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韓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韓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反而讓韓國滅亡嗎?

近來因為哈爾濱火車站設立安重根紀念館的新聞,沒想到在批踢踢八卦板引起不少人討論,探討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是否反而導致日本加速併吞韓國,說實在的這問題我以前確實也仔細想過很多次。


個人認為就算伊藤活得久一點,以當時的局面,韓國也頂多再撐個一兩年,最終還是會被日本合併。八卦板有板友說若安重根不幹掉伊藤博文,韓國還有機會撐到二戰結束,個人覺得這有點痴人說夢,韓國能維持獨立的唯一可能就是各列強勢力均衡而不讓韓國單獨落入一國之手,但當時英國支持日本,美國不想插手,俄國又被日本打敗加上國內共產革命,隨著世界局勢,韓國終會落入日本手裡。

研究日韓近代史的許多著作都會提到當時日本對於韓國的政策分為伊藤博文為主的自治派,以及山縣有朋、桂太郎等人為主的武斷併合派。研究所時在台大圖書館曾讀過森山茂德的《日韓併合》一書,森山的看法就蠻傾向描述伊藤博文是極力諫言阻擋吞併韓國,伊藤被暗殺反而是除掉了鴿派勢力,加速了鷹派合併韓國的進程。

或許伊藤的「自治育成政策」的確是讓大韓帝國維持表面的存續,但伊藤絕對不是反對吞併韓國,而是反對立即併吞韓國。綜觀伊藤博文外交手段,可以看出他是非常謹慎而且實際了解日本與歐美列強之間巨大差距的精明政治家。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百年前韓國美王子:李鍝

昨天無意間看到東森新聞出了一篇有關大韓帝國皇室成員李鍝的報導:

李鍝


東森新聞真難得會關注大韓帝國皇室,不知記者為何突然要做這個新聞,內容雖然略嫌貧乏且重點只放在外貌上,不過了解一下外國的歷史人物也是好的。

這新聞介紹的是高宗皇帝的孫子,義親王李堈的次子李鍝。高宗皇帝只有三個兒子活到成年,分別是皇太子李坧(後來的純宗皇帝)、英親王李垠與義親王李堈。1910年日韓合邦,韓國滅亡,韓國皇室成員成為日本皇族,純宗皇帝退位成為昌德宮李王,李王家成為日本皇族的宮家之一。

縱然表面上受到日本皇族特權的保障,但成為亡國之君的韓國皇族雖然衣食無虞卻喪失了諸多自由。李王家成員在年幼時大都被強迫離開父母安排前往日本留學,而後在日本政府安排下與日本皇室成員結婚。日本的目的很明顯,讓韓國皇族從小在日本長大,接受日本教育,與日本人成婚,後代具有日本血統,從而漸近地消滅韓國皇室反日的根源。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朝鮮國王廟號

本篇是在批踢踢韓國板中,有板友詢問朝鮮王朝歷代國王,為何有的稱祖,有的稱宗,還有稱君的?我於批踢踢韓國板中回文答覆,特地在於自己的部落格中留下紀錄。

簡單整理

這裡的祖、宗是「廟號」,也就是在宗廟牌位上使用的稱呼,所以一定是國王過世之後由下一任國王給定,除了廟號之外還會有「諡號」,不過因為諡號通常都非常長,所以一般都是以廟號作為稱呼。

以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為例,他的所有名稱為:
  • 姓:李
  • 名:祹
  • 字:元正
  • 廟號:世宗
  • 諡號: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諡號與廟號是沿習中國的傳統,古代有名的人死後會給諡號,依其一生的功過給定評價。君主自然也不例外,像漢武帝他的諡號是「孝武」,他的正確稱法是「漢孝武皇帝」,不過後人都習慣簡稱漢武帝,因為漢代皇帝的諡號都有一個孝字,就直接省略。而漢武帝在太廟裡面的牌位廟號就是「世宗」,所以你要稱他為「漢世宗」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很少人這樣稱呼,唐代以前的皇帝不是人人都有廟號,所以一般都是用諡號稱呼。在武周之後,皇帝的諡號字數越來越長,太難記誦,所以唐以後的君主都用廟號稱呼。像李世民,他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為「太宗」,所以多稱其為唐太宗。

廟號基本上是兩個字,第一個字是君王一生功過決定的評價,第二個字不是祖就是宗。廟號從商代就已出現,祖與宗的差別在於「祖有功而宗有德」,不過這也只是個概念。一般來說開國君主一定是「祖」,而在任內有極大功績者也會用「祖」,其它則用「宗」。

而朝鮮王朝27代國王之中,廟號為祖的,我個人將其分為三類:
  1. 開國君王:太祖
  2. 旁系登基:世祖、宣祖、仁祖
  3. 大韓帝國追封:英祖、正祖、純祖
第一類無須贅言,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廢黜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後自立為王,建立朝鮮王朝,以其開國的功績,廟號自然是「太祖」而不會有其它。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高麗王朝五百年風華 — 松都開城

今年8月18日,因為好友囧哥從法國返台,在台北的紅米國際青年旅館舉辦的旅遊講座中開講,主講「北韓 — 走進另一個韓國」,與大家分享他前往北韓旅遊的經歷。在敲定時間與講題後,囧哥安排在他的講題之中撥出一小段時間,請我介紹開城的歷史。既是囧哥之託當然義不容辭,加上批踢踢韓國語板也已經一年沒有舉辦板聚了,也是該來練習一下中文演講的時候了。

配合囧哥的主題,我也預先做好了投影片。演講的前一天,到了囧哥在台北投宿的紅米青年旅館一起討論並查看場地,也和第二場主講埃及旅遊記的講者見到面並聊了一下。到了演講當天下午,報名參加的朋友們陸續來到,大廳中的座位也幾乎快被坐滿了。主辦單位準備了不少點心和飲料供大家享用,我也就一邊吃著餅乾,一邊等待囧哥開始解說他精彩的北韓旅遊經驗。

如何進出中國、如何申辦參加丹東當地的朝鮮旅行團、平壤交通住宿與各個參觀景點等等,囧哥鉅細靡遺的解說,讓大家好像一起也遊歷了一趟北朝鮮。直待講到開城之時,囧哥示意換我上台,暫時由我接手解說高麗與開城的歷史。

當天我的演講投影片可於此下載

高麗,這個名字對於一般台灣人來說大概很模糊,有聽過卻又不是很了解,印象比較深的大概是高麗蔘和高麗菜吧。(其實高麗菜與高麗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有時間我們再來探討這個有趣的問題。)其實別說台灣人,連韓國人自己對於高麗恐怕也都沒有太深的記憶。高麗多被視為上古文化至中世文化間之過渡,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及上古三國與朝鮮王朝時期。就連古裝韓劇,從西元2000年之後才有以高麗為背景的韓劇出現,而且截至目前為止以高麗為背景的韓劇仍是屈指可數,而且泰半都是以高麗末期恭愍王與朝鮮太祖李成桂有關的麗鮮之替為背景,對於高麗其它時期甚少著墨。高麗王朝國祚有四百七十五年,同時期的中原王朝都已經從唐末歷經更迭到了朱元璋驅逐蒙古建立明朝了,這麼長的時間高麗也發生了非常多重要的歷史事件,現代韓國許多傳統文化也都是在高麗時期成型的。每嘗閱讀高麗史,總覺得高麗應該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或許這也是囧哥向我詢問可否介紹開城的歷史時,立刻一口就答應的原因之一吧。

這次演講簡單介紹了高麗太祖王建出生的故事,正是在這日後高麗王朝四百多年的首都開城。開城作為高麗王朝的中心,自然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建築與文物,像是高麗王宮滿月臺、高麗成均館、王建王陵等等。朝鮮王朝時期,首都遷到漢陽,開城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仍然是重要的城市與區域文化中心。十六世紀著名的松都三絕:朴淵瀑布、黃真伊、徐敬德,正說明了開城文化的活力。

二次大戰結束時,按照同盟國協約,日本殖民地朝鮮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由蘇聯與聯合國接收。開城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屬於聯合國管轄的範圍之內,也成為後來成立的大韓民國的領土。但在韓戰爆發後,開城數度易手,最後簽署停戰協議時,規定以當時雙方控制範圍為界,當時開城已落入朝鮮人民軍的手中,自此高麗五百年輝煌的首都開城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現在想要造訪開城,也就只能進入北朝鮮參加前往開城的旅行團了。

第二場的埃及之旅也很精彩,政大的學妹於埃及暴動之時勇闖埃及的旅行紀實令人佩服且嚮往。埃及是我一直以來夢想之前進踏足之處,聽完阿語系學妹的熱血分享,感覺是時候該好好認真規劃一下中東之旅了。從大學畢業之後就荒廢多時的阿拉伯語也該趕緊好好複習了,現在阿語只記得簡單的會話用語和自我介紹之外已經都還給老師了,該是讓塵封的阿語課本重見天日的時候了。

最後來幫囧哥的大作宣傳一下,由批踢踢自助旅行板的鄉民們共著的《從中亞到南極:批踢踢鄉民的冒險》,你讀過了嗎?想借鑑鄉民背包客們如何完成自助旅行環遊世界的夢想嗎?不妨來讀一讀並以行動支持該書吧!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鄭澈 — 訓民歌(八) 송강 정철 <훈민가> 제8연

周末的時候,一位韓國朋友拍了一張古韓文書法作品的照片,傳來問我說能不能看得懂這個連韓國人都覺得有點艱澀的古文。看了一下古文的內容,好熟悉啊,這不是松江先生的時調《訓民歌》的其中一聯嗎。松江先生鄭澈是我最喜歡的時調詩人之一,在2011年12月批踢踢韓國語板第十五次板聚時,我所主講的「韓國古典詩歌概說」講題中,在時調與歌辭的部分,我介紹最多的便是鄭澈的作品,像是時調《訓民歌》與《將進酒辭》,還有歌辭《思美人曲》,就可以知道我有多麼喜歡鄭澈了。

上回演講我介紹的是鄭澈《訓民歌》的第一聯與第四聯,而這次韓國朋友傳給我看的是第八聯。《訓民歌》總共有十六聯,是一首非常長的聯時調,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第八聯吧!


【註釋】
  1. 마을。在古韓文中看到這個字可以讓我們大略推估文獻的時代,在最早的中世韓語文獻裡是寫成ᄆᆞᅀᆞᆯ,到中世韓語晚期該半齒音ㅿ脫落,變成ᄆᆞᄋᆞᆯ,也就是鄭澈這首時調所用的。近代韓語初期(約16世紀)開始非起首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逐漸轉化為母音ㅡ,變成ᄆᆞ을。在近代韓語後期(18世紀後),連起首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也全面轉變為母音ㅏ,아래아完全消失,最後變成現代韓語的마을。
  2. 사람
  3. 옳은。古韓文綴字法常在表音主義與形態主義兩者間搖擺,但多以表音主義為主,按照實際發音拼寫,而不像現代韓文採行形態主義。在中世韓語裡,冠形詞型語尾需遵守母音調和,有區分ᄋᆞᆫ與은,因為前一個音節的母音ㅗ是陽性母音,所以這裡要接ᄋᆞᆫ,然後前字的終聲連至語尾音節的初聲,所以寫成올ᄒᆞᆫ
  4. 하자꾸나。-쟈ᄉᆞ라是中世韓語之勸誘型語尾的一種。
  5. 옳지。古韓文採表音主義,按實際發音拼寫故寫成올치。
  6. 옷在中世韓語中是表示限定的助詞,也可以在這裡當作先語末語尾。
  7. 하면。現代韓語的動詞하다在中世韓語為ᄒᆞ다,中世韓語另有一個形容詞하다,是「多」的意思,學習中世韓語時切莫混淆。
  8. 마소, 말과 소。這裡是馬和牛兩個字合成的,可以引申為禽獸的意思。
  9. 고깔,頭戴的三角笠。古韓文表示緊音的記法與現代不同,不過發音是一樣的。
  10. 씌워。在初聲為二個子音字母ㅄ組合的這種記法稱為「合用並書」。在中世韓語中的合用並書記法的實際發音為何仍具爭議,合用並書在現代韓語多轉化為緊音,而在中世韓語的發音是否與現代一致,不同學者仍持不同的看法。
  11. 다른가。-랴為中世韓語之疑問形語尾的一種。
【現代韓語改寫】
마을 사람들아 옳은 일 하자꾸나
사람이 되어나서 옳지 못 하면
마소를 갓 고깔 씌어 밥먹이나 다르랴

【現代韓語解釋】
마을 사람들아, 옳은 일 하자구나
사림이 태어나서 옳지 못하면
말과 소에게 갓이나 고깔을 씌어 놓고 밥이나 먹이는 것과 다른 게 무엇이 있겠는가?

【漢譯】
鄉閭之民,務為正道。
既生為人,未行正道,
戴笠牛馬,與之何異?

《訓民歌》是鄭澈四十五歲在擔任江原道觀察使的時候,為了教化鄉民所寫的一系列時調作品,內容主要宣揚傳統忠孝仁義的概念。

松江鄭澈先生影幀

鄭澈,字季涵,號松江,別號蟄菴居士,諡號文清。其於朝鮮中宗31年(1536年)時於漢城出生,父親是敦寧府判官鄭惟沉,出身兩班名門,家境也還不錯。鄭澈是七個兄弟姊妹之中最小的,上面共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姊姊,其中大姊後來成為仁宗的後宮貴人鄭氏,二姊成為王室宗親桂林君李瑠的夫人,所以鄭澈從小便有機會時常出入王宮,在王宮之中認識了仁宗的異母弟弟慶源大君,和慶源大君交情甚篤。

仁宗即位一年後突然暴斃,由弟弟慶源大君即位,是為明宗。這時原本朝廷有兩派外戚勢力,分別是仁宗的母親章敬王后尹氏的哥哥尹任為首的大尹派,以及慶源大君的母親文定王后尹氏的哥哥尹元衡為首的小尹派。在明宗即位之後,小尹派得勢,尹元衡等人誣告大尹派尹任等人逆謀舉事,使得尹任被賜死。而尹元衡一黨又誣告宗親桂林君李瑠與尹任同謀,桂林君被處刑,而鄭澈一家也因此被牽連,隨著鄭澈的父親鄭惟沉被流配至咸鏡道定平。明宗六年因為元子出生而得到特赦,全家移住到故鄉全羅道昌平,這時鄭澈也拜入大儒金允悌的門下,而後更娶了金允悌的外孫女為妻。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麻浦終點 마포종점 — 懷念的首爾電車 서울전차


六月初的時候在安東的河回面具博物館入口外面的海報上,看到介紹1950~60年代的首爾街景的展覽海報,看到當年的首爾電車路線圖,腦中馬上就浮現這首歌曲「麻浦終點」!

這是1969年由銀鈴鐺姊妹所演唱的歌曲,應該也是她們最出名的一首曲子。歌名的麻浦終點,指的正是首爾電車本線的終點站麻浦,在這首歌出現的前一年,即1968年時,首爾電車已經全線廢止拆除,這首歌正是唱出當時陪伴大家多時的首爾電車的懷念之情。

現在大家到首爾旅遊,大多數都是靠著首爾地下鐵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首爾曾經有過路面電車,而且歷史相當久遠。

漢城電車開通慶祝儀式(1899年5月)

漢城東大門外電車保管所(1899年)

大韓帝國時期開通當時的漢城電車(1899年)

漢城最初的電車,中央包廂為兩班專用的特室(1903年)

1900年代通過漢城敦義門(西大門)外的電車與電車軌道
(漢城西大門於日治時期1915年時拆除)

在大韓帝國光武三年(1899年)時,由大韓帝國皇室與美國共同出資的漢城電氣會社正式開始營運漢城電車,路線從西大門開始,經過鐘路與東大門,到達終點清涼里,路線總長約八公里。漢城是亞洲僅次於日本京都,第二個舖設路面電車的城市,也算是亞洲首都中第一個有電車的城市。之後歷經日本統治時期到韓國光復,電車運行的路線不斷擴大。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路線圖(京城即今首爾)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營運路線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搭乘處

日治時期京城電車車票

韓國光復初期通過和信百貨店前的電車(1945年9月)
(和信百貨店位於鐘路一街,該建築於1987年拆除,今為鐘路Tower所在地)

1953年時的首爾電車(首爾鐘路)

1960年代首爾電車車票

1960年代首爾電車營運路線圖(此圖上方為南方)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首爾火車站附近)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首爾南大門)

1960年代的首爾電車(韓國銀行前)

但是到了1960年代,電車車輛設備老朽化,加上營運資金短缺,且行駛速度緩慢的路面電車,在汽車日益增多的首爾時常造成交通堵塞,因而1966年首爾市長金玄玉決議以長期發展地下鐵為替代方案,決定全面拆除首爾路面電車,1968年11月30日首爾電車停止運作,首爾電車七十年的歷史也正式宣告結束。六年後1974年首爾地鐵一號線正式開始營運,首爾交通也邁向了新的一頁。

與抵達東大門站的最後一班電車道別的駕駛員(1968年11月30日)

停駛後集中停放於保管場的電車(1968年12月)

1974年8月15日首爾地下鐵鐘路線開通儀式
(鐘路線即今一號線,營運區間為首爾火車站—清涼里)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大覺國師義天 대각국사 의천

韓國的國史編撰委員會推出「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行之多年,用以檢定考生對於韓國史的了解程度。檢定分為初、中、高三級,其中各分二個小級,和韓國語能力試驗(TOPIK)一樣分為六級。以我個人從考古題的程度來看,在大學有認真修讀韓文系「韓國歷史」相關課程的話,通過初級應該不成問題。若要通過中級,則需要多方廣涉韓國史的書籍,方能有高分通過的把握。至於高級,則需對韓國各時期歷史的事件與人物都要非常熟悉,因為題目模稜兩可的陷阱很多,若沒有完全理清事件來龍去脈很容易被題目誤導。

藉由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考題,確實蠻能幫助我們檢視自己對於韓國史的了解程度,而這些考題亦能讓我們加深對於韓國史的廣度與深度。是故計畫日後不定期來討論一下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題目,藉由題目來了解韓國史中特定的主題。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上一屆第十八屆的高級試題的其中一題吧!

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的題目皆以韓文出題,所以需要有一定的韓語能力,至少得看懂題目在問什麼方能作答。為了幫助尚未熟稔韓語的朋友,在此將試題內容淺譯如下:

11. 關於下列人物的說明,何者正確?  [3分]
  • 生歿年代:1055年 ~ 1101年
  • 略歷:文宗第四子,11歲時出家。31歲渡宋與高僧們討論佛法,收集佛經後歸國。以華嚴宗為基礎,致力統合教宗;43歲時主持國清寺竣工,重視教觀兼修,開創新的宗派。
①  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合禪宗。
②  開創以法華信仰為重點的白蓮結社。
③  強調心性陶冶,打造接納性理學的基礎。
④  為了抵禦蒙古入侵,刊行再雕大藏經。
⑤  遊歷印度與中亞,著有《往五天竺國傳》。

想一想,知道答案了嗎?



這一題的答案是,你答對了嗎?

這題考的主要是高麗時期的佛教史,基本上就是在測驗你認不認識題目中這一位在韓國佛教史、對外交流史、甚至在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及你知不知道他的事蹟與選項中其他韓國高僧的差別。

他就是高麗前期的高僧「大覺國師義天」,其實我在本篇的標題中已經露餡了。

高麗僧統大覺國師義天,本名王煦,字義天,是高麗文宗第四子,文宗九年(1055年)仁睿王后李氏所生。傳說仁睿王后在生下義天大師之前,曾夢見黃龍出世的胎夢,而後有了身孕。義天十一歲時,文宗召集王子們,向諸王子問道:「有誰願意出家為僧奉侍佛祖積累功德?」這時義天起身回答說:「小兒願意按父王御令出家為僧。」於是義天便於靈通寺中剃度出家,拜於景德國師爛圓門下開始習讀經教。高麗自太祖王建開國以來歷代國王皆崇信佛法,文宗亦然。而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后亦是出身自輩出多位高僧的慶源李氏家門,從小義天便深受佛法薰陶。而文宗在義天出生後的隔年便發願開始興建高麗規模最大的佛寺興王寺,在義天十一歲之時,文宗著眼於興王寺即將竣工,應是希望自己發願興建的寺剎能交由其中一位王子來擔任住持管理,故欲從諸王子中選其一人出家,而義天亦是了解了父王的心思,故而自請出家。

義天在出家的當年十月便在佛日寺受具足戒,成為真正的比丘。義天自幼聰敏,加上好學不倦,博覽《華嚴經》等群經典籍,通達佛教各宗派思想,對於儒、道之說亦多有涉獵。義天出家後二年,便被授職任命為僧統,賜號祐世,這時義天才只有十三歲。在高麗第四代國王光宗時,高麗導入科舉制度,與之同時亦開設僧科,也就是將佛教僧侶納入官職體系之中。而僧統則是僧侶位階中最高的地位,義天十三歲就成為僧統,除了他的王子身份之外,他對於佛法的深入了解亦是其因。在景德國師圓寂之後,義天接替其位,升座講授華嚴,這時義天年紀是二十二歲。

義天在研習賢首教觀之時,聽聞當時在宋朝杭州慧因寺的淨源法師以出眾之慧行而為學者之師,於是便託人帶訊向淨源法師問法。義天與淨源多年間透過商船往返以書信往來,相互贈與佛典,義天對淨源仰慕倍致,便決定渡海入宋求法。義天在文宗在位晚期曾向文宗上書期能去國求法,但被文宗拒絕。在義天的二哥宣宗即位後,義天又再次上書希望能渡海求法,義天親自面見哥哥宣宗,懇切表述自己求法的迫切之情,言詞激動處甚至還落淚不已。宣宗被弟弟的懇切之心打動,便欲同意義天的請求,但是高麗朝廷各大臣聚眾上諫極言不可,宣宗不得已最後還是拒絕了弟弟的請求。

義天渡宋求法屢遭拒絕的原因,主要由於高麗內外情勢之故。當時的東亞情勢,高麗北方與遼國相接壤,隔海西與宋、東與倭相望。高麗前期與遼長期對峙,遼曾多次入侵,一直是高麗的邊患,在文宗的父親顯宗之時擊退了契丹的第三次入侵而後簽訂協議,高麗與遼才有了長時間的和平。當時高麗同時與宋遼兩國保持外交關係,若是身為高麗王子的義天前往宋國,很可能會引起與遼國之間的外交糾紛,損及好不容易建立的和平態勢。此外,在文宗過世後,文宗的長子王勳即位是為順宗,但順宗自幼體弱,在位僅三個月就過世了,由文宗第二子王運即位,是為宣宗。同年之間接連二位國王崩御,在宣宗即位未久,情勢未及穩定之下,身為王弟的義天要出國留學實非適當的時機。

宣宗與高麗朝廷的反對並未打消義天求法的熱情,在多次上書未果後,義天秘密地安排了前往宋國的商船,帶著弟子二人與隨從,留書給宣宗後便偷偷地離開高麗前往宋國了。義天在宋元豐八年(1084年)五月於山東的密州登岸,這時義天的年紀是三十歲。義天一行人費時二個月,從密州一路前往汴京,沿路上義天只要聽說何處有知名之高僧,便積極遍尋求訪,十分謙虛好學。

義天到了汴京之後,得到宋哲宗與太后親自接見,哲宗對義天十分禮遇賞賜有加,也指派朝廷積極協助安排義天在宋國的參訪行程。哲宗對於義天的極度禮遇當然是著眼於宋遼對立的情勢之下盡可能拉攏高麗,不過義天在宋求法的過程倒是沒有很強的政治性意味。義天在汴京待了一個多月,遍詣京中各宗派著名高僧,而義天的博學與謙虛亦得到宋國高僧名德的讚揚名聲大震。而後義天上表乞書希望能夠南下前往杭州,宋廷很快便批准義天的請求,並派遣禮部主客員外郎楊傑與義天同行,啟程前往杭州。

在杭州義天終於見到仰慕多年的淨源法師,義天朝夕聽聞淨源講授大經,潛心探討華嚴玄要。淨源與義天之間師徒之情非常深,早在淨源與義天書信往來未久,淨源便以「法子」稱呼義天,而淨源對於義天也推崇倍致,淨源曾說過:「洪揚吾道,不二十人而已,然吾子夙直善本,果棄王位,事佛弘經,有生知乏性,才識明茂,舉天下緇倫一人而已。」,淨源一生講經不倦,弟子數百人,但其推崇所舉者僅義天一人,可見淨源對於義天期許之深。

在杭州義天除了主要向淨源學習華嚴之外,亦與當時在杭州天竺寺的慈辯大師學習天台教觀,及向靈芝寺的元照大師學習律儀,遍參圓、律、台、禪諸宗精義。

就在義天在杭州與諸僧研討佛學心要之時,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太后實在太想念他,寢食不安,便命宣宗派使臣致書宋廷,希望讓義天回國。哲宗在收到高麗送來的書表後,便下詔召義天進京。淨源一路陪著義天返回汴京,路上講學不輟,可見其師徒情誼之深切。

義天抵達汴京後仍受到宋朝廷熱烈款待,五日後義天向哲宗與皇太后辭別,於是義天和淨源一行人又再次南下,經過嘉興回到了杭州慧因寺。這時義天也不得不向淨源告別了,淨源對義天說:「願僧統歸廣作佛事,傳一燈,使百千燈相續而無窮。」足見淨源對義天傳法至東國的殷切期許。在師徒臨行離別之時,淨源賦詩贈與義天,詩道「離國心茫海上塵,歸時身遇浙江春,休言求法多賢哲,自古王宮只一人。」深深透露出其惜別之情。

義天在拜別淨源之後,南下前往浙江天台山,朝禮天台開宗祖師隋代智者大師之浮屠,並於智者大師塔下立誓:「他日還鄉,盡命弘揚,以報大師為物設教,劬勞之德。」這就是著名的「塔下之誓」。義天繼續遊歷寧波等地參訪名剎高僧後,最後於定海搭乘高麗赴宋賀使之回程船隻啟程回到高麗,結束了十四個月於宋國的求法行程。

義天攜帶了一千多卷佛經回到高麗,一至國境便上表乞罪,宣宗與太后御駕親至城外迎接義天,義天求法歸國之事頓時轟動朝野。義天回國後不久就被任命為興王寺住持,在宣宗的同意之下,於興王寺中設立教藏都監,開始進行佛典的編纂工作,自宋、遼、日本等地收集各類佛學書籍,並整合高麗原有經藏,於五年後宣宗八年(1091年)完成佛典總目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的整理,開始進行正式佛典編撰及整理注疏的作業。到了肅宗元年(1096年),義天已經完成了總數共達1011部4857卷的佛典刊行。為了與顯宗年間完成的《初雕大藏經》作為區分,義天所整理的佛典總集被稱作《續藏經》。義天的《續藏經》在完成之後,與《初雕大藏經》一起保存於大邱的符仁寺,可惜二百年後蒙古入侵,《續藏經》與《初雕大藏經》完全燒毀現已不存。《續藏經》僅剩一小部分活字版本曾流至日本保存免於戰火,朝鮮初期重修時自日本引回,保存於順天的松廣寺。

佛教與其它宗教最大不同的特色就是佛教的典籍數量非常多,佛陀隨著眾生的根性不同開示不同的修行方法,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依據不同典籍的理論與修行方式,佛教分出相當多不同的教派,佛入滅後不久僧團發生根本分裂,印度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期,而後大乘佛教興起因大乘教義研究方向不同從而產生更多宗派。印度各宗派而後分別傳入中土,在中土的祖師也自行創立不同的教派,漢傳佛教於中土獨立發展出的教派最著名者當屬禪宗、華嚴宗與天台宗。在中土宗派的發展上,自唐以後禪宗是最興盛的教派,其理論與修學方式也與其它教派有相當大的差異。禪宗不立文字且不重經論,與原有依經論發展出之各宗派呈明顯對比,因此在唐代以後漢傳佛教分類上,常分為「宗門」(禪宗)與「教下」(禪宗以外其它宗派)。

當時的高麗佛教亦是禪宗與教宗(教下)分立的局面,由於修行方法與理念的不同,加之背後支援勢力的競爭態勢,高麗的禪宗與教宗是極度對立的情況。教宗不認可禪宗教法的傳承,認為禪宗非佛親說;而禪宗則批評教宗拘泥文字探討,非佛陀本懷。而教宗之內,各宗派之間的對立競爭亦是相當明顯,特別是華嚴宗與法相宗之間,由於高麗王室普遍支持華嚴宗,而慶源李氏為首的貴族門閥勢力則大力支持法相宗,使得原本佛教宗派之爭更染上了政治勢力角力的陰影。

義天自出家便從景德國師學習華嚴,景德國師圓寂後接替華嚴講席,入宋求法主要也是向華嚴宗大師淨源學習,義天前半生基本上所學與弘揚者主要是華嚴宗。不過義天對於其它宗派的研究亦十分深入,義天主張「禪教合一」,致力於統合當時對立的禪宗與教宗,其收集整理《續藏經》與祖師大德各種注疏,正是希望能以教法統攝禪與教內諸宗,緩和各宗派間之對立。

就在義天主持興王寺致力於佛典彙集與教派統整時,一向支持他的母親仁睿王太后於宣宗九年(1092年)過世,二年後他最有力的支柱哥哥宣宗也過世了。宣宗崩御後,由宣宗的長子王昱即位,是為獻宗。但是獻宗即位時只有十一歲,且自幼病弱身體不好,是由母親思肅王太后垂簾聽政,思肅王太后出身貴族門閥慶源李氏家門,藉著太后攝政讓慶源李氏一派得以掌控朝政。在這樣的態勢下,義天自然無法繼續待在興王寺,加上義天也不想捲入王室繼承的糾葛,於是義天便離開開京,前往伽倻山海印寺隱居。

由於太后攝政王權弱化,且獻宗年幼多病沒有繼承人,便引起了其它政治勢力的覬覦。思肅太后的堂弟李資義,便計畫擁立宣宗與其親妹妹元信宮主所生的漢山侯王昀為王,於是其招募了大批勇士,圖謀發動叛亂。就在李資義招集人手調動散勇,被獻宗的叔父雞林公王顒發覺,指令上將軍王國髦先發制人鎮壓叛黨,李資義就在鎮壓的途中為王國髦的部下高義和所殺,這便是高麗史上的「李資義之亂」。

按照高麗的傳統,當國王去世,國王幼子未成年時,習慣上是傳位給弟弟的。但宣宗過世前按宣宗的遺言傳位給未成年的獻宗,這件事在高麗王室內部引起不小風波,而宣宗的弟弟,也是義天的三哥雞林公王顒按往例正是下一順位的繼承人。以平定李資義之亂為契機,雞林公趁勢強迫年幼的獻宗將王位禪讓給他,是為高麗第十五代國王肅宗。

肅宗即位之後面對慶源李氏門閥莫大的政治壓力,便計畫箝制慶源李氏的力量。而當時法相宗在慶源李氏大力支持下因而興盛,其它諸宗則顯頹敝之勢。於是肅宗便想起了在海印寺隱居的弟弟義天,加上當時國清寺也快要完工,正好讓義天回來主持,統合佛教宗派進行改革,同時也可強化王權。國清寺是義天的母親仁睿王太后在世時發願興建的寺剎,仁睿太后當初就是希望能由義天來主持。於是義天於肅宗二年(1097年)接到肅宗的詔命後,在國清寺落成後回來主持,於國清寺開創了天台宗,這時義天是四十三歲。義天在浙江天台山時向智者大師的浮屠所立下的「塔下之誓」,終於在十一年後實現,義天終於在東土開創了天台宗,成為韓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師。

義天雖深習華嚴宗,但開創天台宗絕非偶然。面對當時高麗佛教禪門九山與教宗的對立,義天尋思以天台止觀為基礎的新的禪法,來重振並整併禪宗教法,強調教觀兼修。在高麗天台開宗之後,許多原本禪宗其它山門的弟子們紛紛投入義天門下,天台由此而盛。在義天致力於禪教諸宗的統合之下,高麗佛教終於完成「五教兩宗」的統併。五教分別為:戒律宗(南山宗)、法相宗(慈恩宗)、法性宗(中道宗)、涅槃宗(始興宗)、圓融宗(華嚴宗)。而兩宗則是天台宗與禪宗(後為曹溪宗)。

費盡心力戮力振興高麗佛教的義天,於肅宗六年(1101年)時因病累倒。肅宗聽到這個消息,親自出宮前往探視,並冊封義天為國師。十日後義天圓寂,世壽四十七歲。肅宗在聽到弟弟圓寂的消息之後,悲痛異常,破格身著喪服三日為義天服喪,並決意追諡義天「大覺」。大覺指的正是大覺悟者,在佛教之中,只有佛的解脫知見才能稱為大覺,故大覺只能用以指稱佛陀。中書門下省上諫不可用大覺諡號,但肅宗極力堅持,最後仍然追諡義天「大覺國師」。

大覺國師義天與一百多年後的高僧佛日普照國師知訥,並稱高麗佛教雙璧。義天是韓國天台宗祖師,而知訥則是韓國禪宗曹溪宗的祖師。知訥所處的高麗中期是個武臣興起的混亂時代,掌握軍事力量的武臣大戮文臣推翻了長期以王室與貴族為中心的高麗朝廷,建立如同日本幕府的軍事獨裁政權,高麗國王成為架空的傀儡,所有政事處理全部移行至武臣建立的重房與都房,朝廷只是虛有其表的空殼。在經歷二十多年掌權武臣間相互奪權的殺戮之後,最後由權臣崔忠獻剷除反對勢力,廢立國王另立新主,鞏固統治地位,確立了世襲六十餘年的崔氏武臣政權。在武臣政權興起後,急需一個支持其政權的新的思想體系。與長期由王室與貴族所支持的教宗相對的禪宗,則成為了武臣政權支持的對象。

知訥大師自幼八歲出家,二十五歲通過僧科,但對於出仕並無興趣,故而遊歷多方寺剎專心修道。一日於昌原清涼寺閱讀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之時,對於經中所言之「真如自性」心下有悟,了解自心自悟是解脫的根本途逕,曾言「狂心歇處,即是菩提,性淨妙明,非從人得」。知訥認為禪宗與教宗皆是佛陀根本之教導,主張禪教一致、定慧雙修。在義天創立天台宗之後,高麗禪宗的發展陷入了停滯,而知訥則是禪宗的中興之祖。知訥在高麗熙宗元年(1205年)將松廣山定慧社改稱為曹溪山修禪社,「曹溪」之名即取自六祖慧能大師傳禪之地廣東的曹溪山。知訥致力於禪教的調合,並將禪宗九山門整併為合一的宗派「曹溪宗」,為曹溪宗祖師。知訥大師所創立之曹溪宗,是目前韓國規模最大且最興盛的佛教宗派。熙宗六年(1210年)知訥圓寂,熙宗追諡「佛日普照國師」。

義天與知訥皆致力於統合當時教宗與禪宗相互對立的佛教界,義天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整禪宗,而知訥則是以禪宗為中心嘗試融合教宗。因此,這題的答案是「①  以教宗為中心,嘗試統合禪宗」。

這一題的其它選項並非隨意亂湊,都是韓國歷代其它高僧的事蹟,因此若是不熟悉各個高僧的經歷與思想上的差異,大概不容易選出正確的答案。我們繼續來簡單地看一看這些選項講的到底是哪幾位韓國高僧吧!

②  開創以法華信仰為重點的白蓮結社

看到這題選項裡面的白蓮結社,就可以知道講的是高麗中期的高僧了世。高麗圓妙國師了世,於高麗明宗四年(1174年)十二歲時於陝川天樂寺出家修習天台教觀。後來了世曾一度參加知訥的定慧社向知訥學習修禪,然而後來又從知訥的曹溪禪復歸天台教法,認為對於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的眾生,天台的一心三觀與法華經思想為主的懺悔修行才是更好的方法。了世在高宗十九年(1232年)六十九歲時,在全羅道萬德寺開創以天台止觀、法華三昧懺、淨土往生為主要信仰的白蓮結社運動。了世於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圓寂,世壽八十四歲,追贈「圓妙國師」。

③  強調心性陶冶,打造接納性理學的基礎。

這個選項提到的心性陶治與儒教性理學,可知其講的正是高麗中期的高僧慧諶。高麗真覺國師慧諶,俗名崔寔,他原本是個儒學者,神宗四年(1201年)二十五歲時司馬試及第進入太學,而後由於其母生病返鄉照料,開始接觸讀誦佛經。母親過世後,他前往曹溪山,在知訥大師門下剃度出家,法號慧諶,是知訥重要的大弟子。知訥圓寂後,慧諶接替主持曹溪山修禪社,成為曹溪宗第二代祖師。由於慧諶深諳儒學,其重視修身思想的重要性,並主張「禪儒一致」,認為「知其實則儒佛無殊」,在高麗建國以來的思想基盤佛教之中導入儒教概念,也為日後高麗後期接受宋人性理學的理論埋下了根基。慧諶在當時其聲名遠播相當有威望,在政治上亦受到武臣政權的支持。崔忠獻的兒子高麗門下侍中崔瑀,也就是崔氏武臣政權的第二代掌權者,其便讓他二個兒子跟隨慧諶於其門下出家。而高麗高宗在其即位之後,其連續冊封慧諶為禪師與大禪師,未參加僧科而授與僧職者,慧諶可說是高麗第一人。慧諶於高宗二十一年(1234年)圓寂,世壽五十八歲,高宗追諡「真覺國師」。

④  為了抵禦蒙古入侵,刊行再雕大藏經

對東亞歷史有基本概念的話,應該就不會選這個答案,因為蒙古的興起是十三世紀,與題目中的人物生卒年份並不符合。高麗四百多年歷史之中,曾經刻過二次大藏經,其緣由都與外族入侵有關。第一次是在高麗顯宗年間,顯宗二年(1010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軍四十萬人攻打高麗,雖然高麗一度堅守擊敗契丹軍隊,但最後仍遭契丹反攻,北方諸州沒多久便落入契丹之手,連首都開城都陷落,顯宗逃到了羅州。為了祈求佛祖庇佑佛力加持,抵禦契丹的入侵,讓契丹能退去,顯宗年間以宋代傳入之《開寶藏》為底本,開始了大藏經的編修與刻印之工作,歷時多年之後終於完成大藏經全集之刻本,木刻板保存於大邱的符仁寺,為了與之後第二次雕刻的大藏經作為區別,這次雕的大藏經稱作《初雕大藏經》。而後義天自宋國帶回與他國收集的大量經典整理而成的《續藏經》也同樣與《初雕大藏經》一起保存於符仁寺。

高麗高宗十八年(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遣使命令高麗投降蒙古,當時崔瑀主導之武臣政權堅決抵抗斬殺蒙古使者以示拒絕。於是同年八月窩闊台命令撒里塔率兵攻打高麗,高麗北方諸州很快陷落,西京平壤被圍,這時高麗派使臣與蒙古議和,高麗同意在諸州郡設立達魯花赤由蒙古官員監視,蒙古暫時撤兵。但是隔年崔瑀斬殺蒙古所派駐之達魯花赤,並將高宗與政府機構由開城遷移至江華島,準備長期抗戰。於是蒙古再次派遣大軍侵攻高麗,這次蒙古勢如破竹,一路打到高麗南部全羅道與慶尚道地區,保存於符仁寺的《初雕大藏經》與《續藏經》木刻經板與印本全被蒙古軍隊放火燒毀盡成灰燼。雖然蒙古軍所向披靡,不過始終對於江華島沒有辦法。為了祈求佛祖佛力加披,以造經功德抵禦蒙古入侵,高宗祈願再造被燒毀之大藏經,於高宗二十三年(1236年),於江華島設立藏經都監,以僧統開泰寺住持守其大師負責重雕大藏經之重任。守其大師以契丹版與宋版大藏經為底,嚴密校對勘誤,歷時十六年,終於於高宗三十八年(1251年)完工。這次所雕之大藏經稱作《再雕大藏經》,原本收藏保存於江華島,在高麗晚期十四世紀之後為了避免倭寇入侵,將大藏經經板悉數移至伽倻山海印寺保存。伽倻山海印寺現存的《高麗八萬大藏經》正是七百多年前這次所雕造的原版原物,是世界上現存漢文大藏經中最古老的版本。比高麗大藏經更早的宋藏、契丹藏現早已不存,故高麗大藏經在佛教上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⑤  遊歷印度與中亞,著有《往五天竺國傳》

看到《往五天竺國傳》就知道講的是統一新羅時期的高僧慧超大師了。慧超大師於新羅聖德王三年(704年)出生,出家後專習密教,其於聖德王十八年(719年)來到了當時唐國的廣州,向印度僧侶金剛智學習密法。受到金剛智的影響,慧超有了前往印度求法的決心。慧超出發西行的時間未有確切的記載,據學者推斷應該是在732年前後,慧超一路西行,以四年的時間遊歷現今的中亞阿富汗、喀什米爾與印度等地,而後回到長安。之後開始與師父金剛智研習密法,並開始進行密教經典的漢譯,唐建中元年(780年)前往五臺山延續經典翻譯工作,於唐貞元四年(788年)圓寂。而《往五天竺國傳》就是慧超西行遊歷中亞印度後記載其經歷之紀錄,詳細記錄西域各國宗教、風俗、文化等。但這本書在唐以後便佚失,一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法國東洋學者Paul Pelliot於敦煌千佛洞石佛塑像中發現,方為世人所知,原書目前保存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雖然這只是韓國史能力檢定試驗中一個僅佔三分的考題,不過其題目背後所蘊含之韓國佛教史與人物故事卻是相當的豐富且引入人勝,這也正是研讀歷史最令人感到有趣的地方了。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對於韓國的佛教歷史有一點了解與收穫,則幸甚。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黃鳥歌 황조가

今天我們來讀一讀韓國文學史上第一首詩歌作品,高句麗第二代瑠璃王所述作的《黃島歌》。這首詩我在2011年批踢踢韓國語板第十五次板聚時所發表的【韓國古典詩歌概說】的講題有介紹過,這次就再來於部落格中詳細以文字介紹這首詩歌吧。這首詩是漢文四言詩,原文如下:
翩翩黃鳥펄펄 나는 저 꾀꼬리
雌雄相依암수 서로 정답구나
念我之獨외롭구나 이내 몸은
誰其與歸뉘와 함께 돌아갈꼬

這首詩是出自韓國最早的史書《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中的記載,高句麗第二代國王瑠璃王三年七月,在鶻川建造行宮。十月時,王妃松氏去世。瑠璃王之後娶了二個女子作為繼室,一女名曰禾姬,為鶻川當地人;而另一女名曰雉姬,為漢人女子。而禾姬和雉姬這二個人為了爭寵素來不和,但瑠璃王仍深愛這二個人,為了平息兩人的爭吵,在涼谷分別建造了東宮和西宮以安置禾姬與雉姬,讓她們二人不會常見到面。縱然如此,禾姬和雉姬之間的嫌隙從未消弭。有一天瑠璃王出遠門到箕山狩獵,一連七天都沒有回來。沒有了瑠璃王充當和事佬緩頰,這時禾姬和雉姬便又開始爭鬥了,禾姬大聲斥罵雉姬說:「你只是個漢人婢妾,怎可如此無禮!」而雉姬聽到這句話,覺得倍感羞辱,心裡十分氣憤無法忍受,便忿忿離開了宮廷。打獵回來在返程的路上聽到雉姬離開宮廷的消息,瑠璃王立刻策馬追趕雉姬,一路追到了高句麗的邊界,終於看到了雉姬的人影。瑠璃王追上了雉姬,希望雉姬能夠留下來跟他一起返回宮廷,但是雉姬由於憤怒難消,拒絕了瑠璃王的苦苦哀求。雉姬頭也不回地快步向邊界走去,跨過了國界。身為一國之王的瑠璃王沒辦法無故追入他國境內,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女人就這樣一步步消失在眼前。悵然不已的瑠璃王只得回返王宮,在途中於樹下歇息時,失去愛侶的瑠璃王見到黃鳥群集而飛的樣子,有感而歌,於是吟唱出:「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這首黃鳥歌了。

如果《三國史記》的記載屬實,此首作品確為瑠璃王之作的話,那麼該詩的成詩年代應該為公元前17年,也就是西漢成帝鴻嘉四年,是韓國史上最早的一首文學作品。雖然這首詩的形式為漢文四言詩,不過大多數學者推斷這首詩最早應該是以古代韓語述作流傳,而由後世記錄者將之翻譯為漢文。然而,由於高句麗建國於現今的中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北部,因地域相近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或許於瑠璃王時期已有可能出現這樣成熟的漢文作品亦未可知,故亦有部分學者認為原詩可能即為漢文詩。

按照《三國史記》的記載,黃鳥歌是瑠璃王在失去雉姬時看到雌雄黃鳥倆倆相依的模樣而吟誦失戀感情的抒情詩,二十世紀初許多學者如梁柱東教授等皆採此看法。不過黃鳥歌是否真的是如史書上所言的是一首抒情詩,而黃鳥歌的故事背景是否真如史書上所說,仍有不少學者抱持不同的看法。從黃鳥歌的背景故事來看,高句麗當地人的禾姬與漢人的雉姬之間的相互爭鬥,可能象徵著當時高句麗人與漢人之間的種族紛爭,禾姬和雉姬的名字則分別代表著兩個民族的圖騰,而黃鳥歌則描述了嘗試化解種族糾紛失敗的部族首長的嘆息。由此觀之,則黃鳥歌實為一首敘事詩,黃鳥歌的背景僅是一種傳說。

不過如果仔細考察《三國史記》中的記錄,會發現有些許矛盾之處。其一,瑠璃王原本的王妃松氏過世之後,瑠璃王同時娶了兩女作為繼室,此與古代部族國家社會的慣例不符。另外,王妃松氏在瑠璃王三年時過世,但是高句麗本紀第三代國王大武神王的記載中,大武神王無恤的親生母親是王妃松氏,而他在瑠璃王33年被封為太子,當時他年紀是十一歲。以此推之,王妃松氏生下無恤時是瑠璃王22年,在瑠璃王三年時已過世的人怎麼可能在瑠璃王22年時產子呢。當然有可能這二個王妃松氏不是同一人而是姊妹,因為高句麗本紀中記載王妃松氏的父親都是多勿國王松讓。但是高句麗本紀瑠璃王的記載中,在同時娶禾姬與雉姬二女為繼室後就再也沒有其他王妃的記載,並沒有記載之後又再娶另一個王妃松氏。若以此點觀之,則黃鳥歌的背景故事可能只是一個傳說而非史實,部分學者認為黃鳥歌本身是古代祭典儀式中,部落首長所唱的求愛歌謠,隨著歌謠的流傳而附合了英雄神話故事,將之轉變成為記憶。而瑠璃王的時代,正是從狩獵經濟發展進入農耕經濟的時期,故將流傳的神話故事,投射在歷史的事實裡。

無論如何,以黃鳥歌內容本身來看,其借託黃鶯這個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失去配偶孤獨地生活的人的求愛情緒,可說是韓國最初的純粹抒情詩歌。

黃鳥歌的結構為漢文四言四句體,提到漢文四言詩,自然會讓人想起《詩經》了。而《詩經》之中確實也不少有關黃鳥的詩歌,略舉如下:

《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邶風.凱風》…眈睕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
《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我勞如何…

從以上詩經中數首有關黃鳥的詩歌,我們可以一窺黃鳥於詩中所要傳達的意象。《周南.葛覃》所寫的為新婦久別父母歸寧回家,《秦風.黃鳥》所描寫的是生離死別的哀痛,《小雅.黃鳥》和《小雅.綿蠻》寫的是久別故鄉和親人別離之痛。從這五首詩可歸納出來,詩中的黃鳥所代表的意象,皆用於表達「別離」這個主題。從黃鳥的生活習性來看,黃鳥喜於收成時啄食稻米故為人所惡。上述詩中,黃鳥皆與不祥之物聯繫在一起,而別離亦是人之所惡,故人們以黃鳥來表達別離。此外,黃鳥總是雙飛出現,與之對比而造成分離的孤獨意象。而瑠璃王的這首黃鳥歌,看見雙飛的黃鳥,襯托出自己的孤獨,其運用六藝中的比、興手法,借黃鳥起興,物我兩相對比,而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抒發其分離的苦楚和眷戀之情。

鳥與人類最大的區別,在於鳥類能飛越空間的障礙,因此給了分離中的人們希望,寄託鳥類能傳達及接受消息給所思念的人,以鳥類作為溝通交流的媒介,並用其表達「別離」的主題。而黃鳥歌這首韓國最初的抒情詩歌,無論其作者為何,原為韓語或是漢文,文字雖然簡單質樸,其運用比興手法,深刻描寫出其思念之情,實屬佳作。

由漫畫所改編的韓劇《風之國》,其講述的就是瑠璃王的第三個兒子大武神王無恤的故事,而劇中由정진영所飾演的瑠璃王嚴父柔情的角色相當感人。而該劇OST的其中一首插曲就是瑠璃王所述作的這首《黃鳥歌》,搭配的旋律十分深情動人,聞之那惆悵若失的心境恍如自身所感,大家不妨聽一聽。


歌詞:
훨훨 나는 저 꾀꼬리 (翩翩黃鳥), 암수 서로 정다운데 (雌雄相依),
외로울 사  이내 작은 몸은 (念我之獨), 뉘와 함께 갈꺼나? (誰其與歸)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해를 품은 달(擁抱太陽的月亮) 時代背景

最近最紅的歷史劇不用說一定是해품달了,雖然它是一齣完全架空的假想歷史劇,但是劇中出現的任何情節與事物卻無可避免地必然反應了歷史。在看戲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想起這應該是朝鮮時期什麼時候的事,就來整理一下해품달可能的時代背景好了。

1. 諺文

잔실在返回星宿廳遇到小時候救過她的陽明君之後,曾寫了一封信給陽明君。而這封信是用諺文書寫的,所以해품달的時代一定是在諺文發明之後,即朝鮮世宗25年(1443年)以後。

2. 活人署

巫女月被嫁禍為寫符阻撓上殿合房,被以迷惑宗親的罪名流配至西活人署。朝鮮王朝時期為了照顧生病的窮人,在首都漢陽的東側與西側分別設置了二個醫療官廳,稱為「活人院」。在世祖12年(1466年)將活人院改名為「活人署」,在劇中出現的名稱為活人署,故해품달的時代勢必是在世祖12年以後。

3. 星宿廳與昭格署

星宿廳的巫女張綠英在大妃尹氏的命令下實行黑咒術暗害煙雨,而後劇中出現了一個綠英認識的昭格署道士深知其內幕要讓一切歸回原位。星宿廳是朝鮮開國以來沿續高麗時期的傳統在宮內就存在的一個特殊的官廳,專門為王室進行韓國傳統的薩滿教祭儀,主持星宿廳的巫師稱為國巫或國巫堂。而昭格署則是屬於禮曹之下專門進行道教儀式的機關,原本稱作「昭格殿」,在世祖12年(1466年)升格為「昭格署」。由於朝鮮時期將性理學奉為圭臬,原本高麗時期興盛的佛教、道教及薩滿教都被儒學者視為迷信異端,而王室之中竟然還存在著這樣進行迷信儀式的官廳便成為儒生們炮轟的重點,星宿廳和昭格署便被認為是迷信的根源。在成宗、燕山君與中宗時期都有儒生上書要求撤廢星宿廳與昭格署,實際撤廢的時間並沒有記錄,但是《朝鮮王朝實錄》在中宗以後的記錄之中再也沒有任何有關星宿廳的記載;而昭格署在中宗時曾一度廢止後又復設,最遲在宣祖25年(1592年)壬辰倭亂之後就已經廢止。而해품달中出現了星宿廳和昭格署,故其應該在世祖時期以後至中宗時期之間,最晚不會晚於宣祖時期。

4. 景福宮

在劇中國王的寢殿是康寧殿,而王妃的寢殿的名字是交泰殿。在第六集中長大後的李暄第一次登場時背景的殿閣是香遠亭,在在都說明了當時朝鮮王室所使用的正宮是景福宮。景福宫是朝鮮太祖擇定漢陽為首都後開始興建的王宫,一直都是朝鮮王室居住的正宮。但在宣祖25年(1592年)時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大軍進攻朝鮮,宣祖在忠州失守之後就倉皇逃離王宮,景福宮在戰亂之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幾乎大部分的殿閣都被燒毀,成為一片廢墟。倭亂結束後宣祖返回漢陽,景福宮已完全無法居住,故僅暫以月山大君的故宅為別宮(即現今的德壽宮),而後重建昌德宮作為正宮,至於景福宮則完全沒有能力再重建。此後二百七十餘年朝鮮的正宮都是昌德宮,而景福宮則是爬滿蟲連老虎都會跑進去的廢墟。一直到高宗2年(1865年),興宣大院君為了重振王室的威望而重建景福宮,於1868年完工後朝鮮王室才重新搬回景福宮。昌德宮中國王的寢殿為熙政堂,而王妃的寢殿為大造殿,해품달中使用的王宮是景福宮無疑,是故해품달的時代必是在宣祖25年壬辰倭亂發生之前。(否則就必須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但這時期已太晚)

5. 士林派與勳舊派

在劇中王大妃尹氏與尹大衡的談話之中曾提到士林派儒生與勳舊派官僚,而儀賓許炎也曾奉王命前往士林派儒士的故鄉嶺南地區遊歷。以士林派與勳舊派及外戚官僚對立的這點來看,應該是以中宗與明宗時期作為背景。中宗是由朴元宗、成希顏等人發動政變推翻燕山君後才得以即位,因此中宗不得不受到這些勳舊功臣的牽制。為了反制勳舊派功臣,中宗而後倚重士林派儒生首領趙光祖推進改革,最後士林和勳舊兩派互鬥釀成了多次士禍。而這時中宗第二繼妃文定王后尹氏以其兄長尹元衡為首逐步擴大尹氏外戚勢力,中宗昇遐後世子即位是為仁宗,但仁宗在位一年就過世,而後文定王后的兒子慶源大君即位,是為明宗。明宗初年文定王后垂簾聽政,尹氏外戚勢力可說隻手遮天。而到了宣祖時期,東人黨與西人黨正式成型,朝鮮的政治生態不再是士林和勳舊的對立,而走向了結黨傾軋的朋黨政治。해품달中王大妃尹氏在李暄即位初年曾經垂簾聽政,又是以親族尹大衡領導外戚勢力,故很可能是以中宗明宗時期的文定王后尹氏與尹元衡作為故事的範本。

6. 宮中婦女的髮飾

在해품달裡面,中殿、大妃、王大妃,以及宮中的尚宮的髮飾都是첩지머리,而兩班家的夫人如煙雨的母親也是첩지머리的髮飾。傳統上朝鮮已婚婦女的髮飾是使用加髢,也就是戴上假髮編成盤狀的髮髻。在蒙古入侵高麗後,高麗忠烈王下令全國遵從蒙古習俗,頭髮也要像蒙古人一樣編髮梳成髮髻,此後高麗婦女們便開始使用加髢。到了朝鮮時期,女生一樣繼續沿習蒙古風俗,發展出各種加髢的類型和裝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到了朝鮮後期,加髢上的飾物越來越多,也越大越重,價錢更是連番飆漲成為一種競奢的風氣。後來更有婦女因加髢太重頸椎折斷致死,故當時的國王英祖於英祖33年(1757年)下令宮中與士族婦女禁止使用加髢,因此宮中婦女與兩班婦女都改為將頭髮梳至腦後以髮簪固定的첩지머리髮飾。해품달裡面婦女的髮型是在英祖33年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像煙雨以及她母親所穿著韓服上衣저고리的形制與長度都是朝鮮後期的風格,若按此點則해품달的年代應在英祖以後,但是這與前面五點是完全相違背的。(英祖時期已是十八世紀,而中宗則是十六世紀)不過這點應該是為了減輕演員們的負擔所做的考量,而且我個人也覺得첩지머리比加髢要好看得多。

綜合以上幾點觀察,若要幫해품달找一個時代背景的話,合理的推斷應該是在成宗、中宗、明宗年間,約西元十五至十六世紀左右。當然這樣的推理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因為這根本就只是一部想像的架空歷史劇啊!只是覺得好玩分析一下而已。

最後附上提到的朝鮮國王順序,幫助大家了解先後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古裝韓劇時代順序


幫大家整理近十年以來的史劇順序

傳說時代:太王四神記(桓雄)
三國時代早期:朱蒙風之國王女自鳴鼓金首露
三國時代中期:近肖古王廣開土大王太王四神記(談德)
三國時代晚期:薯童謠善德女王階伯淵蓋蘇文
南北國(統一新羅、渤海)時期:大祚榮海神
後三國時期:太祖王建
高麗王朝早期:帝國的早晨千秋太后
高麗王朝中期:武人時代
高麗王朝晚期:辛旽
朝鮮王朝早期(太祖~睿宗):龍之淚大王世宗樹大根深死六臣公主的男人仁粹大妃
朝鮮王朝前期(成宗~宣祖):王與我女人天下大長今黃真伊許浚不滅的李舜臣
朝鮮王朝中期(光海君~顯宗):西宮王的女子一枝梅最強七迂推奴
朝鮮王朝後期(肅宗~純祖):張禧嬪茶母同伊張吉山巨商金萬德李祘漢城別曲-正風之畫師成均館緋聞武士白東修商道
朝鮮王朝晚期(憲宗~高宗):太陽人李濟馬明成皇后
大韓帝國時期:別巡檢濟眾院
日本殖民時期:土地京城醜聞野人時代

整理完發現原來我看過的歷史劇還真的不少啊!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韓國王姓

本文是2011年4月5日發表於批踢踢韓國板的文章,討論韓國的王姓相關的歷史,特地再整理於自己的blog以利記錄。

王姓在韓國姓氏之中目前排名第 82 位,約有二萬多人,算是非常罕見的姓氏,和台灣與中國的王姓是天壤之別(王姓在台灣姓氏是排名第六位,在中國姓氏是排名第一位)。所以在韓國遇到姓王的人,通常都會被懷疑是不是華僑。像韓國女星全知賢,她的本名是王知賢,一直有很多人懷疑她是華僑,但她本人否認。另外像韓國女星柳善,她的本名也是姓王,她也澄清過她不是歸化的華僑。韓國著名的王姓人士不免會遭這樣的懷疑,畢竟王姓真的是很少見的姓氏。

但是王姓曾經是韓國最重要且最繁盛的姓氏之一,也曾經佔有很高的人口比例,因為王姓就是高麗王朝的國姓!高麗太祖王建就是姓王!在高麗的四百多年裡,若你的姓氏是王姓,那你走路都可以比一般人有風。

從高麗太祖以來,對朝廷有功或是與王族聯姻者會下賜王姓,與王族擁有相同的姓氏,是一種最高的榮耀。韓國王氏之中,最重要的一支當然是開城王氏。開城古稱松嶽,就是高麗王朝的首都之所在,朝鮮時期別名稱作「松都」。開城就是王建的本貫,開城王氏當然也就是高麗的王族了。

開城王氏的始祖是王建的曾祖父,他的正確名字是什麼已不清楚,史書稱為王國祖。不過開城王氏到底是怎麼來的史料記載很是分歧,高麗毅宗時期編撰的《編年通錄》裡面說太祖王建是唐朝宣宗李忱的後孫,那麼開城王氏便是源自於隴西李氏了,不過現代的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這說法不可信。在韓國除了像是朴姓和金姓等比較明確是源自於朝鮮半島的姓氏之外(朴姓是源自新羅始祖朴赫居世,金姓是源自新羅第四代國王脫解尼師今的養子金閼智以及大伽耶國的始祖金首露二個來源),很多韓國姓氏的族譜都會說自己是來自於中國某地有名郡望的姓氏,不過這類自稱自己源自中國的有些時候都是偽託居多。

開城王氏的來源另一個說法是天賜姓,也就是上天所賜與的姓氏。上天真的會賜姓嗎?實際上這應該只是一個假稱的說法,太祖王建的父親王隆,很可能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姓氏。在新羅時期這是很平常的事,只有貴族才有姓氏,一般人只有名字而沒有姓。像是王建的愛將申崇謙,他原本名字叫作能山,並沒有姓,申崇謙是王建賜給他的姓和名字,賜姓給他表示他從此具有流傳後世的家族的象徵,從此具有貴族的身份,而申崇謙也成為平山申氏的始祖。王建歷代先祖的姓氏都記載不明,故很可能王建的父親根本就是沒有姓氏的,王建的姓氏可能是他自己決定以王為姓,並以此追封歷代先祖的姓氏。

除了開城王氏之外,韓國王氏的其它幾個比較重要的支系多出自高麗的賜姓。其一為江陵王氏,原本新羅的溟州城主金順式,在弓裔建立後高句麗時是很大的助力,當時王建還是弓裔的部下(溟州就是現在的江原道江陵市)而後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麗之時,由於金順式是弓裔的忠臣,又擁有易守難攻溟州大城,一直是王建很大的隱憂,王建費了很多的心力以懷柔勸誘的方式終於得到金順式的歸附,王建非常高興,便賜他王姓以顯示與王族的親密關係,改名王順式,成為江陵王氏始祖。

另一支則是海州王氏,海州王氏的始祖是朴儒。朴儒在弓裔在位之時曾出仕為官,曾擔任東宮記室官職負責教導太子。但是在弓裔統治漸趨殘虐之後,朴儒感到十分失望便偷偷拋棄官職隱居深山。在王建推翻弓裔之後,朴儒再次回到松嶽,王建見到朴儒願意重新出仕,很是高興。王建十分重用他,歷任許多官職,官拜大相。王建為了彰顯重視他並拉近關係,賜他王姓,改名為王儒,成為海州王氏的始祖。

在高麗時期是最高榮耀的王姓,為何在現今的韓國淪落為一個罕見的姓氏呢?若你有看板上我所發表過的前幾篇遊記的話,應該略知朝鮮太祖李成桂的故事。高麗末期倭寇和紅巾賊等時常侵擾動亂不安,使得招討的武將勢力大為興起,而李成桂便是高麗末期著名的武將,戰功彪炳,幾乎是戰無不勝。

當時高麗土地兼併問題嚴重,財產高度集中,一般中下階層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正好這時從中國宋元時期傳來的性理學逐漸成為顯學,新興的這批接受性理學的士大夫懷抱改革思想,但為了實現改革,必須要有政治勢力,於是這些士大夫如鄭道傳等人和當時興起的武將勢力李成桂一拍即合。李成桂在除掉了政敵崔瑩之後,幾乎是完全把持高麗的朝政,高麗國王已成為傀儡。李成桂並廢了禑王,改立昌王,沒多久又廢昌王,改立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最後終於強迫恭讓王禪位,自立為王,成為朝鮮太祖。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王瑤,被迫退位被廢為君,並流放到江原道原州。

李成桂是以篡位的方式得到王位的,在當時儒教的忠君思想上是不忠的逆賊,因此還是有不少人是反對李成桂篡位,支持王氏血統的高麗的人仍所多有,王氏一族對於新建立的朝鮮來說仍是危險的存在。

不過原本李成桂並不擔心這件事,在《太祖實錄》二年的記載裡面,李成桂曾經說過一國的君主是來自天命,國中所有人包括王氏一族都是他的子民,他讓恭讓王流放過著艱苦的生活感到於心不忍,還說在適當的時機應該要讓被流放的高麗王族回到故鄉好好生活。李成桂也讓恭讓王的弟弟王瑀繼續主持王氏家族的祭祀,在在展現了李成桂的自信。

不過,就在太祖三年爆發了一件改變韓國王姓歷史的事件。慶尚道東萊縣令金可行以及鹽場官朴仲質對於恭讓王及王氏的未來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顯示恭讓王將會復位,王氏的高麗會再興。

占卜這種東西在現今社會多一笑置之,但在十四世紀時宗教對於人民的思想具有很大影響。這個占卜事件傳到中央,大大震憾了李成桂和朝鮮的臣僚。朝鮮的功臣們紛紛上諫不可放過王氏一族,李成桂也沒辦法再有這樣的自信寬待王姓之人。就在這年李成桂下詔命尹方慶將流配到江華島的王氏族人投海殺之,對於流放到巨濟島的王氏族人則是派人將他們聚集至海邊集體滅口。另下詔將流配到三陟的恭讓王和他的兒子王奭斬首,此後並對全國下達展開搜捕王氏族人將之悉數處決的詔命,開城王氏在這樣的迫害之中可說幾乎是被滅族的狀態。

在高麗被賜王姓的人,李成桂特准他們改回原姓以免死罪,因此這些被賜王姓者都紛紛改回原姓。另在朝鮮動員全國搜捕王氏一族的情形之下,僥幸逃過追捕的王氏族人為了躲避迫害,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王姓,也只能改姓以求保有一命。很多原為王姓者,都改為「全、玉、田」等姓,這些姓氏的漢字中都有個「王」字。但為了完全躲過追殺,許多王氏族人只能毀掉王氏的族譜,因此幾代之後,很多王氏子孫早以不知自己是王姓的後代。

朝鮮正祖時李肯翊所著的《燃藜室記述》裡面傳說,李成桂在迫害將王氏後代幾近滅族之後,有一天晚上作夢,夢見高麗太祖王建。王建厲聲責問李成桂,王建統一三韓於民族有大功,又穩定了混亂的局勢安定了社會,為何李成桂要如此迫害他的子孫,並說李成桂的報應也不遠了,要他好好地記住。

李成桂被嚇醒之後甚感驚懼,於是放過了王氏家譜上記載的一部分王氏族人,讓王氏能留下一點香火,並在殺害王氏族人的地方興建水陸寺,每年定期舉行水陸齋法會,超渡被朝鮮所殺害的王氏族人。

直到朝鮮後期十七世紀肅宗英祖時期,對於王姓的迫害終於已經成為過去,有少部分改為別姓但仍隱秘流傳王姓的族人改回王姓,但數量仍是相當少。韓國現今的王姓除了一部分高麗王姓外,另外則多是從中國移居而歸化的王姓。

同為王姓子孫,每次想到韓國的王姓歷史總是讓我不由得感到一陣沉沉的哀慽。曾經是那樣充滿榮耀的姓氏,現在卻是姓氏人口分布圓餅圖上連一條線都看不見的姓。想想世間萬物也正是如此吧,又何嘗有什麼是恆常不變的呢?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쑥대머리



今天是10月26日,在韓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102年前1909年的10月26日上午九點,起草明治憲法並曾是大日本帝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三顆子彈結束了性命。

日本在日俄戰爭戰勝俄國後,於1905年脅迫韓國簽署《乙巳保護條約》,大韓帝國的財政與外交事務完全交由日本處理,並設立韓國統監府負責監管韓國一切內政事務,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伊藤博文正是日本派駐監管韓國的第一任韓國統監,伊藤在任內持續深化日本對韓國的控制,解散韓國軍隊,逼迫試圖對抗日本的韓國皇帝高宗讓位給皇太子,即韓國第二代也是最後一代皇帝純宗。

在韓國軍隊被強迫解散由日軍全面駐劄後,一位名叫安重根的年輕人潛往俄國遠東邊疆區的首府海參崴,加入了當地的韓國青年會,結集抗日志士,投身義兵活動。1909年由於日本與俄國在滿洲利益分配問題,俄國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邀請伊藤博文前往哈爾濱共同協商,安重根得知伊藤博文將前往哈爾濱,便準備了白朗寧手槍,偽扮成日本人前往哈爾濱。就在伊藤博文步出哈爾濱火車站後,安重根混在歡迎的人群之中,掏出手槍連開六槍,其中三槍擊中伊藤博文的後腦,半小時後伊藤博文便斷氣了。安重根立刻當場被逮捕,被關進了日本關東州的旅順監獄,在隔年的3月26日於旅順監獄中遭絞刑處決成仁。

在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後,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署《韓日併合條約》,大韓帝國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韓國皇室成為日本王族,韓國統監府與原韓國政府機關合併改為朝鮮總督府,韓國滅亡。

本次分享的影片是二年前KBS舉辦的「安重根義士義舉一百周年紀念音樂會」中的演出片段,是我最喜愛的名唱朴愛莉所演唱的「亂髮」。「亂髮」是傳統판소리曲目《春香歌》裡面獄中歌的其中一段,春香在拒絕使道卞學道的守廳要求之後,卞學道一怒之下便將春香關進大牢等候處決,春香在獄中便唱起了「亂髮」這首曲子,表明自己守貞永不變節的堅定心意。朴愛莉的演唱之中悲慽的絕望深深動人,在哀絕的歌聲之中卻又隱隱透露著不願屈服的堅決意志,搭配著後方螢幕中安重根義士的告大韓同胞書,不禁令人回想起一百年前在旅順監獄內安重根義士赴死的壯士義烈之情。

以這首美麗淒絕的歌曲與大家分享,並紀念102年前的改變東亞歷史的今天。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還鄉女


還鄉女(환향녀),指的是朝鮮在丁卯胡亂(1627年)和丙子胡亂(1636年)時被強拉至清國而後返回朝鮮的女子。

薩爾滸之戰時,明國要求朝鮮出兵協助攻打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當時朝鮮國王光海君深知努爾哈赤的實力,只是表面援助明國,實質保持中立。然而後來光海君被西人黨推翻廢位,被推立的仁祖奉行親明政策,和後金形成對立。皇太極即位之後,決定先拿較弱的朝鮮開刀,1627年派兵三萬人進攻朝鮮,義州、平壤、黃州沒多久就淪陷,後金大軍兵臨首都漢陽,仁祖只能向後金求和,後金與朝鮮成為兄弟之國。不過後來朝鮮還是支持明國,加強邊境守備並多次拒絕與後金互市,終於惹惱皇太極。皇太極在1636年稱帝,改國號大清,同年親自率兵12萬人進攻朝鮮,朝鮮一樣馬上被打趴,朝鮮國王仁祖最後向皇太極下跪,朝鮮從此成為清國的藩屬國。

這二次入侵在朝鮮稱為胡亂,這裡的胡指的是滿洲人。後金入侵時在朝鮮大肆劫掠,除了財寶之外,更強拉很多朝鮮女子,其中不少是兩班大臣的妻妾或媳婦,從義州南到平壤,都有很多女子受害。這些女子被拉到瀋陽或其它地方去,大部分再也回不了朝鮮,只有少部分得以贖身而回到朝鮮來,被稱為還鄉女。不過還鄉女回到祖國卻得不到接納,這些女子被認為已經失去貞節,在朝鮮儒教身份社會下,這些女子的丈夫很多都以「烈女不更二夫」的理由要求解除婚姻關係。雖然當時仁祖祭出禁令禁止與還鄉女離婚,但是實質上並沒有什麼效果,還鄉女的丈夫多另娶妾,把還鄉女趕出去,幾年後再以不侍奉公婆的七出之罪為由休妻。在朝鮮教條式的儒家社會之下,離婚的女子是得不到社會的接納的,就算是回到親庭,父母也怕家門蒙羞而不顧。還鄉女遭擄的悲慘身世,回到祖國卻沒有得以容身之處,許多還鄉女只能選擇投江自盡。含恨不得已選擇死亡的還鄉女,便是鬼故事傳說的由來了。

還鄉女是朝鮮儒教身份社會與異族入侵的歷史悲劇,由此觀之,人其實比鬼更可怕啊。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2010年12月韓國行 — 第四天 (12/4) 上集

整夜電熱毯開開關關輾轉反側,等不及手機鬧鈴響起,不到六點就起床了。望向窗外,厚重的毛玻璃窗仍未透露出一點白,高緯度的冬日太陽仍不願那麼早就露臉。梳洗完打開電視,看一下晨間新聞,韓國全國各地的晨間氣溫都是零度以下,益山也是零下二度左右。這輩子以來第一次身處於冰點以下的世界,不過並沒有想要衝出去體驗的衝動,還是乖乖待在溫暖的房間裡吧。

整理好行李,天色漸明,推開窗門是一整片低矮的平房染上一層微白的靜謚的小城世界。距離出發時間尚有不少時間,就繼續看電視吧,在韓國可沒多少看電視的機會。轉著轉著竟然轉到一台正在播放韓劇「大祚榮」,這齣韓劇在台灣可是很難找到的,講述的是渤海國的建國者高王大祚榮的故事。飾演大祚榮的是大河史劇民族英雄專業戶的崔秀鍾,向來必看歷史劇的我當然是不可錯過的。看著大祚榮的劇情,時間不知不覺已到到八點,今早和映人姊姊約好八點出門前往彌勒寺址的,於是便快快出門了。

退房後我們走回到巴士站的那條大路上,買了個熱狗堡當早餐,又走回到了昨晚等公車的站牌位置,準備搭公車前往彌勒寺址。按照從台灣帶來的韓國觀光公社出版的觀光手冊上的說明,前往彌勒寺址要搭40號公車,不過看著公車亭裡面的益山公車路線圖,還真是讓人不知該搭什麼車才對。彌勒寺址應該是益山最重要的觀光景點,但是公車路線圖完全沒有任何有關的資訊,只能憑藉著彌勒寺所在的金馬面來推斷,開往金馬面的公車比較有可能是往彌勒寺址的。結果我們從八點左右開始等公車,一路上不斷地有公車來,每一班我們都上前詢問司機是否有到彌勒寺址,但是答案屢次讓我們失望。等了快半個小時,也有幾個阿珠嬤到公車站來等車,映人姊姊也上前問要如何到彌勒寺址,阿珠嬤也都很好心的想辦法幫我們,但望眼欲穿還是等不到往彌勒寺址的公車,不過我們也得知其實還有其它幾路公車也是開往彌勒寺址的。等了近一個小時,我們二人已經在討論是否要放棄彌勒寺址,乾脆直接搭車往扶安,去看來蘇寺好了。時間已經是九點半,我們已經等了快一個半小時了,已逼近我們忍耐的極限。彌勒寺址應該算是益山數一數二重要的景點了,但從巴士站要前往彌勒寺址竟然枯等了一個半小時卻無法靠近一步,實在令人失望。這時,有一班41號公車駛來,總算是班開往彌勒寺址的公車,一個半小時的等待終於沒有白費,三國時期朝鮮半島最大的佛寺還好沒有與我們擦身而過了。

上了公車找了位置坐下,由於彌勒寺址位於益山的郊區,車程至少需要四十分鐘,於是在車上便與映人姊姊一路閒聊。大概是我用漢語講話太大聲了,坐在前面的阿珠嬤回頭用韓語跟我們說在韓國應該要說韓語才對,我們笑了一下還是繼續用漢語聊天,畢竟用不是自己的母語聊天也是很怪吧。路旁的風景已經轉換為一整片灰黃的荒僻之地,已步步遠離有人煙的市鎮。車行近一小時後聽到廣播說:「다음은 미륵사지」,整整二個多小時的漫長等待終於要成真了,彌勒寺址已在眼前。看到照片中一樣的彌勒寺址東塔,這真的是彌勒寺址啊,終於能親身站立在三國時期最大的佛寺之前了。

彌勒寺址入口
從彌勒寺址入口進去,前方是彌勒寺址遺物展示館,而右側整片就是彌勒寺址了。我們二人信步向遺物展示館走去,裡面主要展示一部分於彌勒寺址出土的遺物,彌勒寺的復原模型,以及關於彌勒寺的簡介影片。影片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可以選擇,我們最後選的是韓語,簡介的內容大都與我先前對彌勒寺的了解差不多。看完影片解說後,便走出來大廳看看彌勒寺的復原模型。

彌勒寺址復原模型
彌勒寺雖然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佛寺,但在朝鮮時期十七世紀後因不明原因變成廢寺,現在僅留存半傾圮的西塔、幢竿支柱,還有部分的建築地基而已。展示館中的模型是根據考古挖掘的結果來推出殿閣的位置,彌勒寺的伽藍配置是三塔三殿式,中央是一座木造的九層佛塔,左右兩側各為一座石造的佛塔。每座塔的後方各有一座金堂,是標準的百濟式佛寺的配置。彌勒寺原本的建築面貌為何已不可考,復原模型所看到的樣子其實都是參考日本奈良許多佛寺,如知名的法隆寺等來復原的,如同三年前去過扶餘的定林寺址的復原模型一樣。

為何百濟佛寺的復原要參考日本的佛寺呢?百濟佛寺的木造建築至今並沒有留下任何可供憑弔的遺跡,日本的佛教是透過百濟傳入的,而當年從百濟傳入的佛法及建築工藝技術,對日本飛鳥時代的建築藝術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日本奈良的許多飛鳥時代的佛寺,據傳當初興建之時有不少百濟工匠參與,既然百濟的建築今已不存,日本飛鳥時代的佛寺建築便是能讓我們一窺百濟建築工藝最後的憑藉。

百濟這個國家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十分陌生,縱然有七百年的歷史,但在韓國也不是很受到重視。紀元前一世紀,當時朱蒙從東夫餘國避難到了卒本夫餘,當時的卒本夫餘王延陀勃見到朱蒙知道他不是普通人,於是便把第三個女兒召西奴嫁給他。由於延陀勃沒有兒子,在他過世之後,朱蒙承繼了卒本夫餘的王位,在紇升骨城建立了新的國家,國號高句麗,朱蒙便是高句麗的始祖東明聖王。

朱蒙和召西奴有二個兒子,大的叫沸流,小的叫溫祚。關於他們兄弟二人史料留有二種說法,一個說法是沸流和溫祚是朱蒙的親生兒子,另一個說法是召西奴在和朱蒙結婚之前曾為人妻,沸流和溫祚的親生父親是北夫餘王解夫婁的庶孫優台,他們二人是朱蒙的養子。而召西奴是朱蒙的第二任夫人,朱蒙先前在東夫餘的時候實際上已有一位夫人禮氏,也已生了一個兒子琉璃。高句麗建國之後,琉璃從東夫餘逃到了高句麗,朱蒙因此將其立為太子。由於琉璃的存在,擔心琉璃一旦即位之後沸流和溫祚可能不見容於琉璃,因此他們兄弟二人與母親召西奴毅然決定離開高句麗,往南方找尋新的土地建立新的國家。

一行人越過了樂浪一路往朝鮮半島南方前行,最後抵達了漢江流域。沸流認為臨海而居較好,選擇在漢江入海處的彌鄒忽建立國家,而溫祚則聽從下屬的意見擇定在於現今首爾附近漢江岸邊的慰禮城建國,國號「十濟」。由於彌鄒忽臨海土壤鹽鹼重難以耕作,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慰禮城的百姓們衣食卻漸富足。沸流因此感到羞愧對不起追隨的人民而自殺,彌鄒忽的人民也都搬到了慰禮城,溫祚也接納了他們,並因此將國號改為「百濟」。溫祚於西元前18年建立百濟,成為百濟的始祖溫祚王,以現今首爾為中心的漢江流域地區也從此成為半島文化發展的核心之一。

在溫祚王來到漢江流域之前,朝鮮半島南部已經有文明存在,主要有三大部落聯盟,統稱三韓。三韓由西至東分別為馬韓、弁韓、辰韓,其中以位於西南部的馬韓領域最大勢力最強。百濟初建國時僅是佔有慰禮城及周邊土地的小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百濟國力日強,逐漸開始向南征併原屬於馬韓的諸多部落。西元四世紀時,百濟已完全併吞原有馬韓的所有部落,成為朝鮮半島西南側的大國。而辰韓的其中一個邦國新羅,也吞併了原有的辰韓諸國,雄據半島東南隅。而弁韓則是發展成由大伽倻、金官伽倻等國所聯合而成的伽倻聯盟,位於百濟與新羅之間。朝鮮半島南部形成由百濟、新羅、伽倻三國並立的局勢。百濟上層統治者來自高句麗,其帶來了北方夫餘系民族的文化,但是構成百濟的主體民族仍是馬韓,南方韓系民族文化與北方夫餘系文化相互融合,開創了獨特的百濟文化之新頁。

這時候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局面亦已丕變。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中原後大肆分封司馬氏宗族為諸侯王,晉武帝過世後次子即位,他就是說出傳世名言「何不食肉糜」的那位晉惠帝。晉惠帝本人無能無法處理朝政,使得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得以操控朝政。賈南風先引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入京,消滅輔政的楊太后父親楊駿的勢力。而後賈南風又與司馬瑋聯手除掉司馬亮,隨後立即誣陷除掉司馬瑋,獨攬朝政後便謀畫廢除並殺害太子。趙王司馬倫以害死太子為由掌握禁軍起兵殺了賈南風,廢惠帝自立稱帝。其他司馬氏諸王看到大家爭權殺得不亦樂乎,也紛紛加入戰場來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機會能掌權,司馬氏宗族之間血腥的相互殘殺自始不停,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血腥鬥爭使得西晉中央政權喪失對地方的控制力,位居於西晉北方及西北的胡族在漢人官吏長期的欺壓和歧視下紛紛叛變,匈奴人劉淵稱帝建國,是為前趙,揭開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序曲。八王之亂後第十年,匈奴前趙發兵攻陷長安,西晉滅亡,中原短短三十七年的統一宣告結束,北方胡人諸國紛紛成立。

居住在遼東地區的主要為鮮卑族,東部鮮卑主要有三大氏族部落,分別為慕容部、宇文部,以及段部,其中慕容部最靠近高句麗。當時高句麗美川王趁著西晉內亂,出兵遼東入侵玄菟郡,並聯合宇文部和段部攻打慕容部。但宇文部一開始出師不利遭逢大敗,使得慕容部大舉攻入高句麗,俘虜千餘人。美川王過世之後,由兒子繼承王位,為高句麗第十六代國王故國原王。這時慕容部已經消滅宇文部和段部,建立新的國家,是為十六國之一的前燕。

西元342年時前燕太祖慕容皝為了解決後方邊界的威脅,大舉入侵高句麗,高句麗幾乎無力抵擋,前燕大軍一路打到了高句麗的首都國內城。前燕軍隊開掘故國原王的父親美川王的陵墓,把美川王的屍體挖出來帶走,而且故國原王的親生母親周氏也被抓回前燕。高句麗歷代積累的文化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前燕軍隊並放火燒毀高句麗王宮,把戰時首都丸都山城徹底夷為平地。

遭到前燕徹底打擊瀕臨亡國命運的故國原王,只能選擇向前燕稱臣納貢。前燕國勢日強,352年滅了冉魏後進入中原,遷都到現在的北京,並很快地平定了北方混亂的局勢。在入主中原後,高句麗已經不再是後方的大患,前燕選擇與高句麗和解,歸還了被擄至前燕的故國原王母親,並冊封故國原王為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高句麗終於得以有喘息的機會。

北方由鮮卑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徹底壓制著高句麗,使得高句麗幾不可能再向北方發展,高句麗只能把拓展的方向轉往南方。高句麗與南方的百濟之間原本還有個以漢人為主的樂浪郡和帶方郡存在,美川王之時高句麗入侵樂浪與帶方,向南擴張至大同江流域。介於高句麗和百濟之間的樂浪和帶方為高句麗所滅之後,緩衝地帶消失,高句麗的領土便直接與百濟接壤。欲往南發展的高句麗,與想向北拓展的百濟不可免地必然產生衝突。百濟第十三代國王近肖古王為了抵禦高句麗,與新羅和親結為同盟。

近肖古王二十四年(西元369年)高句麗故國原王親自帶兵駐屯百濟邊界,分兵侵奪百濟邊城。近肖古王派太子仇首帶兵追擊,大破高句麗軍,殺敵五千餘人。二年後高句麗再次入侵百濟,近肖古王於途中埋設伏兵,大敗高句麗。在高句麗連續多次入侵未果後,這年冬天近肖古王決定採取主動戰略,親自率領精兵三萬人,與太子仇首發兵北上攻打高句麗。百濟軍一路勢如破竹,沒多久就打到了平壤,高句麗故國原王為救平壤城,也親自率兵前來解圍。正當百濟與高句麗激戰之時,戰場硝煙密佈,一支流箭射了過來,不偏不倚射中故國原王。故國原王中箭後高句麗軍頓失主帥,高句麗只得緊急撤軍,受了重傷的故國原王沒過幾天就魂歸西天了。而原本的樂浪和帶方之地,也就是現今的黃海道和平壤周邊的部分平安道地區,全部落入百濟之手。

百濟在近肖古王之時達到空前的強盛,在擊敗高句麗後,百濟掌握了朝鮮半島局勢的主導權。近肖古王接連派出使臣到東晉和倭國交好,並積極推動中原、半島以及倭國間的轉口貿易,近肖古王也是中國和日本史書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百濟王。百濟特別注重和倭國之間的關係,近肖古王曾經贈送一把七支刀給倭王以紀念百濟與倭國的同盟,那把七支刀至今仍珍藏於日本奈良縣的石上神宮之中。此外,百濟也應倭國的要求,派遣王仁和阿直歧等儒學者至倭國講學,漢字和儒學便是透過百濟傳入日本的,而後佛教也是藉由百濟傳入日本。直到百濟滅亡為止,百濟與日本之間保持著十分緊密的合作關係,而百濟文化和日本文化也因此於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影響。

益山的彌勒寺址木造建築雖已不存在了,但是從百濟近肖古王開始百濟與日本之間文化上的緊密交流,使得我們在追尋百濟文化藝術的過往之時,還能有上古日本文化的相似之處可以參考。彌勒寺是百濟最大的佛寺,但為何最大的佛寺是建在南部的益山,而不是在百濟文化的中心漢江流域呢?這又得要從百濟與高句麗之間的爭端說起。

高句麗故國原王於與百濟之戰中身亡,使得高句麗與百濟這二個同源於東明聖王朱蒙後代的國家成為不共載天的世仇。百濟與高句麗的關係變得十分惡劣,一直到百濟最後一位國王義慈王時期為止,百濟與高句麗一直都是恨不得消滅對方的敵對狀態。高句麗故國原王戰死,接連敗給前燕和百濟,損失大片國土,國力大傷已無力再向外擴張。而後繼位的故國原王的兒子小獸林王和故國壤王,也只能改以休養生息,整理典章制度並導入佛教安定民心的策略,極力避免與鄰國之間的衝突。

世間萬物生滅無常,沒有任何一物是恆常不變的,盛極一時的百濟亦然。高句麗在經過兩代的休養生息後,國力逐漸恢復,這時王位已經傳到了故國原王的孫子,高句麗第十九代國王廣開土王。爺爺因百濟而死始終是廣開土王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廣開土王之即位之初,便開始趁隙侵攻百濟,先佔領了北方的石峴城等數地後,以此為基地帶領大軍向百濟的關彌城進軍。關彌城是四面臨水絕壁易守難攻的天然要塞,也是百濟北方與高句麗對峙最重要的屏障,廣開土王分軍七路花費二十餘天終於拿下關彌城,從此也注定了百濟霸業的衰落。這時百濟已由近肖古王的曾孫第十七代阿莘王即位,阿莘王即位後便時時刻刻想著要奪回被高句麗佔領的關彌城,便向多次向高句麗發動攻勢,嘗試收回失土但屢嘗敗績。阿莘王四年(395年)時,百濟軍隊曾一度打進浿水之畔,也就是現今的大同江,但最後廣開土王親自領兵大敗百濟,百濟軍被俘虜八千餘人。百濟在連番敗於高句麗後,內部政局開始產生動盪,阿莘王為了抵禦高句麗的入侵,在百濟與高句麗邊界的陸路上部署重兵,嚴防高句麗從陸上進攻。

然而出乎阿莘王意料之外,隔年廣開土王不走陸路,而改以海路進攻百濟的首都慰禮城。廣開土王帶領水軍數萬人乘船渡海從漢江河口溯河而上,百濟在遭遇預料之外的攻擊一時方寸大亂,漢江以北五十八個城不費多少力氣全部落入高句麗手中。在佔有漢江北岸後,高句麗軍開始渡過漢江兵臨漢江南岸的慰禮城下,這時慰禮城的守軍根本無以抵禦高句麗的攻勢,百濟阿莘王最後只能選擇向廣開土王開城投降,在廣開土王面前下跪,並以百濟王族及臣子十人送至高句麗作為人質以擔保。阿莘王保住了性命和百濟的延續,但這卻是百濟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恥辱,百濟的全盛期至此完全結束,朝鮮半島局勢的主導權轉落到了高句麗的手中。

然而百濟的厄運並未因此結束,廣開土王過世後由兒子即位,是為高句麗第二十代國王長壽王。長壽王即位後第十五年將國都由位於現今中國吉林省集安縣的國內城遷至平壤城,也宣示著將發展的方向轉向南方,百濟和新羅皆感到莫大的壓力。長壽王正如其謚號十分長壽,享壽九十七歲在位七十八年,長壽王在位其間,百濟仍未忘記阿莘王之恥辱,百濟與高句麗邊界的大小紛爭不斷。長壽王在位後期,這時百濟已經是阿莘王的玄孫第二十一代蓋鹵王在位。蓋鹵王也沒有忘記高句麗帶給百濟的恥辱,即位後也一直想辦法奪回高句麗佔領的領土並找回百濟的光榮。蓋鹵王曾遣使帶國書到北魏,向北魏提議聯手從南北合力夾攻高句麗,但是北魏並沒有回覆蓋鹵王的提議,蓋鹵王一氣之下便斷絕了與北魏的交流。北魏不理會百濟的提議,主要在於當時北魏與高句麗的關係已漸改善,北魏不想額外生事。

高句麗長壽王得知百濟欲謀聯合北魏夾攻高句麗,便開始籌思要徹底征服百濟的計畫。不過百濟雖不復當年的榮景,但也不是可以小覷的角色,要征服百濟最好的方法便是先削弱百濟的國力,再乘隙發兵進攻。但是要如何才能削弱百濟國力呢?長壽王尋思多時仍無善法,這時有一位僧侶名叫道琳,向長壽王自薦願意當間諜前往百濟。

道琳到了百濟之後,知道蓋鹵王非常喜愛圍棋,他便找尋機會以僧人的身份得見蓋鹵王。有天終於遇到了機會見到蓋鹵王,便立即上前向蓋鹵王自薦自己十分精於圍棋,蓋鹵王一聽大喜,便命人立刻拿棋盤來與道琳對奕。在經過一番對戰之後,蓋鹵王發現道琳果然是箇中高手,甚感相見恨晚,便待其為上賓,准許他出入王宮來與蓋鹵王下棋,與道琳之間的關係日益親近。

有一天道琳向蓋鹵王建言,說道百濟四面皆天險無人敢犯,乃是雄霸一方之國,但是都城裡面城墎不修,宮闕頹敝,實在難以彰顯百濟之威容。蓋鹵王聽見道琳的建議,覺得頗有道理,便開始大量召集民工修建王宮和慰禮城。百濟耗費國庫鉅資大興土木,而人民也因大幅徵調勞役而感疲弊。道琳見到策略奏效,便連夜逃回高句麗向長壽王報告此事,征討百濟的時機已然來到。

長壽王親征發兵三萬人向百濟進軍,百濟由於軍民疲弊困頓幾無抵抗高句麗大軍之力,不到十日高句麗軍已進逼首都慰禮城下。蓋鹵王急忙召見太子牟都,蓋鹵王自知相信奸言而讓國家落到如此地步,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命令太子牟都趕快逃離慰禮城向新羅求援以解高句麗之圍。在牟都火速離開慰禮城後,七天後慰禮城就失守了,蓋鹵王和騎兵數十人連忙逃出慰禮城,但逃沒多遠在阿且城被高句麗軍給逮到,蓋鹵王被處刑殺害,漢江流域所有城池悉數為高句麗所佔領。

牟都趕到了新羅請其派兵援助,當時的新羅國王慈悲麻立干派遣一萬名士兵幫助牟都,但為時已晚。百濟始祖溫祚王建國以來的根基,富庶的漢江流域已經被高句麗完全佔領,重要的戰略要地已皆落入高句麗手中,百濟實際上已經是亡國的狀態了。牟都只得在再往更南方的錦江流域的熊津城重新建立百濟,是為百濟第二十二代國王文周王,這時是西元475年。熊津位於現今忠清南道公州市,是緊臨著錦江邊的一個山城,地勢易守難攻以防高句麗再次入侵。百濟失去了漢江流域,在錦江流域重新建國,百濟王室在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人民南遷後,不得不依賴原有的百濟貴族與當地的馬韓貴族的協助,但卻使得南遷後之百濟王權一直不穩固。文周王最後被兵官佐平解仇暗殺,而後的三斤王、東城王皆是在貴族權力鬥爭紛亂下的犧牲品。一直到蓋鹵王的曾孫,百濟第二十五代國王武寧王才終於牽制貴族勢力穩住局勢,並力抗北方高句麗和靺鞨的入侵,讓南遷後的百濟終於穩定下來。

武寧王可以說是百濟中興之君主,百濟逐漸恢復了南遷以前的國力,武寧王並積極於外交上與新羅、倭國,以及中原南朝梁國往來以抗衡高句麗。武寧王過世後,由長子明襛即位,是為聖王。聖王延續父親武寧王的中興政策,百濟國力日盛,在聖王十六年(西元538年)將都城從熊津遷到錦江更下游的泗沘,也就是現今忠清南道扶餘郡,並且將國號改為「南扶餘」。熊津雖是個易守難攻的山城,但是地勢卻限制了百濟的發展,在高句麗入侵已非重大威脅之後,聖王決定將首都遷到更加開闊的平野之泗沘城並改了百濟的國號,說明了百濟再次革新的決心。

聖王在位之時與高句麗邊境時有爭奪,而聖王也始終沒有忘記要收回被高句麗佔領的漢江流域失土的使命。百濟南遷之後長年與新羅緊密結盟以共同抵禦高句麗的南侵,聖王亦十分重視與新羅的聯盟,努力與新羅保持友好關係。西元551年,在西伯利亞與蒙古草原興起的突厥發兵攻打高句麗邊境的新城和白巖城,高句麗陽原王發兵一萬人抵禦突厥的入侵。聖王見到高句麗窮於應付突厥,知道機會來了,便聯合新羅出兵北上攻打高句麗。百濟新羅聯軍接連攻克漢江流域的高句麗城池,逐步收復百濟故土漢江流域谷地,最後百濟終於從高句麗手中收回故都漢城,聖王終於洗脫了敗於高句麗的蓋鹵王的遺恨。

百濟收回了故土,但卻沒想到厄運隨之而來。新羅第二十四代國王真興王在與百濟聯手擊敗高句麗之後,卻暗自有了其它的盤算。新羅秘密遣使到高句麗與其達成了隱密的協議,新羅暗自調動軍隊,表面上假裝是要幫助百濟的援軍,百濟雖覺察新羅軍隊調動,但只當作是友軍的軍事行動,並未加以設防。原本以為要來幫助自己的友軍,卻突然開始展開襲擊。百濟駐守在漢江流域的軍隊在毫無預警及防備的情況下遭到新羅軍多路同時奇襲,深諳百濟軍虛實的新羅很快便擊潰毫無防備的百濟軍,百濟兵士竄逃四散,新羅很快便佔領了漢江流域諸城,連百濟故都漢城也落入新羅手中。百濟再次失去建國的根基漢江流域之地,但這次卻是轉落到盟友新羅之手。

聖王對於新羅毫無信義的背叛十分憤怒,隔年親自率兵與太子扶餘昌及倭國、伽倻聯軍三萬人征討新羅。聖王帶兵西進攻打新羅邊境的管山城,起初百濟接連報捷,新羅角干于德接戰連連失利,百濟軍步步進逼。新羅趕忙調動漢江流域的駐軍,由軍主金武力領兵抵擋百濟的攻勢。就在三年山城酣戰之時,聖王為了激勵百濟將士的士氣,決定趁著夜色掩護,由五十名禁衛軍護衛前往戰場。但這個消息卻被新羅的裨將都刀所截獲。都刀派遣數千軍士,隱藏埋伏於半路之中。聖王和禁衛軍經過之時,埋伏的新羅軍一擁而出,雖然努力一番廝戰,但終究寡不敵眾,聖王最後被都刀所擒,就在刀下結束了壯烈的一生。在聖王遭殺害之後,新羅乘勢追擊百濟聯軍,失去主帥的百濟軍士氣跌落谷底難以再戰,最終三萬大軍盡遭新羅殲滅,幾無還者。

聖王的遺體被運回新羅首都徐羅伐,而新羅最後僅歸還聖王的屍身給百濟,卻未送還聖王的頭顱,這對於百濟而言是莫大的恥辱。百濟在失去三萬大軍後,已無再發動大型軍事行動的可能,僅能採取守勢以自保。新羅背棄盟約佔領故土,又殺害百濟國王迭加羞辱,自此百濟和新羅二國成為永遠的世仇,羅濟二國關係陷入極度惡劣的冰點。

益山市隔著錦江和北面的扶餘郡相望,過了錦江,便是那百濟聖王所興建的首都泗沘城。然而,為何百濟最大的佛寺彌勒寺選擇蓋在益山,而不是百濟的首都泗沘呢?

這要從一個故事講起,在百濟和新羅交惡的氛圍中,一個關於百濟國王和新羅公主的動人愛情傳說。

(下集待續)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2010年12月韓國行 — 第三天 (12/3) 下集

沿著全州川邊繼續向南步行,沒多久便來到致命者山聖地的入口。

致命者山聖地登山入口
致命者山其實就是僧岩山,在1914年後天主教的殉教者移葬至僧岩山的山頂,所以又被稱作致命者山。葬在致命者山頂上的,便是於1801年辛酉邪獄時被處死殉教的柳恒儉一家人。二百年前的辛酉邪獄在韓國的天主教發展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其發生的原因,卻是與朝鮮晚期的政治及社會習習相關。

1592年的壬辰倭亂,日本大軍的戰火幾乎燒遍朝鮮全境。隨後1627年丁卯胡亂及1636年丙子胡亂,皇太極帶大軍接連攻入朝鮮的首都漢陽,朝鮮國王仁祖最後不得不向皇太極下跪,承認臣屬於新興的清國,而斷絕和明國的一切關係。不到五十年間,朝鮮經歷了倭亂和胡亂,全國各地的戰亂,使得人口大量銳滅,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力大幅衰退。戰亂導致朝鮮社會長期凋敝,一直到肅宗和英祖時期由於大同法、貨幣以及均役法等制度改革,才讓朝鮮逐漸回復生氣。然而在政治上,朝鮮士大夫的朋黨之爭卻是益發激烈。在宣祖時期壬辰倭亂前所形成的東人黨和西人黨,在朝政各處勢力爭奪下相互傾軋,一派得勢必然清算對立的黨派,然而得勢的一方卻因權力利益問題而再次分裂成不同黨派,腥風血雨的殘酷黨爭一次次刻劃著朝鮮後期的政治史,若對韓國古裝劇有興趣的話應該對朝鮮的黨爭不陌生吧。

肅宗在面對當時兩大朋黨西人和南人之間的互鬥,憑著高明的政治手腕利用兩黨之間的互鬥以增強王權。肅宗利用國王的用捨黜陟權,形成肅宗時期的換局政治,西人和南人多次換局輪番掌握朝政。每一次的換局皆是牽連各派勢力的爭鬥的重大政治問題,加上肅宗後宮間的糾葛,隨之而來的便是殘酷的清洗。最有名的便是肅宗十五年(1689年)的己巳換局,以及肅宗二十年(1694年)的甲戍換局。己巳換局使得掌權的西人失勢,西人首領宋時烈被賜死,朝政落入南人手中。而南人所支持的淑媛張氏被冊封為禧嬪,而西人支持的王妃閔氏(仁顯王后)則被廢黜為庶人。但五年後甲戍換局,當時已成為王妃的張禧嬪被降回嬪,被廢位的仁顯王后復位,而南人則被賜死或流放,而最後由西人分裂出來的少論派掌握朝政。肅宗時期的張禧嬪和仁顯王后以及南人與西人間黨爭的故事可說是韓國古裝劇最常翻拍的題材了。

南人被清洗之後勢力大為衰落,而西人這時已分裂成老論和少論兩派,黨爭逐漸轉移到老論與少論的對立。在世子問題上,老論和少論的對立激化。少論一派支持張禧嬪所生的世子,而老論則支援淑嬪崔氏所生的延礽君。後來因張禧嬪賜死問題,少論一派失勢,政權落入老論手中。肅宗昇遐後,由世子即位,是為景宗。由於景宗身體孱弱且有痼疾不能生育,在掌握政權的老論主導下,景宗冊封弟弟延礽君為王世弟,指定其為繼承人。但是老論派進一步想要利用景宗身體狀況不佳欲使延礽君代理聽政的過激行動,引起了景宗的恐慌。景宗與少論聯手,少論派大臣聯合全國儒生上書直陳老論派代理聽政之不當,加上老論派對於代理聽政的行動態度前後不一,使得老論派大臣失去正當性而遭彈劾罷職。少論派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誣告老論派有人計畫逆謀弒害景宗擁立延礽君,大肆清洗老論派,從而掌握政權。

在老論派失勢之後,延礽君的性命受到了威脅,幸而在父親肅宗的王后仁元大妃的保護下而得以保全。還好景宗身體不好活得不久,在位四年就昇遐了。由於景宗沒有後嗣,加上肅宗也只有景宗和延礽君二個兒子,沒有其他兄弟,王世弟延礽君還是順利繼承了王位,是為英祖。英祖即位後少論隨即遭到肅清,老論勢力再度登場。不過歷經黨爭的苦楚在危機中登上王位的英祖,感於黨爭的腐敗,極力想消除黨派間的爭權,因此有了著名的「蕩平策」。蕩平一名來自《尚書》中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標示著英祖所希望的沒有黨派偏私的王道政治。對於當時的四個黨派,老論、少論、南人、小北,英祖強調四色均用,並採行雙舉互對的方式,在職位上安排對立的黨派相互牽制以維持均勢,例如領議政是老論,那麼右議政就必須是少論。蕩平策確保了沒有一個黨派能夠完全掌握朝政,英祖並實施了諸多如禁止同黨派間姻親等政策,極力防堵朋黨政治的弊端。

英祖的蕩平策頗有成效,各黨畏於英祖強勢王權,表面上的黨爭漸消弭,轉化為檯面下的潛流。然而英祖時期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又讓朋黨再次陷於分裂,那便是歷史之謎的思悼世子事件,史稱壬午禍變。英祖的第一個兒子孝章世子十歲就過世了,之後七年都沒有生下任何兒子,讓英祖十分著急。在英祖十一年(1735年),暎嬪李氏終於生下了一個兒子,英祖非常高興,出生沒多久就冊封為世子。英祖對世子的期望很高,管教也很嚴格,但是英祖的個性又很是急躁,世子表現稍有不慎便換來英祖一頓嚴厲的責罵,使得世子變得很畏懼父親。

世子十五歲的時候,英祖因健康問題,要世子代理聽政。在英祖高壓王權之下潛藏的黨派之爭,這時換了個年輕的世子聽政,各個黨派莫不想抓住這個時機以擴權,老論一派便趁隙離間英祖和世子之間的關係。老論透過貞純王后和淑儀文氏向英祖進讒言,使得英祖大怒認為世子無能,把世子找來嚴厲地痛罵一頓。世子對於父親的懼怕讓世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想盡辦法避免見到父親。世子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合英祖的意,而英祖卻也從不明說,只是一昧地責罵,父子兩人無法溝通而漸行漸遠。韓國的歷史教科書裡面說世子是黨爭之下的犧牲品,但是我個人傾向相信世子的妻子惠慶宮洪氏所著的《恨中錄》裡面的說法。黨爭確是催化世子和英祖之間的裂痕,但在動輒得咎的精神壓力下,世子後來似乎有極嚴重的精神疾病,發作之時常虐殺宮人,甚至世子最愛的景嬪朴氏也被世子毆打致死。此外世子還有很多異常的行為,使得英祖對世子徹底失望。世子的精神病已嚴重威脅王室的安全,加上老論派批判世子暴行的上疏,使得英祖最後決定親手處決自己的兒子,將世子關在米櫃中八天活活餓死。世子死了之後英祖相當後悔,雖是不得已但仍讓英祖十分哀痛,英祖給了世子「思悼」這個謚號以表達對世子之死的哀悼。英祖在治世上的評價很高,被認為是僅次於太宗和世宗的英明君主,然而英祖卻是個失敗的父親,不知如何跟子女溝通而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

因為思悼世子事件,使得朋黨又出現新的變化。以世子的岳父領議政洪鳳漢為首的一部分老論派,與少論和南人合流,同情思悼世子,對英祖的作法表示不滿,形成了「時派」。而計畫挑撥世子和英祖關係,以貞純王后父親金漢耉與金龜柱為首的大部分老論派,則是贊同英祖的處置,形成了「僻派」,自此朝政逐漸轉化為時派與僻派的對立。

在士大夫汲汲於黨爭之時,朝鮮的社會和學術思想也開始在轉變。隨著戰亂帶來的農業經濟上的破壞,對於朝鮮建國以來奉為圭臬的性理學,許多儒學者對於其總是唱高調的性理學本質開始有了反思。為了重整戰亂後破敗凋敝的社會,農田水利、土地丈量、算數、天文、機械等實用的科學技術開始受到儒學者們的重視。以往這些科學技術都是中人階級的官員在學習的,兩班貴族認為這些實用技術和儒家的統治學說相比根本是枝微的小技而不屑一顧。但在壬辰倭亂之後,逐漸開始有儒學者投入實用技術的研究,促成了「實學」的興起。

推動實學發展的其中一個力量,那就是透過中原明國和清國間接傳入的西學。朝鮮每年固定都會派遺使節團到中原王朝,派遺到明朝的稱為朝天使,而之後派遣到清朝的則稱為燕行使,一般都是在冬至和正月的時候派遣使節,另外有特別的情況亦會加派使節團。使節團的任務很多,除了外交事宜之外,還包括朝貢貿易、了解明清王朝的現狀、國際局勢、觀察風土民情,以及學術上的交流等等。明朝中期以後,西班牙耶穌會的傳教士前仆後繼地來到中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明,以及他們的終極使命—天主教。許多西方的天文、曆算、數學、物理、醫學,以及天主教相關的書籍都由傳教士和對西方文明感興趣的文臣們翻譯成漢文書籍。朝鮮的使臣們,在北京有了和西學交流的機會,並且帶回了許多西學相關的漢文書籍回到朝鮮。

西學傳入朝鮮的發端不可不提的就是李睟光,他在壬辰倭亂後以奏請使的身份多次前往明國的燕京,和明國、琉球、安南、暹羅等國的使臣交流,並且將許多西方文明技術及義大利神父所著的《天主實義》等書籍帶回了朝鮮,成為朝鮮最先導入西學的先驅。李睟光晚年留下一部著作《芝峰類說》,是朝鮮第一本百科全書,有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的技術和天主教相關的教義。到了英祖時期,實學已漸成風氣,洪大容、李瀷等著名實學家輩出。

英祖是朝鮮史上最長壽且在位最久的君主,在位五十一年於八十三歲時昇遐。英祖過世後,由思悼世子的兒子,世孫李祘繼位,是為正祖。正祖延續英祖的蕩平策,並且設立奎章閣整理典章制度並拔擢人材,有人稱正祖時期為朝鮮的文藝復興時代。正祖對於攸關民生的實學亦相關重視,重用許多實學者,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韓國古裝劇常出現的丁若鏞了。正祖八年(1784年)作為冬至使前往北京的李承薰,在北京的天主教堂受洗,成為朝鮮最初的天主教徒,返國後開始秘密傳教,這是朝鮮天主教作為宗教傳播之始。

當時朝鮮的社會階層亦開始漸有思變之勢,庶孽階層的不公待遇逐漸成為社會問題。庶孽指的是兩班貴族和妾所生的庶出子女,庶孽無法具有兩班的身份,依其母親的身份而為良民或賤民。從太宗頒行庶孽禁錮法以來,庶孽參加科舉處處受限,就算考上也只能擔任低層的職位。庶孽多出身班家,受過較好的教育,但卻無法有均等的參政機會,隨著庶孽人數的增加,在英祖時庶孽的人口數已近全國總數的一半,其不滿已是積怨甚久。英祖四十八年(1772年)時頒行了庶孽通清法,削除許多不公的登用方式,而且英祖也破格錄用許多庶孽為大臣,嚴格禁錮的社會階級開始有了變化。隨著社會思想的變動及天主教教義的流佈,天主教的人皆平等的觀念漸受中下階層人民的歡迎,教眾在教內皆是弟兄,而無兩班、良民、賤民之別。

李瀷和丁若鏞皆是南人出身,而對於西學及天主教抱持好感者也以南人和少論較多,而老論一派則多是堅守程朱理學的正統性,排斥西學更嚴拒天主教。於是原本因為政治事件形成對立的時派和僻派,更增添了思想上的對立。傾向接受西學與天主教的時派被稱作「信西派」,而排斥西學的僻派又被稱作「攻西派」,於是天主教不但成為儒教思想上的挑戰者,更成為了黨爭的工具。

正祖時期在全羅道珍山郡有位名為尹持忠的人,他是丁若鏞的表兄弟。他向丁若鏞兄弟求教學習天主教的教義,之後便入教成為教徒,教名為保羅。正祖十五年(1791年)尹持忠的母親過世,尹持忠堅持以天主教的儀式舉行葬體,拒絕任何祭祀並燒毀了母親的神主牌位。這個在儒教眼中被視為大不孝的行為,被人告發後被移送全州監營。這件事傳到中央,在朝政上引起極大的波瀾。當時正祖重用的要臣多是時派,僻派的勢力屢遭壓抑。尹持忠信奉天主教的不孝事件,給了老論僻派一個絕好的機會,攻西派與信西派的爭鬥於是白熱化。在不忠不孝的大義名分下,正祖只能將其發還珍山郡守,以無君無父的大逆罪名,將尹持忠以及其表兄弟權尚然判處斬首之刑,成為韓國天主教最初的殉教者。這年是辛亥年,此事件被稱作辛亥教難。教難使得支持正祖的時派勢力受到打擊,也讓信西和攻西的爭論自此爭鬥不休。

在全州有一位叫作柳恒儉的人,他是尹持忠的表弟,他從尹持忠那裡拿到了天主教的書籍,閱讀之後大為拜服,便向當時有名的天主教學者權日身學習並入教,教名為奧古斯丁。由於當時朝鮮的天主教都是地下活動,並沒有得到羅馬教廷的認可,朝鮮的天主教徒自行授予聖職,此稱為假聖職制度。柳恒儉在這樣的制度下被任命為神父,返回故鄉全州開始傳教,被稱為湖南的使徒。但後來在仔細了解教義後,發現假聖職制度是瀆聖的行為,於是他便寫信給在北京的主教詢問。北京主教了解這個事實後,由於朝鮮嚴禁西洋人入國,於是便派遣和朝鮮人相貌相似的清國人周文謨神父進入朝鮮主持教務。柳恒儉幫助周文謨神父進入朝鮮,在周文謨神父到全州的時候便住在柳恒儉家中,與柳恒儉一起投入湖南的傳教活動。

受到父親柳恒儉的影響,柳恒儉的兒子們也都十分虔誠信仰天主教,柳恒儉的大兒子柳重哲更是發願要終身侍奉天主。柳重哲在十六歲的時候遇見來到全州的周文謨神父,向神父傳達了這個意願。二年後周文謨神父到了漢陽,在漢陽遇見一位兩班家的女子,名字叫作李順伊。她是朝鮮太宗的第十四世孫,她的母親正是當時天主教學者權日身的妹妹,故自幼便篤信天主教,她亦向神父表明想要侍奉天主,希望神父幫她想辦法。但是當時朝鮮仍是儒教當道,而且朝鮮的習俗是早婚,按朱子家禮在十五歲時就要行成年禮,男子要行冠禮,女子則是行笄禮。一般朝鮮男女在成年禮後就要準備婚禮,也有在成年之前就結婚的。對女生來說成年不一定會行笄禮,很多時候是直接以婚禮代替笄禮。因此若是堅守獨身不婚侍奉天主的話,是不見容於當時的朝鮮社會的。周文謨神父這時便想起了住在全州的柳重哲,在周神父的安排下,柳重哲和李順伊舉行婚禮結為夫妻,這時柳重哲是十八歲,而李順伊是十五歲。柳重哲和李順伊二人回到全州後,在父母面前立下童貞誓約,兩人相約將像兄妹般過著童貞的生活。

正祖承繼英祖的衣缽,延續蕩平策壓制黨爭並致力於文藝及民生的復興,但可惜的是正祖沒有像英祖那麼長壽。正祖在位二十四年,於四十九歲時因急病昇遐。正祖只有二個兒子,宜嬪成氏所生的文孝世子很早就過世了,而後綏嬪朴氏所生的王子李玜被封為世子。正祖昇遐後,世子繼位,是為純祖。純祖即位時只有十一歲尚未成年,因此是由大王大妃也就是英祖的繼妃貞純王后垂簾聽政。英祖和正祖苦心經營的蕩平策,在貞純王后垂簾聽政後便毀於一旦。貞純王后將遠房堂哥老論僻派金觀柱任命為吏曹參判開始,大舉登用老論僻派使其把持要職,僻派得勢後便大肆肅清時派。對付時派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天主教。不但能將動搖儒學階級統治思想根本的天主教徹底禁絕,更能藉此一舉消滅支持天主教的時派勢力,可謂一石二鳥。貞純王后在純祖登基之時即公布斥邪的命令,宣布天主教為邪教,開始大肆彈壓天主教徒。

純祖元年(1801年)貞純王后頒布天主教禁止令,並利用朝鮮建國以來實行的五家作統法,強力搜捕天主教徒。五家作統法是朝鮮時期為了維持治安及便於行政所實行的互保制度,將五戶人家集合為一統,設立其中一家為統主負責管理。在肅宗的父親顯宗時期以後,逐漸轉化為相互監視犯罪的連坐制度,並在肅宗時期進一步強化,類似於臺灣在日治時期所實施的保甲制度。在五家作統法的制度下,若是統內有天主教徒卻未舉報,那麼該統的五家都要連坐。因此朝鮮全國各地天主教徒紛紛遭到告發並逮捕處決,全國陷入一片血海。周文謨神父為了保護教徒,主動向朝鮮政府投案,遭到處死。然而對天主教的迫害並未因此平息,躲在忠清道堤川的天主教徒南人黃嗣永,秘密地寫了一封帛書給北京的主教,詳細描述朝鮮迫害天主教的狀況,並請主教上告清國皇帝,將朝鮮併為清國的一省以維護宗教自由,甚而期請西方列強出兵以武力壓制朝鮮。這個帛書後來在途中被朝鮮政府截獲,黃嗣永遭逮捕處決。自此所有的天主教徒都揹上了叛國的罪名,與天主教有關連的時派大臣,如李承薫、權哲身、丁若鍾、丁若鏞等人,不是遭到處死就是被流放。

在禁止令下達後,全州最先被逮捕的便是柳恒儉一家人,柳恒儉和兒子柳重哲、柳文碩等人被押送到漢陽,在鞠廳內被拷問後以大逆不道之罪判處死刑,發還全州後就在全州南門外現在殿洞聖堂的位置,凌遲處死。而後包括柳恒儉的妻子申喜,以及柳重哲的妻子李順伊等人也被逮捕,在全州城外的樹林斬首處死。這一年是辛酉年,故這次大規模的天主教迫害事件便稱為辛酉邪獄。

辛酉邪獄大肆肅清南人及少論一派,老論僻派掌握了全部的政權,但是朋黨政治自此已成強弩之末。四年後純祖成年,貞純王后撤簾還政,隔年便逝世了。隨著貞純王后和金觀柱等人離世,老論亦開始沒落。純祖的岳父,安東金氏出身的金祖淳利用純祖的信賴獨攬朝政,並安插安東金氏家族出身者位居要職。朝鮮三百年來殘酷的朋黨政治終於落幕,然取而代之的,是以同族血緣獨佔朝政,由外戚安東金氏一族開始的更加腐敗的勢道政治。

致命者山聖地登山入口的耶穌像
從致命者山聖地入口向上爬不久,便會看到一尊張開雙臂的耶穌像。張開雙臂的耶穌,看似想將這個世間受盡苦難的眾生們擁入懷中。雖然不是基督徒,但想起了二百年前受盡逼迫的殉教者們,希望他們真的能安息在天主的懷抱之中。繼續向前行,不久會遇到一個叉路口,向左側是十字架之路,向右側是通往聖職者墓地。實際上這兩條路最後是相通的,不管選擇哪一條最後都會繞一圈回到原地,我選擇了先從十字架之路往上爬。

十字架之路
十字架之路隨著一步步往上爬,每隔一段路就會有一個十字架。十字架上面都寫有韓文,每個十字架的韓文內容都不同。內容從耶穌被判死刑,背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氣力漸耗盡,而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氣力衰竭最後斷氣,一路上會遇到十四個十字架。每往致命者山登上一步,就像是隨著耶穌走過祂的人生最後一程。當時的天氣十分寒冷,走在十字架之路不見一人,不過倒也不以為意,靜謚的路途對於殉教者是更好的懷念吧。

山頂聖堂
走完十字架之路,體驗了耶穌邁向死亡的最後一程。但是最後一個十字架寫的卻是耶穌的弟子埋葬祂的屍身,而不是我預期的耶穌復活的內容。走過最後一個十字架,前向在樹林的間隙中隱約可以見到一座聖堂,或許要探詢復活的象徵是在那聖堂裡面吧。不過並沒有走向聖堂,而是繼續向山頂爬去。不一會兒終於到了聖堂後方山頂上的一片平地,映入眼簾的便是努力爬上山來的目的,埋葬柳恒儉一家人的天主教殉教者墓。

天主教殉教者墓(童貞夫妻墓)
原本柳恒儉、柳重哲、李順伊等人被處死之後,遺體被埋在全州城外的草南里。在1914年時,由殿洞聖堂的Baudounet神父將其移葬至此。柳恒儉及其妻子申喜,大兒子柳重哲及兒媳李順伊,二兒子柳文哲,弟媳李六喜,以及侄子柳重誠七人合葬於此。柳重哲和李順伊,這對世上唯一的一對為了天主教殉教的童貞夫妻,韓國天主教會稱之為是珍珠中的珍珠,因此這個墓又被稱為童貞夫妻墓。柳重哲的教名是約翰,而李順伊的教名是呂佳田(Lutgardis 루갈다),故致命者山也被稱作呂佳田山(루갈다산)。

我在他們的墳前佇立了好久,在書本裡讀過的朝鮮的黨爭和天主教的過往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恍若真實般在眼前閃過,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成為了朝鮮朋黨政治之下無辜的犧牲品。柳恒儉一家七個人還能被後人記下名字追悼,但二百年前的邪獄迫害,更多那上百成千的犧牲者又何嘗在這險惡的人世間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跡呢。歷史的記憶是多麼地沉重,若不要去知道那麼多朝鮮的過往,或許也就不會陷入那令人糾結的感傷之中了吧。在墳前向殉教者們深深行禮,雖然宗教立場不同,但那謹守戒律過著童貞生活,並堅持信仰而犧牲性命的短短二十年的人生,也已成為了我的記憶的一部分。

致命者山頂上
抬頭上望,在山頂處立著一個十字架,從殉教者墓後方有一條小路可以繼續爬到致命者山的最高點。沿著小路向上爬不久,便來到十字架旁。不過山頂上的風非常的大,而且沿著稜線上行沒有避風之處,山頂的立地也極窄迫,若手不攙扶旁邊的樹幹在大風之中幾乎是無法站穩。陣陣襲來的寒風終於讓人體會到所謂的寒風刺骨究竟是何含意了,那凜冽的寒風就像吹進整個身軀裡面,寒意是從骨子裡面向外滲透出來。想起了柳恒儉一家在二百年前殉教之時,也是在這樣刮著寒風的冬日時節走到生命的盡頭,這山頂不稍暫歇的寒風,或許正是訴說著殉教者們的悲戚吧。十字架旁有塊奇岩,從某個角度看上去很像是個在祈禱的女子,也許她正是為了殉教者們的安息及世間苦難的眾生們祈禱著吧。

致命者山頂上俯望全州市區
從山頂下來,循著另一條路走下致命者山,沿途可以從不同高度眺望整個全州,步換景移。到了山腰之處,可以見到天主教聖職者墓地,其主要是埋葬全州歷任的天主教聖職人員。

天主教聖職者墓地
離開了致命者山,深深地祈願這樣的迫害在世界各地都不會再重演,相信這也是百年前殉教者們的希望吧。沿著原路走回麒麟大路上,走過梨木臺後再繼續向北行,終於在右方看到了天主教全州教區廳。

天主教全州教區廳
若是沒有聽從觀光案內所小姐的指引,我本來是要從天主教全州教區廳的後方那條路走到軍警公墓,再從公墓後方的山路爬到僧岩山的另外一側,去探訪後百濟時期的東固山城和甄萱王宮址。但是因為聽信了指引讓我在麒麟大路上數度徘徊找不到登山的入口,反而給了我走訪僧岩寺和致命者山聖地的機會,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樣出其不意,這也是旅行讓人領悟到最珍貴的東西之一。到此之時已近午時,已沒有時間得以翻過後山去親自去憑弔雄霸一時的後百濟王甄萱所留下的痕跡了。

遠望著僧岩山,遙想後山那側就是風起雲湧的後三國時期,甄萱大王就在這裡重新讓百濟這個消失了三百年的名字在歷史上復活,花費了數十年的光陰,終於拿下新羅的大耶城,揮軍徐羅伐佔領新羅王宮,除掉新羅倒數第二位國王景哀王,一雪三百年前百濟義慈王所遭遇的亡國之恨。而高麗太祖王建為救新羅率兵親征,卻被甄萱圍困在大邱附近的八公山中,最後高麗全軍覆沒,王建的愛將申崇謙為救王建出逃壯烈犧牲,只有王建一個人活著逃出來。如此叱吒風雲的後百濟王國,接連擊敗新羅和高麗,然而最後卻因王位繼承的問題,甄萱的長子神劍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甄萱被軟禁後不得己偷偷潛逃到高麗去投靠王建。最後甄萱和王建聯手出兵攻打自己的兒子神劍,由甄萱親手消滅自己費盡一生的心血所建立的國家,百濟這個名字從此也被世人所淡忘。

想起一代豪傑的甄萱大王,自己建立的國家卻是由自己親手收回的這像捉弄般的悲劇,探訪甄萱的足跡一直是我的計畫。雖然這一次還是留下了遺憾,但是有著遺憾才更是未來旅行的動力。離開全州教區廳後,便信步走回全州Guest House辦理退房。雖然退房,但並沒有計畫馬上要離開全州,還有很多地方要看呢。

肇慶廟
離開Guest House後,便走到慶基殿的後方,從半掩著的側門走進去,昨日尚還留有幾處沒有看完。不遠處就是肇慶廟,非常可惜的是目前正在整修而無法進入參觀。肇慶廟是供奉全州李氏始祖,也就是李成桂的二十一代先祖李翰夫婦的祠堂。李翰曾經在新羅時期擔任過司空的官職,而後移居全州,成為全州李氏的始祖。朝鮮建國後不久就興建了太祖李成桂的祠堂,也就是慶基殿,但是一直沒有供奉李氏始祖的祠堂。在英祖四十七年(1771年)才由全國的儒生上疏,決定於慶基殿的後方興建供奉全州李氏始祖李翰的殿閣,稱作肇慶廟。主殿中供有英祖親筆所寫的「始祖考新羅司空神位」及「始祖妣慶州金氏神位」牌位,只可惜無緣進入大殿一見英祖大王的親筆。

御真博物館
再向裡面走去,是一個新建的仿古殿閣,韓文寫著是御真博物館。裡面一樓是御真展示室,裡面展出朝鮮太祖、世宗、英祖、正祖、純祖、哲宗,以及大韓帝國高宗以及純宗皇帝的御真。朝鮮的國王和舊韓國的皇帝其實都已經背得很熟了,他們的御真照片在網路上也看過很多次。不過真的看到整幅大張的御真肖像近在眼前,還是有種震攝之感。尤其是高宗皇帝的御真,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都覺得畫中的高宗皇帝正在炯炯有神地盯著你,可惜這些御真是不能拍照的。另外,千萬別像我一樣沒作足功課,看建築外觀以為它只有一層樓而已,其實它還有地下室,地下室的展覽館介紹慶基殿的歷史,目前還有朝鮮王陵特展,這真是返國之後感到最大的遺恨啊。

全州鄉校
再次離開慶基殿之後,便往韓屋村的南邊走去,探訪在韓屋村的最後一個景點全州鄉校。鄉校是從高麗時期以來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地方儒學教育機構,高麗實施科舉制度之後,高麗仁宗五年(1127年)頒布詔書於全國各郡縣設立教化之官署,是為鄉校之始。到了朝鮮時期,太祖李成桂登基之後,大力整頓高麗毅宗武臣之亂後漸衰微的鄉校體系,命令各道監察使致力於改進地方教育,修明學校視為監察使的政績之一,以確固儒教及官僚人材培育之推行。

朝鮮在首都漢陽設立東學、南學、西學、中學四個學堂,合稱四學,主要教授基礎的儒教知識,而在首都以外的全國各地則是以鄉校來擔負初等教育的責任。四學和鄉校教學的內容其實都差不多,主要以小學、四書五經和詩賦等科舉要考的內容為主。在朝鮮時期,兩班或良民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到鄉校入學接受教育。雖然賤民還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不過良民、庶孽還是具有基本的教育機會,沒有完全被兩班壟斷,也算是朝鮮階級制社會裡面稍具公義的制度了。

進入鄉校就讀的兩班和良民都有宿舍可住,鄉校的宿舍分為東西兩齋,東齋是專門給兩班子弟住的,西齋則是給良民庶子所住。在入學滿一定的時間後,鄉校的兩班學生可以參加以經學考試為主的生員試,或是以詞賦製述為主的進士試,若考試及格就稱為生員或進士,並且具有可以進入漢城的成均館就讀的資格。在成均館就讀滿三百天之後,就具有參加稱為大科的文科科舉的資格。朝鮮每三年會舉行一次定期的大科科舉,稱作式年試,另外時常不定期會舉行別試,大科及第的人才能擔任高級官吏。非兩班出身者雖然也可以考生員進士試,但一般很難考上,要通過大科更是難如登天。中人良民主要應試雜科,雜科考外語翻譯、醫學、天文、地理等科目,成為技術官僚。

朝鮮中期以後私人辦學的書院興起,兩班子弟多到書院就學,或是乾脆請老師到家裡來教,而不願到鄉校和良民庶孽一起就讀,鄉校所屬的官學體制開始沒落。英祖時期以後,生員進士及大科的應試資格不得不大舉放寬,因為大部分的兩班都不是從官學出身的,以幼學身份直接應試者從英祖時期開始反而佔了通過科舉者的多數,鄉校的官學功能已經名存實亡。雖然良民庶孽背了再多的經書還是很難考過科舉,基本上是讀心酸的。不過只要是在鄉校就讀的人,無論是誰都可以免除軍役,因此許多為了逃避軍役的農民紛紛跑到鄉校去假裝讀書,導致鄉校的教育功能進一步萎縮。

地方上的鄉校除了作為官學機構之外,另一個功能是作為地方上的文廟。因此鄉校裡一定會有大成殿,祭拜先師孔子以及中土和朝鮮的儒教先賢。甲午戰爭以後,高宗三十一年(1894年)甲午更張之時廢除科舉制度,鄉校至此完全喪失了教育機構的功能,成為單純的祭祀之所。

全州鄉校大成殿
朝鮮全國各地的鄉校的殿閣設置基本上大體相仿,全州鄉校也不例外。主殿是大成殿,是擺放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在大成殿的兩側各設有東廡和西廡二間,是分別擺放中土及朝鮮的儒教先賢的牌位。在大成殿的後方則是設有講學的場所,稱作明倫堂,在明倫堂的東西兩側則是設有學生宿舍東齋和西齋。不過可惜的是目前明倫堂正在整修,外觀完全被鷹架包住,且不時傳來電鑽聲,還是緣慳一面了。

離開全州鄉校,下一個目的地就是國立全州博物館了。全州博物館位置全州市的西側,與韓屋村有段蠻遠的距離,因此一定得搭交通工具才行。這次我就不去慶基殿的那個觀光案內所問了,而是到韓屋村東側靠麒麟大路的另一間觀光案內所詢問要搭什麼公車到博物館。有了先前的經驗,這次我再也不拿中文地圖,而是拿著韓文地圖並堅持用韓語對答。感謝案內所的小姐詳細解說該到哪邊搭公車,並且還幫我仔細查了開往博物館的完整的公車路線號碼。照著說明走回了慶基殿,在外側的道路對面搭上開往博物館的公車。一整個上午都在室外吹著刺骨寒風,上車之時向司機確認是否是開往博物館,但是韓語博物館的博字我竟然重覆唸了近十次卻無法接下第二個字,凍僵的臉部肌肉完全無法控制,果然身旁的韓國人毛帽圍巾不是戴好看的。

國立全州博物館
公車開了過半小時路旁景色越顯荒僻,不過終於還是到了國立全州博物館,這時車上只剩下我一個乘客而已了,司機也很好心主動告訴我該下車。全州博物館主要收藏全羅北道地區出土的考古及古美術品,在韓國每到一個地方,除了觀覽古蹟之外,非去不可的就是博物館了。從大門進出之後,右手邊就是露天展示區,我的目光隨即注視在展示區的古墳之上。沿路有好幾個全羅北道地區的古墳等比例模型,看到古墳興趣又來了。記得在碩士班的時候曾有段時間,時常待在臺大圖書館一樓,醉心翻閱東北亞墓葬形式相關的書籍。一樓東亞特藏區有一堆韓國和日本的古墳挖掘報告書,對非考古學背景出身的我雖頗為艱澀,但還是想盡辦法能夠釐出一些端倪。一般人對墳墓通常有很多忌諱,許多人看到我在韓國拍的照片,總是很疑惑為什麼我總是去墳墓一類很陰的地方。墳墓不只是存放死人的地方,它能夠告訴我們太多太多的事情,當時的建築技術、藝術、歷史、宗教觀、跨國文化交流、風俗、食物、生活條件等等,就在封墳之後原封不動地保存給千年後的我們來了解當時的一切。看著全州博物館露天展示的古墳,故意不去看旁邊的解說牌,先細細的觀察墳墓的形制,豎穴式還是橫穴式,墓室的結構如何,是石室還是磚築。當然這些模型都是空墓,沒有隨葬品和棺槨遺骨,少了不少有用的資訊。但透過觀察僅知的這些來推估這個墓大概是什麼時期,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是屬於哪種文化的墓葬,然後再看旁邊的解說牌確認答案,這應該就是考古學有趣之處吧。

國立全州博物館本館
看完了露天展示區後,來到後方的本館,本館是主要的展示館,設有多個展覽室,展出從舊石器時代以來全羅道地區的各種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古物及藝術品的收藏。一進入本館,走到服務台前想拿觀覽資料,結果服務台小姐看到我背著大背包,主動用韓語詢問要不要寄放行李,感謝小姐的幫忙讓我免於肩脊重壓之苦,我在博物館內真的待很久,逛遍了每一個展示廳。在全州博物館一定要看的鎮館之寶應該就是國寶第123號,在益山王宮里五層石塔所出土的舍利莊嚴具及純金金剛經經版了。據推斷這應該是百濟時期的遺物,舍利莊嚴具青色的瓶身造型實是百濟工藝之最,金剛經是我非常熟悉的經典,千年前的百濟人能將這麼長篇的金剛經利用澆熔鎚打於十九張小小的純金金箔片上,實在令人讚嘆。一字一字讀著千年前百濟的金剛經版,讓我也在博物館裡讀了一部金剛經,實是極好的因緣啊。

全州歷史博物館
步出博物館之時已近午後二點,這時想到便打個電話給映人姊姊問看看什麼時候要到益山,原來映人姊姊還沒出發,正好還能順道到國立全州博物館旁邊的全州歷史博物館逛逛。全州歷史博物館和國立全州博物館雖然就在附近,不過展覽的風格不大相同,很值得去看一看。不過全州歷史博物館裡面的展覽說明幾乎都是只有韓文,很少有英文的解說。若是韓文閱讀能力不是很好的話,也還是可以看一看啦,有許多實物和圖片照片可以幫助你了解全州的歷史。不像全州博物館是以考古的歷史文物的展示為主,全州歷史博物館則是偏向通俗的解說,利用說明、模型、照片等等,從先史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了解全州的變化。若想快速對於全州及全羅道的歷史有個概括的了解,參觀全州歷史博物館是不錯的方法。

另外全州歷史博物館還有一個特別的展示室,就是東學農民革命展示室。臺灣的歷史教科書裡面現在仍是把朝鮮末期以東學信仰為主的農民起義事件稱作東學黨之亂,並且將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歸於東學黨的頭上。當然就某個層面看來東學農民的烽起確是給了日本和清國出兵的口實,但是課本暗示性地把歷史化簡成因朝鮮東學教的農民暴動而導致中日戰爭的單純邏輯,卻是嚴重簡化了學生的思考,並在某種程度上歪曲了史實。韓國現在已將甲午年的農民起義事件稱為東學農民革命,該革命所帶有的政治性理念,武裝力量的嚴格紀律,以及對國際情勢的洞察,都不是一般的民亂可以比擬。 一開始在全羅道古阜郡發生的反抗郡守的烽起,迅速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並能大敗官軍,進軍全州府城,甚而連中央派來的兩湖招討使都被農民軍擊敗。但農民軍也看清當時日清兩國的動向,選擇和朝鮮政府議和以免招致日清兩國干涉的口實,讓全羅道成為農民自治的區域。若是不從朝鮮晚期的政治及社會的現狀,以及日本和清國的近代史,是很難看得清全貌的。

十二月上旬在全州歷史博物館有個韓日強制併合百年特別展,1910年大韓帝國被強行併入大日本帝國,至2010年正好是一百年。總共有好幾個不同的展示室展出相關的內容,除了有介紹日本強佔期的刑務所,解說日本殖民者是如何刑求抗日義士等激起愛國心的展覽外,讓我感到比較新鮮的,是介紹日本統治時期在全羅道的日本人農莊的擴張,看到當時日本的報紙如何宣傳朝鮮是未開發的樂土,吸引日本人移民朝鮮開發土地,以及地權如何從朝鮮貧農大幅轉移到日本人的手中,農莊的僱用制度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和水利的改進等等,這是以前從未關注過的部分,著實開闊了不少眼界。

離開全州歷史博物館之時,已經快下午三點半了,為了趕上映人姊姊抵達益山的時間,也是時候該離開全州了。搭公車回到韓屋村附近的南部市場,這時想趁機順道走去拍一下豐南門。雖然前一天晚上已經先走到豐南門來看過了,但是沒有為它留下照片。

豐南門
豐南門是全州府城的南門,最初是興建於高麗時期,現在看到的是1976年重修的,號稱湖南第一門,不過我到的時候又是在維修中。豐南門是在道路圓環的中心,繞著圓環緩步地走過一圈,看著豐南門的各個角度,雖然被鷹架和帆布遮住了容顏,還是想辦法想像著這座湖南第一城的光榮。

圓環走完一圈後,又步行回到公車站,搭車到全州市外巴士站,準備搭市外巴士到北邊的益山市了。在買票之時,我和售票小姐說要到益山,她一直反覆確認我是要到全北益山還是京畿道一山,韓語的「益」和「一」發音明明不一樣,我很確定我唸的是益啊。不管怎樣,還是搭上車前往益山了。益山市就在全州市的西北邊,車程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一步出益山巴士站,感覺和全州就完全不同了,果然是一般韓國小城市的感覺。

益山市外巴士站外
巴士站外的道路上的路標寫著直走就會到益山火車站,但不知要走多久,反正先照著走,看到公車站牌時再說吧。走著走著終於看到公車站牌,便上了公車。車子開了之後問司機益山火車站在哪站下車,結果司機竟然跟我說下一站就是益山火車站,早知道我繼續用走的就好了,還可省下一千韓圓。
益山火車站
就在映人姊姊的KTX高鐵預計抵達益山站的時刻,我正好也抵達益山站了,時間真是算得剛剛好啊。就在出站口等了一會便見到映人姊姊了,和映人姊姊會合之後,當然還是先去找益山的觀光案內所了。我們走出火車站,開始四處尋找觀光案內所,但是一直遍尋不著,其實隔天才發現原來觀光案內所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在火車站附近找不到觀光案內所之後,我們二人便打算走回巴士站附近找找看,結果還是一樣找不到觀光案內所。這時覺得益山的觀光怎麼會做得這麼差呢,難道全羅北道只想要發展全州的觀光嗎。

在找不到觀光案內所,天色又已轉暗的情況下,只好先解決腹肚的需求了。我們隨便跳上一台公車,漫無目的地看著益山這座陌生的城市。看到許多人下車,我們也跟著一起下車了,來到益山市區的北邊。對於旅人來說,若沒有身處的城市的地圖是件讓人不安的事情,正好看到有間書店,想看看沒有沒賣益山地圖,結果還是徒勞無功。最後只好先去想辦法解決晚餐了,在附近的巷子繞了一會,最後決定去吃炒雞排。

炒雞排
早上的早餐是一瓶首爾牛乳,中午則是在全州博物館附近的便利商店買了一個巧克力棒配上一瓶香蕉牛奶充當午餐。晚上終於能吃頓好一點的了,沒想到我第一次吃炒雞排竟然是在益山啊。因為沒有吃過炒雞排,所以也無從比較,不過是覺得味道還蠻好的。雞排吃的差不多後,就可以請阿珠嬤過來幫忙弄成炒飯。老實說若不是跟著映人姊姊來,我壓根兒不知道原來有這回事啊。

雞排炒飯
邊吃邊聊了不少東西,和映人姊姊認識這麼多年,今天應該是第一次聊這麼久吧,另外還被發現吃飯很慢的這件事,這只要是認識我的人久了之後都會知道的事情。吃完飯後便在附近四處找尋今晚要投宿的地方,但是在四周繞了無數遍,竟然找不到任何一處可以住宿之處。這真是在韓國遇到的頭一遭啊,在市區竟然連一家Motel都遍尋不著。最後我們只好搭計程車,回到益山巴士站附近,拜映人姊姊之賜,這也是我在韓國第一次搭計程車,原來計程車上還可以看韓劇啊。在巴士站的後方是一整群的Motel聚集區域,一堆閃著霓虹燈的Motel並排而立,也不知道要選哪家比較好。最後找到其中一家叫作「新羅Motel」,應該是因為它的名字有親切感才選的。一間房間一晚三萬韓圓,還算蠻便宜的,而且房間又大設備又好,是我在韓國歷來住過最好的飯店了。

新羅Motel房間設施
房間有大螢幕液晶電視,又有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對沒有帶筆記型電腦的我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洗完澡便打開電視看韓國的綜藝節目,邊看邊練習聽力。時近午夜之時,看完KBS新聞播的延坪島炮擊相關的報導後便早點就寢,明天早上八點就要出發去探訪這次旅程中最重要的景點彌勒寺址了。不過不知是不是不習慣睡電熱毯的關係,還是晚上吃得太飽,這晚其實是半睡半醒直到天明。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一八九四—初章:東亞的劇變

這是今年11月21日於批踢踢韓國語板第十二次板聚時,我所主講的講題「一八九四—初章:東亞的劇變」。

[投影片於此下載]

本次也正好因為韓國留學板板主回國,故安排舉行板聚,我也準備了一個講題。距離前次有講題的板聚也隔了八個多月了,想想也是該回復有講題的板聚活動。但一直尋思到底該講些什麼才好呢?於是把今年五月做到一半的投影片再次拿出來重新整理,變成這次的題目。這次板聚主要探討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改變中日韓台四國近代歷史的轉捩點。從十九世紀初期的朝鮮安東金氏勢道政治開始,嘗試來了解朝鮮王朝晚期的景況,並兼以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朝野情勢及日本東洋勢力的興起,以韓國近代史為主軸,講述與日本、清國、台灣、琉球之間環環相連的糾葛,希望能將東亞諸國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脈絡中來逐步探索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百濟王都–公州與扶餘古蹟之旅

這是去年2009年7月26日批踢踢韓國語板第七次板聚時我所主講的講題「百濟王都–公州與扶餘古蹟之旅」。

[投影片於此下載]

這是我2007年11月到韓國旅行所造訪的其中二個城市,位於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地區。公州市和扶餘郡是一般觀光客或背包客不大會造訪的鄉下地方,但卻是研究百濟歷史的人不得不朝拜的景點。一千多年前,這裡曾是百濟的都城熊津和泗沘,是百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然而時過千年,現在卻淪為一個不甚出名的小城。但是不要只看城市的規模而以貌取城,公州和扶餘不但遺留了百濟文化的氛圍,也是景緻十分美麗的地方。這一次的講題從百濟的歷史開始,介紹公州和扶餘與百濟相關的景點,從頭到尾好像講了一個半小時,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下次有機會的話,也別忘了到公州與扶餘走一走喔。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從韓劇看韓國歷史

上個月4月12日,是批踢踢韓國語板的第六次板聚。這次板聚的主辦人非常認真,特別安排了類似講座的活動,讓韓國語板的板聚成功轉型。這次的板聚總共有24人參加,創下了韓國語板板聚的最多人數紀錄,這都是主辦人的功勞。

這一次在主辦人的邀請下,我也上台講了一個主題。板聚前一個月,其實我一直在尋思要講什麼樣的主題比較合適,後來在板上詢問匯整了意見之後,我決定講韓國歷史相關的主題。講題定為「從韓劇看韓國歷史」,希望從韓劇這個一般人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切入,進而了解韓國從三國時期一直到大韓帝國為止二千年的歷史。

本次講演的投影片於此下載:[從韓劇看韓國歷史]

本來主辦人給我45分鐘講,留15分鐘給人提問,但我竟然超時講了快要一個半小時,實在是很不好意思,感謝參加的板友們的捧場。總之這次板聚算是非常成功,希望日後每一次板聚都能維持這樣的榮景。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不負責韓國歷史講座 — 新羅始祖

本次自《三國史記》中,節錄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始祖的建國神話,來觀察看看這三個國家的始祖們建國的過程有何異同。這一次我們先來看一看新羅始祖的建國過程,新羅早期由朴、昔、金三氏輪流當王,三姓的始祖分別為朴赫居世、昔脫解和金閼智。從第十七代奈勿王開始,一直到統一新羅末期,都是由金氏為王。直到第五十三代神德王回到朴氏,而新羅最後一位國王第五十六代敬順王又回到金氏,他即位後七年將寶座讓予高麗太祖王建,結束了後三國時期,而千年王國新羅也就此劃下句點了。

首先我們先來看【新羅本紀】中對於新羅始祖朴赫居世的記載:

【韓國語版本】
시조의 성은 박씨이며, 이름은 혁거세이다. 전한 효선제 오봉 원년 갑자 4월 병진 (정월 15일 이라고도 한다.)에 왕위에 올랐다. 왕호는 거서간이다. 이 때 나이는 열 세 살이었으며 나라 이름은 서라벌이었다.

【漢文原文】
始祖姓朴氏,諱赫居世。前漢孝宣帝五鳳元年甲子四月丙辰卽位(一曰正月十五日),號居西干,時年十三,國號徐那伐。

依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新羅始祖朴赫居世是三國中最先建立國家的,他在西漢宣帝五鳳元年,即西元前57年建立新羅。不過,許多史學家對於《三國史記》的這個記載多為存疑,認為新羅應該是三國中最晚從部落聯盟進入封建國家的,最早的是高句麗,接著是百濟,最後才是新羅。而《三國史記》這樣的記載,是因為該書以新羅史料為中心,為了將新羅提至位於三國之首的地位而修改了史實。朴赫居世在位六十年,是新羅在位最久的君主,以當時的生活水準來看,如此高壽實在不甚合理。在這裡我們也看到新羅的國號出現了,叫作「徐那伐」,也稱作「徐羅伐」。而朴赫居世的稱號叫作「居西干」,為什麼叫作「徐羅伐」和「居西干」呢?我們先繼續看下去。

【韓國語版本】
이보다 앞서 조선의 유민들이 산골에 분산되어 살면서 여섯 마을을 이루고 있었다. 첫째는 알천의 양산촌이라 하고, 둘째는 돌산의 고허촌이라 하고, 셋째는 취산의 진지촌(혹은 간진촌이라고도 한다.)이라 하고, 넷째는 무산의 대수촌이라 하고, 다섯째는 금산의 가리촌이라 하고, 여섯째는 명활산의 고야촌이라고 하였다. 이것이 진한 6부가 되었다.

【漢文原文】
先是,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爲六村:一曰閼川楊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觜山珍支村(或云干珍村),四曰茂山大樹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爲辰韓六部。

這一段基本上是介紹三韓之中的辰韓的六部,名字稍加瀏覽即可,這六部都位於現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內。本節說明辰韓六部都是古朝鮮的遺民,不過這裡我們要參考一下中國史書《三國志》魏書東夷傳的記載。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國爲邦,弓爲弧,賊爲寇,行酒爲行觴。相呼 皆爲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也。名樂浪人爲阿殘;東方人名我爲阿,謂樂浪人本其殘餘人。今有名之爲秦韓者。始有六國,稍分爲十二國。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辰韓人是為了逃避秦朝的徭役而逃到朝鮮半島來,馬韓將東邊的領土讓予辰韓,言語民風與秦人相同,又稱為秦韓。現代韓語中,「秦」和「辰」亦是同音。不過這裡應注意一點,這裡的秦人不大可能是指中原人,應該是秦朝統治範圍之下的東夷族人。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朴赫居世的誕生。

【韓國語版本】
고허촌장 소벌공이 양산 기슭을 바라보니 나정 옆의 숲 사이에 말이 꿇어 앉아 울고 있었다. 그가 즉시 가서 보니 말은 갑자기 보이지 않고 다만 큰 알이 있었다. 이것을 쪼개자 그 속에서 어린아이가 나왔다. 그는 이 아이를 거두어 길렀다. 아이의 나이 10여 세가 되자 지각이 들고 영리하며 행동이 조신하였다. 6부 사람들이 그의 출생을 기이하게 여겨 높이 받들다가, 이 때에 이르러 임금으로 삼은 것이다.

【漢文原文】
高墟村長蘇伐公望楊山麓,蘿井傍林間,有馬跪而嘶,則往觀之。忽不見馬,只有大卵。剖之,有嬰兒出焉,則收而養之。及年十餘歲,岐嶷然夙成。六部人以其生神異,推尊之,至是立爲君焉。

這一段說明了朴赫居世是如何出生的,辰韓六部中的高墟村的村長在樹林間發現了一個蛋,剖開蛋之後有一個嬰兒,便將他收養。當然這個嬰兒就是赫居世王,因為他的出生實在太神了,所以辰韓人們便擁立他為王,也因此建立了新羅。

【韓國語版本】
진한 사람들은 호(瓠)를 "박"이라고 하였는데, 처음의 큰 알이 박의 모양과 비슷하게 생겼으므로 그의 성을 박이라고 하였다. 거서간을 진한에서는 왕이라고 하였다. (혹은 귀인을 칭하는 말이라고도 한다.)

【漢文原文】
辰人謂瓠爲朴,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朴爲姓。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貴人之稱)。

這一段說明了韓國朴姓的由來,因為赫居世王是從一顆蛋裡出生的,而那顆蛋大如瓠瓜,在辰韓語中將瓠瓜稱作朴,所以以朴為姓。請記得赫居世王是從蛋裡面生出來的,這種出生的傳說是阿爾泰民族的特色,這和另外二位始祖昔脫解及金閼智,以及和下次我們要介紹的夫餘金蛙王以及高句麗東明聖王朱蒙的誕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裡要解釋一下何謂居西干,《三國史記》中很簡單地說居西干就是辰韓語的王或是貴人的意思,「干」字在辰韓語中與其它阿爾泰語的「汗、可汗」等詞可能是同源詞,而「居西」一詞,則可能與馬韓有關。按照上述《三國志》中的記載,馬韓割其東邊的領土給辰韓,馬韓在辰韓的西邊,此亦可見得當時馬韓的勢力和領土範圍皆相當強大,至少比當時的辰韓要強,辰韓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受到馬韓的控制。因此,居西干原本所指的應該是馬韓王,當朴赫居世被擁立為王後,自然順理成章繼承了居西干的稱號。而居西干的稱號在新羅歷代各王之中只有始祖朴赫居世一個人使用,赫居世的兒子第二代新羅王南解的稱號是「次次雄」,而第三代儒理尼師今開始,新羅國王的稱號為「尼師今」,第十七代奈勿尼師今起又稱作「麻立干」。直到第二十三代法興王開始,將稱號改為中國式的「王」,此後直到滅亡之止,新羅國王的稱號都是王。

再順道討論一下「尼師今」。「尼師今 (이사금)」又稱「齒叱今」為漢文的「齒理」之意,即牙齒痕跡的意思。據《三國遺事》記載,第二代南解王死後,他的兒子儒理本來要讓位給昔脫解,他說:「吾聞聖智人多齒」。可知上古當時的風俗認為牙齒保留較多的年長者是較有智慧的,而這個風俗也因此轉為對年長智者,進而成為國王的稱號。現代韓語的「임금」(即『君主』之意) 這個字,即是自新羅國王的稱號尼師今演變而來。

看完了朴赫居世的誕生與建國,接下來我們來看昔氏的始祖昔脫解的誕生故事。在《三國史記》卷一脫解尼師今的記載如下:

【韓國語版本】
탈해는 본래 다파나국에서 태어났다. 이 나라는 왜국의 동북쪽으로 천 리 밖에 있다. 본래 그 나라 왕은 여국의 왕녀를 아내로 삼았는데, 임신한 지 7년만에 큰 알을 낳았다. 왕은 "사람이 알을 낳았으니 이는 상서로운 일이 아니다. 그것을 버리는 것이 마땅하리라"라고 말하였다. 그 여인이 알을 차마 버리지 못하고 비단으로 알과 보물을 함께 싸서 상자에 넣어 바다에 띄워 보냈다. 그 상자는 처음에 금관국 해변에 닿았다. 금관 사람은 이를 괴이하게 여겨 거두지 않았다. 그 상자는 다시 진한 아진포 어구에 닿았다. 이 때가 곧 시조 혁거세 39년이었다. 그 때 해변에 사는 할머니가 상자를 줄로 끌어올려 해안에 매어 놓고 열어보니, 한 어린아이가 있었다. 그 노인은 이 아이를 데려다 길렀다. 이 아이가 어른이 되자 키가 9척이 되었으며, 기풍과 정신이 훌륭하였고, 지식이 남보다 뛰어났다.

【漢文原文】
脫解本多婆那國所生也,其國在倭國東北一千里。初其國王娶女國王女爲妻,有娠七年乃生大卵。王曰:「人而生卵,不祥也,宜棄之。」其女不忍,以帛裹卵并寶 物,置於櫝中,浮於海,任其所往。初至金官國海邊,金官人怪之不取。又至辰韓阿珍浦口,是始祖赫居世在位三十九年也。時海邊老母以繩引繫海岸,開櫝見之, 有一小兒在焉,其母取養之。及壯,身長九尺,風神秀朗,智識過人。

這裡我們仔細來看一看昔脫解的出生,他出生於多婆那國,該地在倭國東北一千里。多婆那國是什麼地方呢?首先,這裡的倭國不能直接斷定就是整個日本,事實上從中國史書和三國史記的記載來看,上古時期中原人甚至新羅人對於倭國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很模糊的,一般認為倭國是在辰韓的東南方,史書中所稱的倭國,很多時候指的是現在日本的九州或是中國地方。以此推算,距九州東北一千里,地名近似多婆那的地方,有山陰道的丹波國 (たんば),也就是現在的京都府中部和兵庫縣東部,以及山陰道的但馬國 (たじま),也就是現在的兵庫縣北部。此外,多婆那的發音和耽羅有點接近,因此也有人推測多婆那國就是耽羅國,也就是現在的濟州島。

不過,對於多婆那國另外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多婆那」是來自梵語和古坦米爾語的 Tapana,為「太陽」之意,這是南印度注輦王國 (Chola) 的別名,注輦王國位於現今印度坦米爾那社邦。或者說是自西域傳入的犍陀羅 (Gandharva) 信仰之後所改的國名。犍陀羅是婆羅門教侍奉帝釋天的樂神,為天龍八部之一。但是無論注輦國或是犍陀羅信仰的傳入,都和昔脫解的時代相去甚遠。持此一看法的解釋,多是認為這是後來才改的名,而去倭國東北一千里云云也是後人加進去的。

要注意的一點,昔脫解也是從一顆蛋裡面出生的。為什麼都是從蛋裡面出生的呢?這個留待下次講到一樣從蛋裡面出生的高句麗始祖朱蒙時再來一起探討。昔脫解不但從蛋裡出生,還被放到木盒子裡漂洋過海來到新羅,這點和他未來的養子,也就是下面要探討的金姓始祖金閼智的出生可以做為比較。一開始他先漂到弁韓之一的金官國,也就是現今慶尚南道金海市,金官國是後來伽耶聯盟重要的組成部落之一。而後繼續漂到阿珍浦,即現今慶尚北道慶州市陽南面,被一老婦收養。

【韓國語版本】
어떤 사람이 "이 아이는 성씨를 알 수 없으나 처음 상자가 도착하였을 때, 까치 한 마리가 울면서 날아 따라 왔으니, 까치 작(鵲)자를 줄여 '석(昔)'으로 성을 삼는 것이 좋겠고, 또한 상자를 풀고 나왔으니, '벗을 탈(脫)'과 '풀 해(解)'로 이름을 짓는 것이 좋겠다"고 말하였다. 탈해는 처음에는 고기잡이를 하여 어머니를 봉양하였다. 그는 한번도 게으름을 피운 적이 없었다. 그의 어머니는 "너는 보통 사람이 아니다. 골격과 관상이 특이하니 마땅히 학문에 종사하여 공명을 세우라"라고 말하였다. 이에 따라 그는 학문에 전념하였고 동시에 지리도 이해하게 되었다. 그는 양산 아래에 있는 호공의 집을 보고 그 곳이 좋은 집터라고 생각하였다. 그리하여 꾀를 써서 이 터를 얻어 그 곳에서 살았다. 이 땅은 뒷날 월성터가 되었다.

【漢文原文】
或曰:「此兒不知姓氏,初櫝來時,有一鵲飛鳴而隨之。宜省鵲字,以昔爲氏。又解韞櫝而出,宜名脫解。」脫解始以漁釣爲業,供養其母,未嘗有懈色。母謂曰:「汝非常人,骨相殊異,宜從學以立功名。」於是,專精學問,兼知地理。望楊山下瓠公宅,以爲吉地,設詭計,以取而居之,其地後爲月城。

這裡述說昔姓的由來,是從鵲字省改而來的,不過現今韓國姓昔的人已經很少了。

【韓國語版本】
남해왕 5년에 이르러 그가 어질다는 소문이 나자 왕은 자기의 딸을 그에게 시집보냈다. 7년에 그를 등용하여 대보로 임명하고 정사를 맡겼다. 유리가 죽음을 눈 앞에 두고 말했다. "선왕은 '내가 죽은 후에 아들과 사위를 막론하고 나이가 많고 현명한 자로 하여금 왕위를 잇게 하라'고 유언하였다. 이리하여 내가 먼저 왕위에 올랐다. 이제는 마땅히 왕위를 탈해에게 전해야 할 것이다."

【漢文原文】
至南解王五年,聞其賢,以其女妻之。至七年,登庸爲大輔,委以政事。儒理將死曰:「先王顧命曰,吾死後無論子壻,以年長且賢者繼位。是以寡人先立,今也宜傳其位焉。」

這裡講解為何昔脫解能夠取代朴氏成為新羅王的原因。第二代南解王招昔脫解為駙馬,並拜他為大輔,國家的政事都委由昔脫解處理。南解王死後,他的兒子即位,是為儒理王,這時朝政還是多由昔脫解所掌握。儒理王過世前將王位傳給昔脫解,說是讓賢,不如說是國政完全被昔氏一族所壟斷的情況下不得不的選擇,儒理王在位期間有名無實,昔脫解實際上早已是真正的新羅王。昔脫解在儒理王死後繼任為第四代新羅王,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但是他活得相當久,在位二十四年。脫解王死後王位又回到儒理王的兒子婆娑王。

接下來我們來看金姓始祖金閼智的誕生。在脫解王在位九年的時候,《三國史記》有如下的記載。

【韓國語版本】
9년 봄 3월 왕이 밤에, 금성 서쪽 시림의 나무 사이에서 닭이 우는 소리가 나는 것을 들었다. 날이 샐 무렵에 호공을 보내 어찌된 일인지를 알아보도록 하였다. 호공이 가보니 그 곳에는 나무 가지에 금빛나는 작은 상자가 걸려 있었고, 흰 닭이 그 아래에서 울고 있었다. 호공이 돌아와 이를 보고하였다. 왕은 사람을 보내 그 상자를 가져와 열게 하였다. 그 속에는 어린 사내 아이가 들어 있었고, 그 아이는 자태와 용모가 뛰어났다. 왕이 기뻐하며 측근들에게 "이 아이는 어찌 하늘이 나에게 아들로 준 것이 아니겠는가!"라고 말하고, 그 아이를 거두어 길렀다. 아이는 자라면서 총명하고 지략이 뛰어났다. 그의 이름을 알지라고 하였다. 그는 금빛이 나는 상자에서 나왔기 때문에 성을 김씨라고 하였다. 시림을 고쳐 계림이라 부르고, 이를 국호로 하였다.

【漢文原文】
九年春三月,王夜聞金城西始林樹間有鷄鳴聲,遲明遣瓠公視之,有金色小櫝掛樹枝,白鷄鳴於其下。瓠公還告,王使人取櫝開之,有小男兒在其中,姿容奇偉,上喜謂左右曰:「此豈非天遺我以令胤乎。」乃收養之。及長,聰明多智略,乃名閼智。以其出於金櫝,姓金氏。改始林名鷄林,因以爲國號。

仔細看一看金閼智的出生,他是從一個黃金盒子之中誕生的。昔脫解看到他,便收他為養子。因為他是從一個黃金的盒子誕生的,所以以金為氏。韓國第一大姓金姓有二個起源,一個就是源自新羅的金閼智,而另一支則源自大伽耶國的始祖金首露。金閼智本人並沒有當上新羅王,不過他是昔脫解的養子的身份,在掌握新羅朝政的昔氏一族有很高的地位。一直到金閼智的第六世孫,新羅第十三代味鄒王,才為金氏一族的第一次即王位。

在這一段我們又看到了新羅的另一個國號「雞林」,是該來談談新羅的國號的時候了。前面看到新羅的國號「徐那伐」或「徐羅伐 (서라벌)」,依申采浩《朝鮮上古史》的說法,徐羅伐是來自「새라불」一詞,「새라」為河川名,而「불」則是田地的意思。

這裡我們來看一下《三國遺事》卷一紀異新羅始祖赫居世王的記載:
辰韓之地,古有六村。一曰閼川楊山村,南今曇嚴寺,長曰謁平,初降于瓢嵓峯,是為及梁部李氏祖。二曰突山高墟村,長曰蘇伐都利,初降于兄山,是為沙梁部鄭氏祖,今曰南山部,仇良伐麻等烏道北迴德等南村屬焉。

這裡有二個名詞要特別留意,一個是「沙梁部」,另一個是「蘇伐都利」。突山高墟村的村長就是赫居世王的養父,他叫作蘇伐都利,所在的部名後來稱作沙梁部。「沙梁」即「새라」,而蘇伐都利,亦是「새라불」地名所轉化的人名。

《三國遺事》中對於新羅國號又有如下記載:
國號徐羅伐,又徐伐,或云斯羅,又斯盧。初王生於雞井,故或云雞林國。以其雞龍現瑞也。一說,脫解王時得金閼智,而雞鳴於林中,乃改國號為雞林,後世遂定新羅之號。

這裡我們可知,「新羅」這個國號,實際上就是來自「斯盧、斯羅」,而這些都是「徐羅伐」的別稱。《三國志》魏書韓傳中記載:「弁辰亦十二國,又有諸小別邑,各有渠帥……有已柢國、不斯國…弁辰瀆盧國、斯盧國、優由國。弁、辰韓合二十四國。」這裡我們亦看到「斯盧國」,這斯盧國就是新羅的前身。現代日語「新羅」二字讀作「しらぎ (shi-ra-gi)」,即是「斯盧」二字的上古發音的遺留。

脫解王將國號改成「雞林」之後沿用了一段時間,史書上所稱的「雞林國」也正是新羅。一直到第十五代基臨王,才將國號改回新羅。國號改稱新羅後,隨著新羅國土的擴張,徐羅伐一詞的使用逐漸回到地名,用以指新羅的首都,也就是現今的慶尚北道慶州市。而徐羅伐 (서라벌) 這個詞,經過歷代演變而成為現在的首爾 (서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