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近代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近代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反而讓韓國滅亡嗎?

近來因為哈爾濱火車站設立安重根紀念館的新聞,沒想到在批踢踢八卦板引起不少人討論,探討安重根暗殺伊藤博文是否反而導致日本加速併吞韓國,說實在的這問題我以前確實也仔細想過很多次。


個人認為就算伊藤活得久一點,以當時的局面,韓國也頂多再撐個一兩年,最終還是會被日本合併。八卦板有板友說若安重根不幹掉伊藤博文,韓國還有機會撐到二戰結束,個人覺得這有點痴人說夢,韓國能維持獨立的唯一可能就是各列強勢力均衡而不讓韓國單獨落入一國之手,但當時英國支持日本,美國不想插手,俄國又被日本打敗加上國內共產革命,隨著世界局勢,韓國終會落入日本手裡。

研究日韓近代史的許多著作都會提到當時日本對於韓國的政策分為伊藤博文為主的自治派,以及山縣有朋、桂太郎等人為主的武斷併合派。研究所時在台大圖書館曾讀過森山茂德的《日韓併合》一書,森山的看法就蠻傾向描述伊藤博文是極力諫言阻擋吞併韓國,伊藤被暗殺反而是除掉了鴿派勢力,加速了鷹派合併韓國的進程。

或許伊藤的「自治育成政策」的確是讓大韓帝國維持表面的存續,但伊藤絕對不是反對吞併韓國,而是反對立即併吞韓國。綜觀伊藤博文外交手段,可以看出他是非常謹慎而且實際了解日本與歐美列強之間巨大差距的精明政治家。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百年前韓國美王子:李鍝

昨天無意間看到東森新聞出了一篇有關大韓帝國皇室成員李鍝的報導:

李鍝


東森新聞真難得會關注大韓帝國皇室,不知記者為何突然要做這個新聞,內容雖然略嫌貧乏且重點只放在外貌上,不過了解一下外國的歷史人物也是好的。

這新聞介紹的是高宗皇帝的孫子,義親王李堈的次子李鍝。高宗皇帝只有三個兒子活到成年,分別是皇太子李坧(後來的純宗皇帝)、英親王李垠與義親王李堈。1910年日韓合邦,韓國滅亡,韓國皇室成員成為日本皇族,純宗皇帝退位成為昌德宮李王,李王家成為日本皇族的宮家之一。

縱然表面上受到日本皇族特權的保障,但成為亡國之君的韓國皇族雖然衣食無虞卻喪失了諸多自由。李王家成員在年幼時大都被強迫離開父母安排前往日本留學,而後在日本政府安排下與日本皇室成員結婚。日本的目的很明顯,讓韓國皇族從小在日本長大,接受日本教育,與日本人成婚,後代具有日本血統,從而漸近地消滅韓國皇室反日的根源。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台灣軍之歌

上次介紹了「莎韻之鐘」這首日語老歌以及莎韻的故事,這次再來介紹同一部電影「莎韻之鐘」裡面出現的歌曲吧!歌名是「台灣軍之歌」,這首歌於1940年由當時有詩人將軍之稱的台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撰詞,為戰前與台灣軍有關的歌曲之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飾演莎韻的李香蘭,在電影中為了歡送要從軍的日本警官與投身志願軍的族人,李香蘭在歡送的篝火晚會中帶領大家齊聲高唱這首台灣軍之歌。

雖然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二十條規定日本臣民有服兵役的義務,但是由於憲法保障的權利義務不及於殖民地人民,且殖民地的法制與內地不同,因此朝鮮人與台灣人長時間以來一直都不需服兵役,實際上這也是因為日本人自身對於從軍的自豪感,認為殖民地次等人民不夠格加入皇軍。但是在日本大幅擴大中國戰場與南洋戰場的戰線後,兵源開始告急,擁有二千萬人口的朝鮮與六百萬人口的台灣,龐大的人力資源日本軍部自然沒理由再繼續忽視。不過一開始並不像內地一樣採徵兵制,而是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有意從軍的朝鮮人與台灣人在經過審核篩選後得以加入日本皇軍。朝鮮於1938年開始實施志願兵制,而台灣則是到1942年才開始實施。在電影播放的1943年當時,台灣已經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這部電影播出之後,確實帶動不少台灣人志願從軍。或許現在很難想像,其實當時1942年推出志願兵制度時,台灣人的反應卻是還蠻熱烈的,報名參軍的人以當時人口比例來看還算蠻多的。若是要以這點批判台灣人媚日背祖我想是犯了以今非古的毛病,當時志願從軍的台灣青年並不是以從事侵略為目標,而多是要證明日本人能做到的,台灣人也能做到,台灣人不是二等國民。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節節失利後,台灣落入美軍轟炸機的攻擊範圍,台灣不時受到美軍燒夷彈轟炸,除了台灣的城市之外,農村各地的糖廠等輕工業基地也是美軍轟炸的目標,造成不少無辜人民死傷。這時有不少台灣人選擇從軍,目的只是為了保衛自己的故鄉。

台灣軍是1919年從原本的台灣守備隊擴編而成,為日本帝國陸軍轄下駐防台灣的防禦部隊,成員多以日本內地人為主。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軍也遭徵調參與華中與華南諸多戰役。1944年沖繩的守備部隊劃歸台灣軍管轄,整併成為日本帝國陸軍第十方面軍,原本台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成為第十方面軍司令官,並兼任台灣總督,台灣軍政合一。當時日軍敗象已顯,美軍奪回菲律賓之後台灣岌岌可危,日本大本營已對台灣下達全島玉碎作戰目標,要求台灣自主防禦,並不惜犧牲全島。當時大本營判斷美軍下個登陸目標以台灣和沖繩最有可能,而當時大本營認為美軍選擇資源較豐且軍用基地完備的台灣的機率較高,故調動資源致力防守台灣。豈料美軍選擇跳過台灣而直接攻打沖繩,即二戰史上慘烈的沖繩戰役,沖繩可說真的是全島玉碎,而台灣幸運躲過了毀滅的一劫。

1945年初日本政府宣布改變法制,將殖民地朝鮮、台灣、樺太直接併入內地,帝國憲法普行於原殖民地人民之上,殖民地人民可享有內地人民一樣的參政權與各種權利,但同時也有了服兵役的義務,朝鮮和台灣開始實施徵兵制。不過此時日本已是強弩之末,數個月後日本戰敗投降,大日本帝國崩潰,而台灣軍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台灣軍之歌」台文翻譯(李雲騰譯)
たいへいようそらとう太平洋上 天遙遠
かがやくみなみじゅうせい南十字星 閃閃光
くろしおしぶくしま黑潮溢洗 椰子島
あらなみゆるせきどう波浪沖過 赤道線
にらみててるみんなみの睨目企騰 在南方
まもりはわれ たいわんぐん守護有咱 台灣軍
あゝ げんとして たいわんぐん啊! 嚴防的 台灣軍
  
れきかおじゅうねん歷史芬芳 五十年
しましずめとかしこくも戰死做神 盡本分
かみりまししおおみや鎮守本島 北白川
ながれをけてほうらい所傳士魂 蓬萊存
いさをたてしみんなみの建立武功 在南方
まもりはわれ たいわんぐん守護有咱 台灣軍
あゝ げんとして たいわんぐん啊! 嚴防的 台灣軍
  
ねいのいくさかんせん上海事變 武漢戰
はいなんとうなんねい海南偏島 南寧奔
なかいくさん鑽過彈雨 幾山河
そうゆううたわれて勇氣無雙 眾人問
せいえいあるみんなみの精銳出名 在南方
まもりはわれ たいわんぐん守護有咱 台灣軍
あゝ げんとして たいわんぐん啊! 嚴防的 台灣軍
  
いまきょくとうれいめい現今極東 黎明期
こうかねわた興亞鐘聲 響齊勻
おくたみきょうえい五億人民 共存榮
ざしてきずしんちくじょ一新秩序 建設勤
ぜんえいとしてみんなみの前線遙遠 在南方
まもりはわれ たいわんぐん守護有咱 台灣軍
あゝ げんとして たいわんぐん啊! 嚴防的 台灣軍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莎韻之鐘



晚上繼續來聽老歌,今天來介紹一首和台灣歷史有關的日語老歌「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可能很多人沒聽過這首歌,但是或許一聽到前奏旋律就會覺得熟悉得不得了,這首歌正是華語歌「月光小夜曲」的日語原唱。

歌名之中的莎韻是人名,是一位台灣泰雅族原住民少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於中國戰場陷入全面消耗戰,於是徵調各地軍隊前往中國戰場,除了將台灣軍調往中國戰場之外(台灣軍為駐守台灣之日本皇軍,以日本內地人為主,鮮少有台灣人),後來連在台灣的日籍警察都收到徵調令。1938年在台北州蘇澳郡蕃童教育所擔任教職的日籍警察田北正記收到從軍徵召令,由於南澳位於宜蘭深山交通不便,於是田北商請了當地利有亨部落一位十七歲的泰雅族少女莎韻.哈勇幫他搬運行李。不過就在兩人下山時遇到颱風溪水暴漲,莎韻失足落水,自此不見蹤影。原本這只是一件地方的意外事件,在《台灣日日新報》僅有數行報導,但就在多日搜尋未果之後,從地方開始將這事件渲染為愛國行為。台北州知事在探視泰雅族部落之後,讚賞莎韻進誠奉公的精神還寫了一首詩,並將這事件向台灣總督府報告。而後於1941年台灣總督長谷川清特地了解事情始末之後,決定表揚莎韻,以作為皇民化政策之教材。長谷川總督親自接見莎韻之家屬,並贈送一口桃形銅鐘,其上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莎韻之鐘),這就是莎韻之鐘的由來。

莎韻的故事自此之後便在台灣與日本內地廣為流傳,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典範。台灣總督府在1942年與滿洲映畫協會合作,將莎韻的故事拍攝成電影「莎韻之鐘」,由滿映的當紅女主角李香蘭飾演莎韻一角,電影是在台灣中部的霧社取景,隔年於台灣、日本內地、滿洲國與中國佔領區上映,得到廣大迴響。

戰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管後,莎韻之鐘遭撤除不知去向,莎韻紀念碑也被破壞。1997年宜蘭南澳鄉公所在原紀念碑之地建立莎韻紀念公園,並重鑄了一口莎韻之鐘置於公園內,還原這一段歷史。當然莎韻之鐘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理蕃政策、皇民化與軍國主義的象徵,但這仍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亦顯示了台灣歷史多層面的複雜性。

無論如何,「莎韻之鐘」這首歌曲的旋律十分優美,由當時著名的詩人西条八十所撰詞,知名歌手渡邊濱子所演唱,仍值得聆聽細賞。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蘇州夜曲

前日因為討論台灣對日情感不意被人誤會為替日本侵略開脫找說詞,其實當下確實是有一點不快,不過後來誤會解釋清楚後倒也沒什麼。就以這為契機,嘗試來聊聊更為尖銳的話題吧!今天來介紹一首非常有名的日語老歌「蘇州夜曲」,這是1940年由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出資,由中華電影公司協助拍攝的電影「支那の夜」(中國之夜) 之中的插曲。

這部電影以上海與江南為背景,李香蘭是女主角,這首蘇州夜曲就是她電影中親自演唱的插曲,因為歌曲旋律非常好聽,歌詞是詩的形式內容十分優美,成為傳唱一時膾炙人口的歌曲。當時的上海與江南地區已經淪為日本佔領區,劇情描寫來到上海的日本船員長谷哲夫,因緣際會救了一名中國女子桂蘭而展開的浪漫異國愛情故事,而李香蘭便是飾演愛慕日本男性的中國女子桂蘭一角。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個電影很大的層面根本就是在美化日本侵華的歷史,在那時代日本會拍攝這樣的電影且上映造成大轟動,其實反應了當時日本人民對於當時中國的美好想像與關心(當然對於受侵略的中國來說這種關心並不是善意的關心)。這部電影除了在日本本土之外,在台灣和朝鮮,以及中國與東南亞日本佔領區都有上映,票房也都非常好,而李香蘭也成為華南佔領區之中知名的紅星。

李香蘭這個名字在台灣年輕人之中應該是非常陌生,不過若是提到「夜來香」這首歌應該沒有人沒聽過的,而李香蘭就是當初唱夜來香這首歌的歌星。在1940年代李香蘭與當時知名歌星白光、周璇等人並稱上海灘五大歌后。李香蘭於1920年於中國東北撫順出生,她的父母都是日本人,日本名為山口淑子。她的父親山口文雄是個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的人,她自幼就在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之下成長。她的中文名字李香蘭是成為當時瀋陽的李際春將軍的乾女兒時取的。1938年滿洲國的滿洲映畫協會成立不久後,李香蘭便以專屬的中國女演員的身份出道,她的美貌加上歌聲出眾,拍攝了許多賣座的電影,很快在日本與滿洲國獲得了很高的人氣。1945年日本戰敗,滿洲國解散,李香蘭被中華民國政府以漢奸罪逮捕,不過後來證明她是日本人而非中國人,故無罪釋放後驅離遣返日本。她回到日本後以山口淑子的名字繼續演藝活動,而後從政踏入日本政壇,曾多次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現仍在世,現年93歲。

如果只看李香蘭的事蹟,現在我們可以很輕易批評她是一個隱藏身份欺瞞中國人並配合合理化日本侵華正當性的虛偽的日本演員。但是以一個在中國出生,在中國文化環境之下成長的日本人,在當時中日衝突之下,在中國以身為日本人的身份不得不成為被日本皇軍控制的道具,但在母國日本卻被認為是中國人而飽受歧視,在這情況下她卻不得不說得滿篇中日友好的謊言,這樣諷剌的人生經歷在我們看待李香蘭的事蹟時卻不應忽略。李香蘭在戰後多次表明自己對於中日兩國人民的深深愧疚之意並道歉,或許也亦可知其當時內心的掙扎。

日本東京電視台於2007年曾製播講述李香蘭的人生故事的二回特別連續劇「李香蘭」,由上戶彩飾演年輕時期李香蘭的角色,或許有些人是從這部日劇之中認識李香蘭這個中日近代史上不應忘記的人物,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一看。

這個黑白影片就是1940年時「支那の夜」電影的片段,歌聲正是李香蘭的原音,如此錯雜的身世而傾瀉而出的動人歌聲,不管如何看待這段歷史,我想單純的音樂歌曲仍然值得欣賞。


日語歌詞是由日本著名詩人西條八十所撰寫的日文詩,詩的內容與音節韻律感皆十分優美,原詩如下:

きみがみむねに かれてくは
ゆめ船唄ふなうた とりうた
みずしゅうの はなはる
しむかやなぎが すすり

はなをうかべて ながれるみず
明日あす行方ゆくえは らねども
こよいうつした ふたりの姿すがた
えてくれるな いつまでも

かみかざろか 接吻くちづけしよか
きみりし ももはな
なみだぐむよな おぼろのつき
かねります かんざん

原詩共有三段,但李香蘭在「支那の夜」演唱僅第一與第三段歌詞而已。

這首日語歌而後在1944年上海灘歌后白虹亦將之翻唱為華語版本,歌名一樣為「蘇州夜曲」。

歌詞如下:
投君懷抱裡 無限纏綿意
船歌似春夢 流鶯婉轉啼
水鄉蘇州 花落春去
惜相思長堤 細柳依依

落花順水流 落水長悠悠

明日漂何處 問君還知否
倒映雙影 半喜半憂
願與卿熱情 永存長留

基本上中文歌詞就是日文原詩的第一二段的概略翻譯,不過我覺得日文原詩的文學藝術性比較高,中文翻譯為了遷就音節與押韻,原詩許多意象被更換調位,反而接近普通的流行歌詞的感覺。

這首歌在1992年台灣歌手龍千玉亦將之翻唱為台語版本,歌名一樣為「蘇州夜曲」
只有在對岸網站找到影音版本
台語歌詞如下:

頭額博在君胸前,郎君抱我心靜靜
聽著船歌夢熱情,調幼可比鶯
蘇州風景美如江,春天落花天註定
悲哀嘆苦怨環境,柳葉流水哭不幸

握花放在溪頭頂,隨水流遠找前程
明日去處不免選,由天來指定
希望今宵月光暝,照下雙人的背影
悲傷抹得百年幸,好夢不常變水冰

台語的歌詞基本上也是參考日文原詩的翻譯的,形式則是仿照傳統台語文學的七字仔歌的體裁,而歌詞的內容與原詩相較被改得頗為悲情,或許這也是為了符合台語歌曲聽眾的喜好所致。