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韓國演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韓國演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麻浦終點 마포종점 — 懷念的首爾電車 서울전차


六月初的時候在安東的河回面具博物館入口外面的海報上,看到介紹1950~60年代的首爾街景的展覽海報,看到當年的首爾電車路線圖,腦中馬上就浮現這首歌曲「麻浦終點」!

這是1969年由銀鈴鐺姊妹所演唱的歌曲,應該也是她們最出名的一首曲子。歌名的麻浦終點,指的正是首爾電車本線的終點站麻浦,在這首歌出現的前一年,即1968年時,首爾電車已經全線廢止拆除,這首歌正是唱出當時陪伴大家多時的首爾電車的懷念之情。

現在大家到首爾旅遊,大多數都是靠著首爾地下鐵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首爾曾經有過路面電車,而且歷史相當久遠。

漢城電車開通慶祝儀式(1899年5月)

漢城東大門外電車保管所(1899年)

大韓帝國時期開通當時的漢城電車(1899年)

漢城最初的電車,中央包廂為兩班專用的特室(1903年)

1900年代通過漢城敦義門(西大門)外的電車與電車軌道
(漢城西大門於日治時期1915年時拆除)

在大韓帝國光武三年(1899年)時,由大韓帝國皇室與美國共同出資的漢城電氣會社正式開始營運漢城電車,路線從西大門開始,經過鐘路與東大門,到達終點清涼里,路線總長約八公里。漢城是亞洲僅次於日本京都,第二個舖設路面電車的城市,也算是亞洲首都中第一個有電車的城市。之後歷經日本統治時期到韓國光復,電車運行的路線不斷擴大。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路線圖(京城即今首爾)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營運路線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搭乘處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車票

韓國光復初期通過和信百貨店前的電車(1945年9月)
(和信百貨店位於鐘路一街,該建築於1987年拆除,今為鐘路Tower所在地)

1953年時的首爾電車(首爾鐘路)

1960年代首爾電車車票

1960年代首爾電車營運路線圖(此圖上方為南方)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首爾火車站附近)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首爾南大門)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韓國銀行前)

但是到了1960年代,電車車輛設備老朽化,加上營運資金短缺,且行駛速度緩慢的路面電車,在汽車日益增多的首爾時常造成交通堵塞,因而1966年首爾市長金玄玉決議以長期發展地下鐵為替代方案,決定全面拆除首爾路面電車,1968年11月30日首爾電車停止運作,首爾電車七十年的歷史也正式宣告結束。六年後1974年首爾地鐵一號線正式開始營運,首爾交通也邁向了新的一頁。

與抵達東大門站的最後一班電車道別的駕駛員(1968年11月30日)

停駛後集中停放於保管場的電車(1968年12月)

1974年8月15日首爾地下鐵鐘路線開通儀式
(鐘路線即今一號線,營運區間為首爾火車站—清涼里)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深愁的大同江 한많은 대동강

星期天在노래방點的其中一首歌,孫仁鎬的「深愁的大同江」,這是他在1958年發表的歌曲,當這首歌名在畫面上出現的時候,似乎讓韓國朋友們傻眼了,哈哈!


大同江是朝鮮半島北部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而其流域之中最大的城市便是平壤。這首歌的歌詞之中出現的「牡丹峰、乙密台、浮碧樓」等,都是平壤著名的名勝,而歌詞提到的「愁心歌」更是平安道地區西道民謠中的名曲。這首歌在韓戰結束數年後發表,唱出了被鐵絲網隔斷無法再踏上北邊的故鄉那深重的鄉愁,而成為一時傳唱的名曲。

而這首歌正是由平安北道出身的歌手孫仁鎬所演唱,他於1927年在平安北道昌城郡出生,本名孫孝贊。而後舉家搬到滿洲國的首都新京(今吉林長春),朝鮮半島解放後回到故鄉,而後參加關西歌謠競賽得到第一名,當時比賽的審查委員建議他,若要在歌唱事業上發展的話,建議他到南邊去。於是孫仁鎬帶著家人越過了分界線來到南方,加入了樂團開始了歌手生涯。韓戰結束之後,孫仁鎬在1954年以當時知名的作曲家朴是春所創作的歌曲「我哭過了」一曲正式出道,接連發表數曲都爆紅,成為知名歌手。孫仁鎬最著名的歌曲應當是1956年發表的「下雨的湖南線」,因為當時正值大韓民國第三屆總統大選即將舉行,反對當時現任總統李承晚的在野勢力統合之下,以當時韓國獨立運動家海公申翼熙出馬競選總統的呼聲最高,但是申翼熙不幸在前往全州的湖南線列車上腦溢血猝逝。因此孫仁鎬先前發表的這首「下雨的湖南線」正好成為在野勢力申翼熙支持者追懷申翼熙的曲子,在全國廣泛傳唱,而孫仁鎬本人更因此被韓國情治單位請去喝茶。

這個影片是近年孫仁鎬親自演唱的,他目前已是88歲高齡,但歌聲之中所流露出的哀愁的思鄉之情,每每聽之總令人不覺難忘。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下雨的永東橋


可能大家會覺得韓國演歌根本是平常聞所未聞遠古歌曲,不過其實有不少的韓國演歌都曾翻唱為台語歌與華語歌。今天介紹的這首便是韓國演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由80至90年代著名的韓國歌后周炫美於1985年第一張專輯發表的成名曲「下雨的永東橋」(비내리는 영동교),她因為這曲走紅,當年就得到KBS女子新人歌手賞,而後數張專輯也都是張張大賣。周炫美的父親是韓國華僑,母親是韓國人,在結婚之前她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婚後歸化大韓民國籍。周炫美在中央大學藥學系在學時是系上樂團的主唱,畢業後取得執照於首爾開設藥局成為藥師,在同樣曾為藥師的作曲家朋友的勸進下,她灌錄唱片踏入歌壇,自此一炮而紅。

這首歌最早於1986年由台灣歌手龍飄飄翻唱為華語版本「新娘花」,收錄於其專輯《愛的詩篇》之中。而後於1989年由日本知名演歌歌手大川榮策將這首歌曲翻唱為日語版「雨の永東橋」。而這首曲子後來有三種台語版本的翻唱。最初是1991年台語歌手詹雅雯將之翻唱作為第一張專輯的主打歌「七夕情」(這首歌是民視1997年連續劇「嘉慶君遊台灣」的片尾曲),而後1992年洪榮宏再將之翻唱為另一版本的「懷念的淡水河邊」。而在2006年,龍千玉與袁小迪重新翻唱改編為男女合唱台語版本的「情深深」,台語的三種版本各有其不同的味道,頗值得聆聽懷念。

這首韓語歌光是在台灣便有四種歌詞,其遍跨華台日韓四種語言,可見好歌的旋律是不分語言與國界的。這時便慶幸自己四種語言都學過,能無礙地欣賞不同歌手的詮釋。網路上流傳一說原曲為日本曲,後有韓台翻唱,此說蓋謬矣!「永東橋」指的是1973年完工橫跨漢江,連接首爾廣津區紫陽洞與江南區清潭洞的永東大橋,而日語歌詞裡面的永東橋三字的發音是以片假名標註韓語發音,而非日語漢字讀法,可知日語版本為翻唱歌無誤。

華語翻唱 — 新娘花


日語翻唱 — 雨の永東橋


台語翻唱 — 七夕情


台語翻唱 — 懷念淡水的河邊

台語翻唱 — 情深深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夢中的白馬江 꿈꾸는 백마강



又開始聽起老歌了,提到韓國演歌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這首「夢中的白馬江」(꿈꾸는 백마강),這是韓國戰前歌手李寅權於1940年發表的成名曲,他因為這首歌而聲名大噪。不過歌詞講述百濟亡國的遺恨,被認為影射當時的殖民統治,沒多久便遭到朝鮮總督府禁唱。光復後由於該曲的作詞家選擇前往北韓,因此也長期遭大韓民國政府禁唱。演歌的旋律總會讓人彷彿回到了那個動盪的年代,這也就是老歌的歷史感吧!

聽著歌聲,好像又重新回到了五年前曾在的白馬江邊,歌詞裡的落花巖與皐蘭寺仍像在眼前一般清晰,滿山楓紅卻又略帶寂寥的扶蘇山城總是令人在夢中不時想起。好想念扶餘,不知何時才能再踏上夢中的白馬江啊。

這首歌的歌詞原為一首漢詩,原詩內容如下:

 鳥啼月夜白馬江,可惜忘失三千裳
 司工運一葉片舟,落花陰下欲淚放
 皐蘭寺鐘鳴透臟,裂散散九曲肝腸
 誰得知白馬江嘆,落花岩月色無常

而韓文的歌詞,就請大家看影片的內容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