文改寫】
잘 가노라 달리지 말며 못 가노라 쉬지말라
부디 그치지 말고 촌음을 아껴라
가다가 중지 곧 하면 아니 감만 못하니라

【漢譯】
若言可去莫急行,若言不可莫止息
切莫停歇惜寸陰
所行途中若棄者,未即當初不曾行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宣祖大王時調


睡前決定先讀首時調再睡,今天來讀首比較簡單的好了
這首是朝鮮第14代國王宣祖大王所寫的時調

오면 가랴하고 가면 아니 오네
오노라 가노라니 볼날히 전혀 업네
오날도 가노라하니 그를 슬허 하노라

詩裡面有些古語用法可能要解釋一下

가랴하고: 가려 하고
오노라 가노라니: 왔다가는 곧 가버리니
볼날히: 볼 날이
업네: 없네
오날도: 오늘도
슬허: 슬퍼

宣祖在位時是16世紀,所以當時的韓語以及綴字法和現在是不同的。
這首時調雖然是用同樣的動詞對照反覆來建構單純的意象,不過從簡單的詩句之中猶能看得出殷殷送別的不捨之情。這是在1572年當時吏曹判書盧禛辭去官職返鄉,就在他渡過漢江之時,宣祖實在捨不得他離開,很怕從此之後再也無法相見,於是寫下了這首時調送給他。詩中所透露出的已不是一般君臣的關係,更是那朋友之間相知送別之情。或許就像韓國人說的「會者定離」吧,人生七種痛苦之一的愛別離苦,是誰都無法躲得過的。六月又是離別的季節,僅以宣祖大王的這首時調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