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龍飛御天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龍飛御天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龍飛御天歌》第七、八章

又是過了一年,今天繼續再來讀一下《龍飛御天歌》吧!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的話,可能要六十年才能把整首《龍飛御天歌》解說完,看來應該要再加把勁認真地寫部落格文章了!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第七章與第八章吧,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我們從第一章開始到現在,都是在講朝鮮王朝先祖的故事,並且都拿來跟周王朝建國的故事比較,藉以宣傳強化朝鮮王朝順天應人的統治正當性。而第七章與第八章也不例外,我們就來讀一讀吧!


這兩章的韓文句子頗為艱澀,我嘗試解說如下,希望能幫助大家對於中世韓語有些許了解。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龍飛御天歌》第五、六章

雖然延宕了一年,還是繼續來讀一讀世界上第一本韓文詩歌作品《龍飛御天歌》吧!

從這次開始,我會嘗試更加仔細說明中世韓語解讀的部分,希望增進大家對於中世韓語的了解。由於本人並非韓語專班出身,如解釋有錯漏之處,還請不吝指教分享。

今天就讓我們來繼續讀第五章和第六章吧!這兩章一樣是接續前面第三、四章的內容,拿朝鮮太祖的曾祖父翼祖李行里的事蹟,與周朝先祖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功業相對比,藉以說明朝鮮取代高麗,如同周之滅商一般順天應人,以強化朝鮮王朝統治的正當性。


這二章的韓文句子比較艱澀一點,嘗試註解如下,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句意。

  1. 現代韓語為가에 있는。這裡的中世韓語的結合為:ᄀᆞᆺ- 애-ㅿ,ᄀᆞᆺ是「邊、邊緣」的意思,現代韓語為가;而애則是中世韓語的方位格助詞之一,中世韓語方位格助詞要遵守母音調和,故有애與에兩種,因為前接的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是陽性母音,所以要搭配陽性母音的助詞애,在現代語中已不再遵循母音調和而僅保有에一種。這裡的ᄀᆞᆺ接上助詞애之後,終聲的ㅅ連至下一音節助詞的初聲,成為ᄀᆞ새,但是因為前後母音的有聲化,使得原本無聲的ㅅ同化為有聲的半齒音ㅿ,因而變成ᄀᆞᅀᅢ 。而最後面的終聲ㅿ則是中世韓語的冠形詞型語尾,相當於現代韓語的사이ㅅ,不過語法不大相同。
  2. 現代語為움을。움(洞窟)這個字的古語是우ᇡ,後面多了個終聲ㅎ,所以第二個終聲連到後面的助詞初聲變成움흘。
  3. 現代語為이르시니,這裡是「說」的意思。中世韓語的動詞原型為니ᄅᆞ다,演變至現代語時開頭初聲ㄴ因頭音法則脫落,而第二音節的母音ㆍ(아래아)變為後高母音ㅡ,故現代語動詞為이르다。
  4. 現代語為저러하시니。遠稱指示詞在中世韓語為뎌,到了近代韓語因為口蓋音化變為져,現代韓語介音脫落變為저。
  5. 現代語為안에 있는。這裡的變化和前面相同,是안ㅎ-애-ㅿ結合而成的,안後面添用終聲ㅎ為中世語的副詞格。
  6. 現代語為뵈옵느니。ᅀᆞᆸ語尾在中世語是表示謙遜的語尾,與表示尊敬的語尾시相對。中世語音節開頭的半齒音ㅿ在現代韓語中皆脫落,而母音ㆍ(아래아)變為後圓唇母音ㅗ,故現代語變為옵,不過這個語尾現在已很少用。
  7. 現代語為맡으실 것이므로。-ㄹᄊᆡ是中世韓語表示原因的語尾。
  8. 現代語為가가,第一個가是「邊、邊緣」的意思,第二個가是主格助詞。和前面一樣,가的古語是ᄀᆞᆺ,後面接上主格助詞이,終聲ㅅ連到主格助詞的音節開頭,被同化為有聲音的ㅿ,因而變成ᄀᆞᅀᅵ。
  9. 現代語為저자,「市集」的意思。
  10. 現代語為같으니。같다的古語為ᄀᆞᆮᄒᆞ다。
  11. 現代語為나라를。中世韓語裡面許多名詞,特別是母音ㅏ結尾的名詞,在與助詞連用時要添用終聲ㅎ與之結合。名詞나라(國家)就是這樣的詞,獨用時為나라,但若連接助詞的時候要加上ㅎ,所以當連接受格助詞ᄋᆞᆯ的時候,變為나라ᄒᆞᆯ。中世韓語之中,受格助詞一樣有區分陰陽性需遵守母音調和,分為ᄋᆞᆯ與을。因為前一個音節라為陽性母音,所以這裡要接陽性的受格助詞ᄋᆞᆯ。
第五章的前半段講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典故,這是接著前面第三、四章的故事。古公亶父為了不讓人民流血犧牲,將土地讓予戎狄,自己另擇他處棲身。於是古公亶父離開豳,渡過了漆水與沮水,最後到達了岐山安頓下來,周室由此而興。漆水與沮水是黃河的支流,傳說古公亶父在渡過漆水與沮水的時候,曾在河邊開鑿了洞窟作為暫時棲身之處,第五章開頭第一句「漆沮陶穴」指的就是這個故事。這個洞窟一直到周公的時候仍看得到,第五章裡面的後聖,指的正是周公。周公向他的姪子周成王指著先祖古公亶父開鑿的洞窟遺跡,藉此向成王說明建立國家之艱難。

第五章後半段則是模仿前段,講的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曾祖父翼祖李行里的故事。李行里接替他的父親穆祖李安社當上了元朝遼陽行省的斡東地區的達魯花赤的職位,負責管理現在朝鮮半島東北部咸鏡道地區的女真人。但在任內李行里與當地的女真人產生對立,遭到女真人的奇襲。李行里帶著家人出逃,逃到圖們江河口附近的赤島上避難,李行里一樣在赤島上開鑿了洞穴以暫居,而赤島上的這個洞窟,到了朝鮮世宗時期仍然可見。將李行里與周太王相比,當然是有意要抬高朝鮮王朝先祖的地位。

第六章則是加強說明第五章的內容,以周王朝與朝鮮王朝來比較。殷商之德已衰落,故由周代之得以天下。漢文部分的「九圍」即是九州,《詩經.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其代指天下之意,所以在韓文部分即用天下一詞。這裡的西水指的就是第五章提到的漆水與沮水,古公亶父為了不讓人民為他犧牲,選擇自己離開,但是原本住在豳的百姓們卻因古公亶父的仁德皆舉家追隨古公亶父,於是豳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跟著古公亶父來到西水岸邊,建立了聚落。

同樣的,高麗的氣運已盡,於是李氏取而代之。「大東」指的就是朝鮮半島,是韓國傳統的自稱之一。這裡講的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高祖父穆祖李安社的故事,李安社一家原本住在全州,但因為妓生的問題得罪了當地的別監,於是舉家搬到江原道的三陟,而後又搬到宜州,即現今北韓江原道元山市。在元朝佔領了半島東北地區建立雙城總管府之後,李安社接受了元朝的官職成為達魯花赤,移居到現在的咸鏡道地方。在李安社離開全州之時,全州許多百姓崇慕李安社的仁德,舉家追隨李安社,傳說當時跟著李安社的就有一百七十餘戶,隨著他到了江原道與咸鏡道地方落腳,在東岸的日本海之濱,建立了聚落。拿朝鮮先祖這樣與周室先祖相似的事蹟對比,藉以說明朝鮮建國早有預兆,乃是上承天意。

世宗大王下令編撰龍飛御天歌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藉以宣傳強化朝鮮王朝的正當性。與周武王順天應人高舉義旗推翻殷商不同,朝鮮太祖李成桂是以篡位的方式,強迫高麗最後一位國王恭讓王禪位給他的,不符儒教忠君思想傳統,且最後幾位高麗國王也並非暴君,並沒有推翻的正當性。是故在龍飛御天歌之中,不斷拿周代的故事對照,將朝鮮實質的篡位重新定位為湯武之易姓革命,也算是當年一種政治宣傳的手段了。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龍飛御天歌》第三、四章

繼上一次讀了《龍飛御天歌》最初二章,今天再來讀一讀第三章和第四章吧! 

第三、四章的韓文和漢文部分都不算太難,但困難之處則是在於其背後的歷史典故。這兩章的結構都是用對比的方式,比較中國周朝的始祖與朝鮮太祖的曾祖父穆祖李安社的故事,藉以說明穆祖的行跡和周朝先祖們是一樣的。《龍飛御天歌》編撰的目的就是在於說明朝鮮王朝順天應人的正當性,別忘了朝鮮是太祖李成桂是用篡位的手段取得高麗的王位的,並非是革命而建立的王朝,在儒教思想上這是不忠的大逆。世宗大王命令編寫此歌就是希望向臣民宣說朝鮮王朝創立的正統性,所以才不斷拿朝鮮先祖的故事牽合周朝先祖,以強調麗鮮之替就如同周之勝殷,雖然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地方蠻牽強的。

  1. 사시어,動詞原形是살다
  2. 열으시니
  3. 사이에 
  4. 這動詞在古語是侵犯的意思,現代語譯침범하므로
  5. 옮으심도,現代語動詞原形是옮다
  6. 하늘
  7. 뜻이시니
這一段的歷史典故因為我們的歷史教育基本上不會提到,所以還是幫大家注釋一下。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王朝,但是商王實際控制的領土有限,實際統治區域外仍有很多氏族部落的邦國,而商王則是這些邦國的共主。距商遙遠的西方有個小部落就是周,周國老實說文化並不發達。周族人原本是居住在現今的山西省中南部一帶,在周族始祖棄的曾孫公劉時,遷居到豳,就是現在的陝西省旬邑縣。周遷至豳之後發展逐漸穩定下來,從遊牧漸轉化農耕的文化形態。一直到了公劉的九世孫古公亶父時已經有基本的規模,由於周的北方與遊牧民族接壤,時常侵擾。古公亶父時玁狁和戎狄來攻打周要求財物,古公亶父便給了他們許多馬匹和珠玉。但是後來戒狄又再次入侵,這次他們要求的是土地和人民,這時周國的人民皆感憤怒,想要與戎狄決一死戰。但由於古公亶父不願見到人民為了他上戰場犧牲,便決定將土地和人民讓給戎狄,自己另擇他處棲身。古公亶父和一群部下離開豳,跋山涉水越過現今的渭水,來到了一處稱作岐山的地方,就是現今的陝西省岐山縣。古公亶父便選擇在岐山安定下來,而原本在豳的人民們後來也都紛紛跟隨亶父搬到岐山,附近的人也因亶父的仁政而歸附,周國因此得到快速的發展。岐山又稱為周原,這也是周國的國號之始。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周文王,曾孫周武王滅商後,因周國王業是從古公亶父開始,追封古公亶父為周太王。 

「昔周大王」:指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
「豳」:音ㄅㄧㄣ,古地名,周先祖公劉所立之都城,今陝西省旬邑縣。此字又通「邠」。
「狄人」:指周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戎狄。
「岐山」:古地名,周太王古公亶父所遷之都城,今陝西省岐山縣。岐山自周太王開始,在周武王滅商之後一直是西周的都城,一直到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洛陽)為止。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龍飛御天歌》第一、二章

最近好像看「樹大根深」的人還不少,相信大家應該知道為何這齣戲的劇名要取名為「뿌리 깊은 나무」吧,這是出自《龍飛御天歌》的第二章中「根深之木,風亦不扤…」的第一句話。拿出你的韓幣一萬元紙鈔,在世宗大王頭像的左邊日月五峰圖上有一段韓文詩,仔細看一看就是這一段喔! 

《龍飛御天歌》是世宗大王發明韓文之後,第一個用韓文所寫成的作品,是歷史上第一本韓文書,由鄭麟趾等人奉王命所編撰的一部講述朝鮮開國故事的長篇詩歌,共有125章。《龍飛御天歌》與隨後由世宗大王親撰的《月印千江之曲》合稱韓文發明初期韓文詩歌的雙璧,也是我們研究韓文發明時期的中世韓語及初期正書法的珍貴資料。 

藉著看樹大根深的這個機會,我打算在新的一年再把《龍飛御天歌》重新完整讀一遍,並嘗試整理解讀和大家分享。詩歌的內容都是五百多年前的古韓文因此並不是很容易能讀懂,我會試著以注釋的方式來解釋。今天就從第一章和第二章開始吧,希望我這次能持之以恆。

  1. 나시어,現代語的動詞是날다
  2. 뿌리
  3. 나무는 
  4. 바람에 
  5. 움직이므로 
  6. 꽃 
  7. 좋고,現代語已口蓋音化 
  8. 這裡是열매的意思,不是夏天 
  9. 샘이 
  10. 물은 
  11. 가물에 
  12. 그치지 않으므로 
  13. 내가,내是河川之意,가是主格助詞 
  14. 바다에
《龍飛御天歌》原書中每一章除了韓文原文外皆附有漢文翻譯,若韓文句子讀不大懂時可以參考漢文的內容。不過漢文可能有些地方還是不大容易理解,我嘗試注釋如下。 

「海東」:古代韓國的自稱,位在中原外海以東。
「六龍」:這是出自《周易》乾卦的典故,乾卦彖辭:「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在這裡六龍借代指稱朝鮮開國的六位大王,分別是穆祖李安社、翼祖李行里、度祖李椿、桓祖李子春、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遠,其中太祖以前的廟號是追封的。
「古聖」:這裡指中國古代的聖君
「同符」:符節相同之意,符節是古代用以相合確認的憑證。這裡是出自《孟子》離婁下的典故:「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孟子這段是在講堯舜和周文王,而在這首歌裡指的是朝鮮開國六位大王的言行與中國古代聖君是一樣的。 「扤」:音ㄨˋ,動搖的意思。
「灼」:這裡是明亮照耀的意思。
「蕡」:音ㄈㄣˊ,草木果實很多的樣子。 

這裡面有幾個古語沒有仔細說明可能會讓人誤解。 第二章第一句的最後一段 여름 하느니 (느的母音是一個點),하느니的原形是하다,不過這裡的하다並不是我們所學的現代語的動詞,하다在古語形容詞是「多」的意思。現代語的하다在古韓文裡面第一個字的母音不是ㅏ而是一個點(아래아),所以和하다(多)並不會搞混。 這裡여름是動詞열다(結果實)的名詞形,就是果實的意思,按現代的正書法應寫作열음。不過여름在古語中並不會和「夏天」這個詞搞混,因為現代語的여름在古語是녀름。這一整句合起來便是漢文的「有蕡其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